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江山情】墨香缕缕润江山(散文)
弹指一挥间,江山文学网已成立十年了。十年的时光,让江山从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十年间,江山文学网始终坚持纯文学的写作原则,努力发扬“五正”理念,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指引着写作的方向,带着作者驶向了文学的殿堂。
一
初识江山,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惊慌失措,在社团历练了近一年,才走进江山的管理核心——系统编辑部。
初进编辑部的日子,一切都是新奇的。系统和社团管理程序不同,每个栏目都是独立的,编辑也只是负责本栏目的文章。在社团,编辑虽然分工,但文章自选,想编辑哪篇都可以。为了学习,我每种体裁的文章都尝试去编辑,每天编辑文章成了习惯,虽然累,却乐在其中。
能进系统工作,我应该感谢好友花,是她在我心情郁闷时,陪我,开导我,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虽然时光追不回逝去的情感,但她做的一切,我始终铭记在心,每每想起心还是会暖暖的。
在系统,我最初担任小说编辑。小说栏目包括故事,还有情感小说。对于小说,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天天去后台编辑小说,看得津津有味。
因我还兼职评论课堂的讲课审核,为了更有精力做好这项工作,两个月后,我调到了诗歌栏目。
诗歌栏目的工作并不繁琐,校稿不需要多少时间,但是按语却要求很高。诗歌虽然字少,但内蕴深厚,想要理解诗歌的含义,做到按语和诗歌相得益彰并不是简单的事儿,而且诗歌的写作流派也多,幸好,我在社团就是诗歌编辑,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主编很善良,也很随和宽容,在诗歌栏目,日子像春风般随意,心情也愉悦,正是我想要的学习氛围,写作的感觉在渐渐回暖。
江山文学网有两大特色,不得不说,一个是江山夜校,一个是评论课堂。夜校每周都有名家讲课,传授写作经验和技巧。评论课堂也是每周一评,都是选用江山绝品中的绝品,通过主评老师的评论分析,提炼文章写作的技巧和精华,供大家学习,观摩。
作为负责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每期选评文章,都慎之又慎,生怕一个疏忽,错过了好作品。为了公平,文章都是提前安排几位资深的主评老师暗中挑选,然后投票表决,才可以排序参与评论。文章入选课堂,对作者来说不仅是幸运,还是一份荣耀。
对于主评和副评老师,我是由衷敬佩的。他们为了写好评论,一篇文章反复品读,将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作者,没有索取,只有付出;没有权利,只有默默地奉献。
为了让评论文章的内涵得到精彩的展现,课堂的主持在审核主评和副评的稿子时,反复地和主评商讨,修改,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沟通,甚至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也是一笑置之。只在幕后做无名的策划者,烹制着一场场文学盛宴。
二
2016年的秋季,由于身体原因,我含泪辞去了在江山担任的所有职务,打算放弃写作,安心静养。当时,古总和林总都安慰我,别上火,安心养病,好了,随时回来,江山随时欢迎你。尤其是古总一番话说的我泪流满面,他说,你为写作的文友创立了评论课堂,为江山付出了很多,我代表江山谢谢你。江山永远是你的家,你随时可以回来。这番话的后面是他常用的佛家手势,双手合十。听着古总的肺腑之言,我的心在痛。虽然我来江山的时间不长,却得到领导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的文字得到了成长,散文、小说陆续被报纸和期刊杂志刊登,其中一篇还上了我从小就仰慕的刊物,得了一笔丰厚的稿费,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惊喜。
江山用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我,给了我用多少物质也换不来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友,大家抱团取暖,互相鼓励,收获了太多的真情和喜悦。离去真的是好心痛,好无奈,纵有万般不舍。
离开了江山,我的心空落落的,如同一条孤零零的小船,在海面无目的地漂流。寂寞的夜里,看着自己写过的文字,想到就此永别,泪像泉水似的,奔涌而出。
离职期间,还有很多好友纷纷小窗问我为什么离开江山,是不快乐吗?当得知是身体原因时,都真诚地安慰我,鼓励我,有的甚至千里迢迢给我邮寄补品。
凝视着,一行行带着体温的文字,想着这些知心的文友,我的眼睛湿了,一种说不出的留恋在心底悄悄蔓延。
爱人发现我心情不好,体贴地安慰我,支持我继续写作,但和我约法三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允许熬夜晚睡,不准用手机写稿。我清楚他是心疼我,记得,有一家刊物约稿,因时间紧迫,上班的间隙,我偷着用手机写,回家躺在床上也写,一天写了近五千字,终于在约定时间交了稿。虽然稿子上刊了,但眼睛却疼得要命,见字就恶心,用了半个多月的药才好。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那么拼命写作了。
2017年1月中旬,江山系统栏目管理层要调整,阳媚老师找到我,希望我能回短篇小说栏目。
对于短篇小说栏目,我是有感情的,可让我再回去,我还真没心理准备。因我走之前,和古总有个约定,他要在江山成立纸媒选稿基地,想让我带头组织,嘱咐我休假期间,拟个方案。因我身体不好,想放弃写作,所以计划搁浅了。但这次回江山如果去短篇,于情于理我都不应该。思来想去,决定和古总谈一谈。
古总一听我要回来,非常高兴,关切地问我病好没,要注意身体。谈到工作,他鼓励我说,去吧,相信你和阳媚的能力,一定能配合好,江山要改革,就先从小说栏目开始整顿风气吧!你们先打响第一枪,给大家做个榜样。选稿基地的事也不要停,可以在小说栏目继续推荐,联系刊物,多找几个如《双月湖》那样的杂志,印刷江山网址,宣传江山,等时机成熟再和董事长申请基地,我支持你们,做你们的后盾。
提到《双月湖》,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它是山东临沂文联举办的季刊,当时经古总同意,我和刊物主编已谈妥合作关系,共创双赢。
那天,古总和我谈了很多。想着他拖着病体,还为网站日夜操劳,默默坚守着挚爱的文字。而我却徘徊不前,甚至退缩,想放弃,真是汗颜。
2017年2月18日,带着领导的信任,我去了小说栏目。
首先,我和主编分头邀请精通小说的朋友组建编辑团队,建立了优秀作者群和小说交流群。当时栏目投稿少,精品也少,针对这些情况,阳媚主编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推出和《双月湖》合作的通知,开展小说和故事常年征稿活动,择优推荐上刊。还制定了很多编辑细则,包括编辑按语、文章格式、精绝品的推荐等等。
每天推荐精品是栏目的大事,一般都是主编推荐。一次,主编出差,将任务交给我,叮嘱说,要筛选推荐精品,注意排版的格式,将文章中错误的字和标点都改过来,要不然,再好的文章也不会给精品。我只好一篇篇品读,将有精品相的文章统一调整格式,改错,然后推荐精品。错误还真不少,有的如同重新编辑了一遍,很耗费时间。但是,看到好作品得了精华时,所有的劳累都忘了,只有兴奋了。
众所周知,短篇小说内容信息量大,字数在3000以上,八万以下。作者投稿万字以上,那是家常便饭,没有丰富的阅历和坚韧的奉献精神,是适应不了编辑这份工作的。
起初,栏目一天投稿也就四五篇,但这并没有打消编辑的积极性,他们用心对待每篇来稿,像呵护宝宝一样,期待着作者的作品成长,按语和留评都是那么精准到位,博得许多作者的赞许。也正是这些精彩的按语,吸引了很多外来的文学爱好者入驻江山。
通过编辑部兄弟姐妹们几个月的努力,投稿量开始增多,作品的质量也提高了,第一个月,发文374篇,精品124篇。这是短篇小说历史上的一个创举,打破了小说栏目征文的历年记录。
一季度后,我又挑选优秀作品推荐刊物,竟然有五篇入选。当我做出喜报,告知大家这个好消息时,编辑群和优秀作者群掌声四起,为作者喝彩。
没经历过日日夜夜的忙碌,就不会体会到付出的辛苦,也感受不到收获的喜悦。
仍记得,暑期,编辑请假多,稿子像雪片一样飞来,为了让稿件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发表,大家不停地编辑,日编辑文字都近六七万。投稿量大是对栏目的认可,我们很高兴,可是身体累啊,累得头晕眼花,看字都是双行。
累归累,工作还得做,既然选择了,就得坚持。编辑们没时间写文章,没时间聊天,只要空闲,就是在后台不停地忙碌。现在回想起编辑群兄弟姐妹们相亲相爱,合作的场景,心里还会满满的感动。虽然有的人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笑容,已经永远刻进我的回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团队里,最令我感动的还有两个人,那就是老土老师和醉童老师。老土是中学教师,担负着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为了不耽误编辑文章,他把文章提前用电脑打印出来,用笔一页页地修改,再趁午休时间,上网发表。看着纸上圈圈画画修改后的文章,渗透着他的真情和梦想,那一刻,我的心被震撼了,眼睛湿润了。也许有的人不知道,江山的编辑都是义务的,没有一分报酬,大家都是为了文学这个爱好,心甘情愿地为别人做嫁衣。如果不是对文字的痴迷,这些编辑怎么会如此用心;如果不是对栏目作者的热爱,怎么会甘心默默奉献。我就是这样被感动着,鼓舞着,努力着,与他们并肩同行。
醉童老师身体有病,但每天都在后台不停地忙碌,从不说一声累。他说话风趣,诙谐幽默,在群里经常发搞笑的表情,惹得大家哈哈笑个不停。
他对待文章的态度严谨认真,编辑发表的文章,他都会细致地点评和指导,有许多作者都留言找他编辑。
病重期间,他也坚持编辑文章,经常是吸完氧,就又坐到电脑旁。我们劝他注意休息,他却笑着说,没事的,你们都忙,我能多做就多做点。
直到住院化疗,他才停止编辑工作。当得知自己的病已治疗无望时,他来群里和大家告别,当他笑着说,家人们永别了,我们来世再见。大家都震惊了。老天爷太不公平了,多好的人啊!生命太脆弱了,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的病魔带走了,我们除了悲痛,却没有一丝能力可以解救他,只能默默地流泪,祈祷命运出现奇迹。
主编倡议大家给他捐款,想表达一下心意。他却坚决拒绝,说谢谢大家的好意,心领了。就是这样一位好编辑,好兄长,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他离去的噩耗传来时,整个小说群一片哭声,大家用各种方式寄托着心里的哀思。我忍着痛,连夜起草祭文,泪水不停地滴在手机屏上,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的身影。网站鉴于他对江山无悔的付出,在首页特别关注栏目,发文追忆祭奠。
相逢如梦梦断江山,从此人间再无醉童音。醉童兄,你走了,你的奉献精神永远在短篇人心中长存。
三
小说栏目作者越来越多,都是初写者居多,文章的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栏目组在优秀小说群推出小说知识讲座,由优秀作者中的精英传授写作经验,这个举措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而江南铁鹰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师七十多岁高龄,经常连夜起草讲课的稿件,每节课都针对作者们提出的写作问题答疑解惑。他说,我老了,不可能有大的建树了,但我希望用我的写作经验,给大家一些借鉴,如果你们当中有一个成为文坛巨匠,我也知足了。听着老师的肺腑之言,我们的血在沸腾,写作的热情在燃烧,在网络上,有这么循循善诱的长者,隔着屏幕,为熟悉又陌生的文友输送精神食粮,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自己不努力。
作者们受到鼓舞,创作热情普遍高涨,发稿量一路飙升。栏目日渐红火,许多别的网站写小说的人都慕名而来,相继加入优秀作者群。稿子多了,作者多了,本是好事,可是烦恼也有了。好作者谁都惦念,尤其江山有那么多的社团,积分排名机制让社团求贤若渴,他们想方设法拉栏目作者去自己社团,扩充团队。
优秀作者群里开始了问询声,社团是怎么回事?系统咋回事?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飞笺拉我去社团投稿?不投稿社团,会不会得罪那些社长领导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冬天里的小北风,在小窗和群里刮个没完。编辑们每天重复解答这些无聊的问题,很牵扯精力。让人惋惜的是,有的作者不堪其扰,直接退出江山了。
看到这种境况,我和主编都很气愤,就研究怎么杜绝这种情况,不让作者对江山有误解。想来想去,决定设立门槛,吸收优秀小说群中的精英,冠以“专栏作家”名号,有了这个名号,一可以让作者有家可依,有安全感。二可以提升文章的质量。事实证明,这个举措是对的,专栏作家推出以后,文章的含金量大幅度提高,专栏作家的作品基本都是精品。离开的作者少了,群里的问询声也没有了,大家纷纷表示以后就留在江山发小说。编辑们也反馈说发稿质量高了,编辑轻松多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栏目作者终于稳定了,群里人数超过了200人,保证了栏目发稿量。为了引领大家的创作方向,让文字纸媒化,文章更出彩,我和主编又联系了多家刊物,推荐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