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家的变迁(散文)
【编者按】常言道,人死如灯灭,落叶要归根。可我们口中的“根”又是什么呢?作者生于乡下,长于乡下,对乡村有着一种难以磨灭的亲切,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见证了乡下爱情的忠贞,家族亲情的难得,还有邻里互助的恩惠。幼年时,母亲不受祖母的待见,所以分家过活之初日子特别难熬,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劳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常醉心玩耍,以至后来不谙世事,无意中烧毁了整个家,那是第一次见到母亲哭得那样伤心。可乡下人总是朴实的,于是第二个“家”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建成了四间大瓦屋,父母用专门的本子记录了乡亲们的恩惠,要我牢记。岁月生香,“我”已在大城市里为了生活打拼,见惯了城市的方便和经济的发展,使我迫切的想要扎根于此,甚至我在电话里和父亲起了冲突,吵了起来。好在父母最后被说服,和我付了首付,按揭下一套属于自己的城市小窝,可房奴的生活也是从那时起步。后来“我”有了女儿,父母才来我城里的家,可日子并未如此平静,而是在某一天,老家传来消息,因为要建机场的缘故,“我”老家全部征用,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了父母,经过深夜思量之后,我和父母坐上了返家的大巴。回到故乡,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曾经邻里一起修建的老屋已经成为了岁月里的沙砾――坍塌了。看着父母驻守在老屋地基前,“我”的内心被触动,终于要和这个我曾经嫌它交通闭塞的老屋诀别了……通读完此文,小编心情有些沉重,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时光荏苒而过的无奈,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呼唤。文章叙述流畅,情感真挚,围绕家的三次变迁这条明线,将“珍惜当下,感恩父母,感恩亲情”这一暗线呼出。文末更是升化了感情,让读者共鸣!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编辑:桑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180012】
回复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6 16:43:05
辛苦桑瑜老师的编按,解读很到位,让拙作增色了。给老师敬茶!
2 楼 文友:桑瑜 2018-04-16 16:30:57
虽然这篇文章让人感概作者的那份初心,但是也从侧面表达了当代人――房奴这一称呼的现实和人性的较量。小编非常欣慰文中的“我”会在最后,带着父母回到那个生养之地看看,瞧一瞧,做最后的告别。
生活中的背包客,世俗里的苦行僧。
回复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6 16:44:46
再次致谢桑瑜老师,能从文章的不同解读解读出不同的味道,足见老师对作品的解读水平,谢谢!
回复3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6 16:47:51
这篇文初稿出来放了好几天了,因为一直忙没有时间修改。今天下午大致修改了一下,先这样发表吧。晚上有空我再做细致的修改。谢谢社长的鼓励,感恩同行!
回复4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6 17:07:31
感谢猜老师的美誉,感谢老师一直的支持与鼓励,祝老师创编愉快!
5 楼 文友:匡建华 2018-04-16 20:07:48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回复5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6 20:24:07
谢谢老师关注,给老师敬茶。希望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6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8-04-17 16:24:41
拜读了华君老师新作,情感真挚,学习了。
回复6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7 17:34:51
谢谢小菜,多多交流,共同进步,感恩同行!
回复7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7 17:58:36
感谢老师品读,敬茶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8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8 12:44:51
感谢老师支持,老师学识渊博,向老师学习。
9 楼 文友:静坐闲谈 2018-04-18 18:29:05
拜读老师佳作!改不了的家乡口音,回忆不完的悠悠往事。读了老师的文我想起了我妈给我说的一句话。只要村里谁家修房子,需要帮忙时,我妈就让我去,她说:“修房盖墓众人的事,乡里乡亲有时间就去帮帮忙。”。
回复9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8 18:46:33
谢谢老师百忙中阅读交流,希望我们共同进步。
回复10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8 21:03:33
谢谢社长,感恩我们的相遇,在文学的路上但愿我们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