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家的变迁(散文)
【编者按】常言道,人死如灯灭,落叶要归根。可我们口中的“根”又是什么呢?作者生于乡下,长于乡下,对乡村有着一种难以磨灭的亲切,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见证了乡下爱情的忠贞,家族亲情的难得,还有邻里互助的恩惠。幼年时,母亲不受祖母的待见,所以分家过活之初日子特别难熬,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劳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常醉心玩耍,以至后来不谙世事,无意中烧毁了整个家,那是第一次见到母亲哭得那样伤心。可乡下人总是朴实的,于是第二个“家”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建成了四间大瓦屋,父母用专门的本子记录了乡亲们的恩惠,要我牢记。岁月生香,“我”已在大城市里为了生活打拼,见惯了城市的方便和经济的发展,使我迫切的想要扎根于此,甚至我在电话里和父亲起了冲突,吵了起来。好在父母最后被说服,和我付了首付,按揭下一套属于自己的城市小窝,可房奴的生活也是从那时起步。后来“我”有了女儿,父母才来我城里的家,可日子并未如此平静,而是在某一天,老家传来消息,因为要建机场的缘故,“我”老家全部征用,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了父母,经过深夜思量之后,我和父母坐上了返家的大巴。回到故乡,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曾经邻里一起修建的老屋已经成为了岁月里的沙砾――坍塌了。看着父母驻守在老屋地基前,“我”的内心被触动,终于要和这个我曾经嫌它交通闭塞的老屋诀别了……通读完此文,小编心情有些沉重,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时光荏苒而过的无奈,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呼唤。文章叙述流畅,情感真挚,围绕家的三次变迁这条明线,将“珍惜当下,感恩父母,感恩亲情”这一暗线呼出。文末更是升化了感情,让读者共鸣!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晓荷,期待您的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编辑:桑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180012】
回复1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9 07:56:43
谢谢白白老师的光顾,给老师敬上香茶一杯。感恩相遇,感恩同行。
回复1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4-19 10:59:35
感谢绿叶老师,知道你忙,辛苦了!多多保重!
13 楼 文友:卫斯理 2018-05-06 17:27:15
“大家都是乡里相亲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村里很多人都对我说了,老叶家修房子要什么树啊竹啊,尽管到山上砍就是了……好感人的文章,在文章里看到淳朴的乡亲,浓浓的亲情。
15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5-31 21:19:51
好文章赞一个
回复15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5-31 22:44:01
谢谢赞誉,还需努力。问好朋友,感谢光临。
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8-10 16:39:26
拜读华君老师的佳作,总有一股乡风妖娆耳际,那些乡事儿,各自有主儿,怀才抱器赞赏的是华君老师朴实的文风,仿佛是草垛后面刮起的,尽管风儿带着沧桑,还有刮起的沙子糊住了眼睛,但那种流泪的感觉我想找到,在你这里有。敢于拿外卖的前辈开开刀,写实的笔触,让人尊重,乡村的真实不是“七面光八面圆”,都是带着可挑剔的,这就是外卖不能不怀念的理由,那些纯粹的无瑕的东西,往往是捏造,我这样看,华君老师的文字是我的必读!怀才抱器必读欣赏留言。
回复16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8-10 17:27:49
谢谢怀才老师富有独特的见解,让我非常感动。作为农民,乡村永远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以后我还会触笔乡村。谢谢老师的到位,敬茶,以后多多交流。
17 楼 文友:高永清 2018-10-04 19:57:44
家的变迁一文, 通过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只留给了父母一间茅草屋和养猪的猪圈,这就是家里的全部家产了……一直到,有一天,家里传来消息。因为修建成都天府国家机场,老家被纳入征用的范围了。老房子因为无人看管已经坍塌了,一片狼藉。全篇文章充满了亲情、友情、乡情。文章写的语言流畅,朴实无华、读后,不免使人陷入沉思,产生共鸣。好文章。
回复17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10-04 20:35:30
感谢老师的赏阅,很欣慰我的拙作能带给老师触动和共鸣。希望以后多多交流,祝老师国庆节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18 楼 文友:水墨丹心 2019-08-10 14:28:46
叶华君老师您好,未发表的文章,在《江山》里能找到吗。谢谢。我不知从哪里可以沟通,就来到您散文栏里。
回复18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08-10 14:45:25
没有发表的文章肯定找不到。江山网上联系可以发飞签。你也可以加我微信15208228862.有什么不懂的问我
19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1-11 21:15:08
那些深爱故土的人,都是善良的,朴实的,忠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