
【赏析】赏析《芳华》
《芳华》是2017年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作品,2017年的中国电影,《战狼2》是一个票房纪录的标志,《芳华》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级电影的标志,是一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影片。
影片还原1976年之前文革这段历史,再现了西南边陲那场战争,“文工团”的特殊生活环境,以及退伍军人、战斗英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遭遇,甚至包括导演借助女性个体视角对一个特殊历史片段的“回窥”,几乎全部都是当下这个“复杂中国”的敏感点,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成为“现象”的重要原因。既然是“现象级”,其意义就超出了影片本身,会有更多的人去关心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温故而知新,也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青春虽然都是美好的,但芳华各有各的不同……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历史,关注人,关注善恶选择,关注“雷锋”符号之后的人性,关注父老兄弟和爷爷奶奶的往昔岁月,这本身就是影片的意义。
当我们在影院中,看到许多年轻人带着自己很可能许久没有进过影院的长辈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影院观影时,我以为这部影片创造了一种几代人情感沟通的通道。
影片散发着浓浓的70年代独有的美学色彩。部队文工团的排练厅舞台上,年轻的女孩儿们个个青春洋溢、朝气蓬勃,舞姿优美,青春的光芒在她们身上肆意地流转绽放,真的就如《绒花》里唱的那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还有台下的文工乐团,演奏着70年代辽阔如诗的歌曲,低沉温暖的大提琴,嘹亮高亢的小号,悠扬跃动的手风琴,如歌如诉的竖笛,还有宛如黄莺的小提琴,这样的画面美到穿越时代,超越代沟。
《芳华》讲的是一个好人的悲情故事。
一个出趟差,不辞辛苦为十几个战友大包小包带行李的好人;
一个因为答应战友帮忙找修理工修手表,找寻半个北京也没找到人能修,最后自己买本书学习修手表也要把手表修好的好人;
一个为了帮战友省钱,花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一套沙发给战友结婚的好人;
一个为了战友的前途,把自己上大学的名额让出来给别人的好人;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人,一个被工具化的“砖头”“螺丝钉”,一个被符号化的圣人“雷锋”,一个被“精神阉割”的男性。一个在品行道德上如此完美,却因为被心爱的女孩中伤检举,从此命运进入急剧下行的转折,被下放连队,而后选择奔赴战场,英勇奋战,渴求牺牲,最后却负伤残疾,退伍后贫困潦倒,挣扎求生。
或许,这是普世眼光对这部电影的剧情概况。普世的价值观点认为的成功才是对的,失败了就是错的。
我却不这么认为。他的青春,恰好是最美的芳华。他的一生,绽放着别人无法企及的光辉。他按照自己的人生信仰知足平静地度过一生,这就是他那些自私无情的战友们永远无法到达的成功。
反倒是电影一开场的那些头顶青春光环拥有艺术气质的美丽的女孩儿们,她们在主角刘峰的面前,却显得那么平淡,那么低级,那么庸俗。她们拥有最好的青春,最美的容貌,却又那么自私,那么冷酷,那么丑陋。她们肆意欺负甚至践踏来自农村的、出身成分“不好”的小萍,她们陷害无私帮助过他们的刘峰,有的人冷眼旁观,有的人落井下石,她们把好人做好事看作习以为常,把好人的落难当做闲聊谈资。她们这样的青春,和刘峰何小萍的青春形成鲜明的对比。
好在故事里除了刘峰,还有小萍。
旁白的一句话,让我忍不住落泪:
“只有不被善待的人,才懂得善良,才明白善良的珍贵。”
从小就遭遇变故的小萍,从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最疼爱她的父亲因为文革受冤,在她六岁的时候就被抓去劳改,母亲改嫁后,新的一家并不接纳她,她在一家人中间,却没有感受到亲人的存在。当何小萍怀着“没有人敢欺负解放军了吧”的憧憬走进文工团时候,也正是她理想走向幻灭的开始。她努力地学习训练,却始终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好在,在小萍的人生里,有刘峰对她的无私关爱和照顾。在刘峰被下放连队时,那些被刘峰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甚至为他送行,只有小萍。而小萍,在刘峰走后,也对文工团的所有人彻底心寒,虽然她得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担当舞台主角,绽放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她已经完全不在意,也不愿意与这些冷酷自私的人为伍,所以她故意欺瞒和推脱,最后被文工团处分送去战区做医疗队队员。
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好美。
男女主人公刘峰、何小萍演绎大集体时代的小人物,一个是在舞台中央的“高尚人物”,一个活在边缘的“低劣之人”,但结局一样令人唏嘘,这样的芳华,也是全片泪点的来源。刘峰,在邓丽君歌声催化下,动了一点私念,鼓起勇气抱了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孩,大家都接受不了。雷锋就不能谈情说爱了?何小萍,一个被集体排斥的人,一个不受待见的人,突然有一天成英雄了,精神却完全崩溃了,疯了……这些,看似荒诞,但非常写实。当战火熄灭,到了时过境迁的90年代,“断臂英雄”刘峰被城管讹诈殴打的那场戏,是点睛之笔。而后与何小萍相遇,或许“高尚”与“低劣”只差一个久违的拥抱,两人最后相依为命,非常知足和详和,给观众些许安慰。
这是一部具有人性关怀和情感真实的难得的国产电影。这部影片表现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物的命运。
虽然由于其“文工团”题材的特殊性,它似乎为那个空前浩劫的时代披上了一件青春斑斓的外衣,而且在表现人际关系的残酷性时,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政治环境对人性扭曲的影响,把人性的善与恶的时代环境抽空了,但是,却仍然表现了一个雷锋式的红色“好人”和一位“黑五类”的后代,两个完全不同政治地位的人的相同的时代命运:他们都成为那个扭曲时代的弃儿。如果说“文工团”象征的是一个政治特权的世外桃源,那么他们被驱逐出这个世界,体现的正是那个时代对人性、对个体的肆意妄为。而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使得这对青年人不仅失去了“文工团”的温暖,甚至也失去了精神的记忆,失去了肉体上的胳膊,这里的所有“失去”都成为了一种象征,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他们只有用相互之间“迟到”的拥抱来补偿无可奈何的失去。而且失去的不只是他们俩,“文工团”的解散,实际上也成为一个乌托邦世界坍塌的象征,成为一个时代被抛弃的象征。
无论什么大时代,人们都有青春芳华,人们都把希望和爱留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人们追忆逝水年华,即便是末法时代的美好青春,也并非什么罪过。更何况,在影片表达这些“小人物”命运的时候,并没有从任何意义上美化过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恰恰是“小人物”在大时代被抛弃、被创伤而最终只能相濡以沫的命运,体现了一种历史参照下人性关怀的情感力量。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芳华已逝,容颜易老,愿余生我们都能识得善良,都能珍视善良,亦能被善良温暖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