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

精品 【赏析】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 ——读吴投文的诗歌十八首


作者: 秀才,214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60发表时间:2018-04-22 19:43:09
摘要:写诗并不是吴投文先生的目标,但是他的诗歌中,人类和无生命者之间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从对生活思考来说,他为我们呈现了非常精彩的教材,让我们的思想在是诗歌里来回奔跑,而后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

【赏析】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
   一
   诗人之所以写诗,意图各不相同。获得爱人的心、表达友谊等,当然,也有的是表达一种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观点或是现实的态度,或是仅仅是捕捉记录了当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是思考,兴奋或是喜悦,或是低沉悲哀。诗人只是留些一些痕迹,只是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无意识地将诗歌和精神灵魂相融合。一首诗开了头,诗人并不知道如何结尾,也许是乐观的,也许是悲观的。通过语言在呈现一种自己都很惊奇的结尾,思想比自己预期走的要远。所以,任何一位诗人都不会拒绝写诗的体验,他们会产生一种思考性的依赖。并享受在思考过程的所有情感,不管是兴奋、喜悦或是悲哀,甚至绝望。当一首诗成型后,诗人立即脱离一种境况,返回现实,仿佛诗歌与自己亲近而又疏离。并不断沉陷诗歌之中。
   我想诗人吴投文也是。因为在他的诗歌之中,有思考、有抛弃、有感性、更有一种坚定的自我。他将生活的一切动静深入理性和感情双轨道,在突然情感的迂回中,自动剔除一些事物,又抓住并保留一些事物,从而发现一条属于自我的现场,属于自我的隧道,正如诗人说:“夜晚已经冰凉,正是我灵魂出窍的时候。”这是一种精神自动出入的暗流。诗人又说“心灵的暗角被突然照亮”,诗人在某个现场的现身,或是一种事物的出现,会对他的灵魂产生一种触动,完全打开,抛弃黑暗,吸纳光亮,让光洗净灵魂。
  
   二
   通过诗人诗作的棱镜,可以观察了解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总体是语言缺少雕琢,甚至有些浅显,我想也越是接近真实。语言就是无生命者向生命者诠释关于自身的第一项信息,其实语言就是物的稀释形态。诗人通过一种自己的语言在诠释一种生活和箴言,诗歌中,心思缜密的诗人的语言视力好像远远优于语言听力,而视力远不及思想。其实不管是听力或是视力,最终是为思想服务的。
   《暴风雨》(节选)
   我被突然而至的暴风雨打击
   看哪,我的身体里流着一条岩浆的河
   看哪,岩浆在慢慢冷却
   看哪,是我的泪在流,在冷却
   我的悲哀被火焰固定,却没有冷却
   诗人的视力占据最高阵地,感观进行融合或是交换,“看”到的是“冷却”,那么赋予视力以情感,当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悲哀正被火焰固定。诗人在一种感观中对世界进行思考,“我对这个世界怀着紧张和仰望”。诗中一系列的语言如:“沧桑、晦暗、冻住、哭泣、熄灭、湮灭、背叛”等,语言的亮度呈现出诗人的情绪,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容纳了太多的过往和失望。甚至是诗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关注。这是双重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方面是对自我精神上的高度要求,也是一种精神的无畏和探索。世界的一些因素存在的不可征服性、不可逃避性以及不可预见性,让诗人的内心是不安的。诗歌从外部世界的感悟,到内心一种探索,完成了一种精神敞开隐秘的历程。
   在诗歌《在路上》中,诗人又是将自己安置在世界之中,“夏天的雨幕、恐怖的回声、碾碎的世界、心园被雷雨崩塌……”诗人又在自然万物中思考,也许这只是一种虚构,真实的是嘈杂世界,各种带着面具的脸孔,各种让人窒息的话语,滚滚车轮夹杂着不断变换的恐怖之脸,冲刺着一个人寂静的心园,甚至破坏和践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被摧残,被抛弃在深渊或是去漂泊,湮灭在虚幻中,仿佛诗人自己也穿着一件不属于自己的外套,戴着一张不属于自己的面具,甚至对自我产生一种怀疑,“我猜我是谁?”“我穿着谁的身体走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种无需回答的征询,也是对自我精神上的一种审视、批判和逃离。
   诗人善于制造一种外部的环境,然后呈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完成一次探索和精神上的审视。在十八首诗歌中,诗人不断让自我出现在一个现场,然后又逃离现场。诗人在《在路上》逃离了,在《暴风雨》中逃离了,在《初冬的早晨》逃离了。逃离既是诗人精神世界上的一种感知成熟,又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敏感性的天赋。他逃离的不是真实的一种自然万物,恰恰相反,是最自然的一种悲哀的沉迷,甚至不可自拔。诗人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作为一种隐秘的日记,潜伏在一个暗角,在某一个可以打开的夜晚,解开一个紧锁的扣子,让灵魂脱壳,飞翔。就如托马斯·哈代的一句描写画眉的诗,“决定就这样把它的灵魂,投向越来越浓的黑暗”。
   《我站在黑暗中》(节选)
  
   我站在黑暗中,却被自己推开
   一切都不存在,甚至我自己
   也不存在,只有黑暗
   我被黑暗抓住站在黑暗中
   这一次,诗人将自己安置在黑暗的现场,完全不再逃避。黑暗中,一切都不存在,只有黑暗,而且是诗人被捆绑在黑暗中。这是一种完全的融合统一,诗人就是黑暗的一部分。这既是诗人对现实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讽刺。亮剑的精神和妥协的精神,是互相转化的。诗人站在黑暗中,被自己推开,那么只是肉身的一种存在,灵魂始终在一种光和真理之处繁衍。灵魂这样轻飘飘,而又无形的事物谁能捆缚呢?有时灵魂的载体也无能为力,外壳只是一种外套时,是肉身的死亡,精神灵魂是永恒的。这首诗,是一种最深度的哲学,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度感知和醒悟。
  
   三
   诗人吴投文说:“诗歌从来不是对于生活的断章取义。它的简洁不是要删除所有的细节,而是要说出生活的全部混沌。”我认为诗人有些谦虚敏感了,诗歌不是对生活的断章取义,其实有时就是一种断章取义,有时也可以删除所有的细节,勾勒一种虚假的细节,甚至有时候不比小说的虚构情节少,诗人可以轻松自如地让自己出现在任何一个可以出现的角角落落,街道上、雨中、舞会、田野、商场、桃园、山川、雪地,甚至墓穴之中等等,任何现场都有诗人的痕迹,他通过一种不能约束的想象和虚拟天赋,打破一个世界,建立另外一个世界,让自己的精神甚至肉身到达现场。诗歌是简洁的,但是不仅仅是简洁的,删除的不是所有的细节,而是在删除过程中,又建造一种新的生活细节,不是生活的全部混沌,是一个新世界对一个旧世界的隐喻。我们读这首《但丁的夜晚》。
   《但丁的夜晚》(节选)
  
   我们回到但丁的夜晚
   我们相互拥抱着颤抖
   为共同的罪孽而忏悔
  
   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
   罪恶的阴影覆盖我们
   镣铐发出冷冽的光泽
   ……
   回到但丁的夜晚,互相拥抱。这不是诗人的一种幻想吗?当然,诗人也许在和亡魂的一种精神上的拥抱,企图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同一和话题,然后在互相对话中,达到一种共性。“罪孽、忏悔……”在召唤灵魂的回归,死亡的苏醒,是对内心自己的洗涤和净化,也是对自我的完善和提升。在夜里,什么也看不到,唯有看到透明的肉身,灵魂在那里游走,虚构一种新的世界,让自我自由出入,死亡或是醒来,诗人让自己出现在了天堂或地狱的现场。
   《虚构的书房》(节选)
  
   我已经习惯沉默,变得猜不透自己
   但丁的铁石头像使我恍惚,我看不见他
   只看见他的地狱在波动,难道我需要
   他的流亡而变成铁石心肠?我哽住呜咽……
   “曲愈高,和愈寡”。想起了朱光潜的《诗人的孤寂》中写到:“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其实不仅仅是诗人,吴投文先生是孤寂的,他作为博士,作为一名教授,在星空之上,需要另外一个思想与自己相匹配者对话,其实很难拥有精神上的共鸣人。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愿和外界联系交换思想,而是在整个沟通交流时,寻求不到精神上的那个点,那怕仅仅是微小的点。书房作为一个人精神上的栖息之地,在这里,每个作家和诗人都在企图在自己和书的作者之间打开一条精神通道,可以自由互动,完成一种精神灵魂上的感应和交流,不分年代和地域。有些诗人和作家总体有这样一种感受,大多时候,自己的精神灵魂是在和亡魂漫步会话。走出那个精神的家园,回归到现实,便是孤寂。诗人吴投文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在理解一首诗时,未免到回到他的现实中去感知他精神上的苛求和回归。
   一个人坐在黑暗中,听到先哲的脚步声,内心激动,这是一种精神上满足的一种愉悦。“我需要一本书讲述命运之谜”,这是诗人精神上的需求,谁能和他一起解开生命的隐秘?一本书,也只有一本书,不是窗外的月亮星星,甚至是风。诗人在独自寻求一种精神上的秘钥,孤寂地沉默,和书桌上的但丁铁石头像对话,这样的细节是真实而虚幻的,诗人打通了和大师的思想通道,互相触摸到生活的真实悲哀,突然哽咽降临。两首诗多提到了但丁,可窥见但丁对诗人情感的影响,甚至在精神上互相交流时,达到了一种灵魂上的相溶。
  
   四
   诗人不论是站在诗歌背后,还是走在诗歌前面,都脱离不了现实的印记,甚至有时候诗歌就是日记。日记呈现出来的大多是诗人精神上的感知,通过一些移景,让诗歌具有流动性以及丰盈的灵魂。吴投文先生也在自己的诗歌中注入了日记的情愫。他将诗歌和日常生活相互揉碎,而后重新组体,注入血液和营养,让诗歌发出一种宁静之光,让夜色更加浓厚,让风和风更加枯萎,让词语带来的孤独照亮一个夜晚,更点燃了诗歌的心。
   《三月的默祷》(节选)
  
   ……
   三月,我缅怀过去的欢乐
  
   在一颗药丸的黑暗内部
   有一个新鲜的胎记
   是的,胎记——黑暗的烙印
   三月,追忆,又是一种对失去的追悼。诗人运用诗歌语言回忆一种过往,“镜子”里全是一种影像,一切虚幻。往事回到三月的现场,诗人的情愫是瞬间的夜晚,清晰记得轮廓,新鲜的胎记,都是黑暗的烙印。当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祈祷,在试图忘记一些事,又要重温一些过往。
   《临窗记》记着:“内心的荒芜”,诗人在一个夜晚,让灵魂走在人流里。他感叹“无法在你的重生里再转世一次”,自己的身体陷入废墟中,一边用手在无尽的废墟里来回翻动,不知道自己在翻找什么?是影子还是丢失的灵魂?诗人突然感觉自己如此渺小,而又试图在寻求一束光照耀灵魂深处。“一束光照着虚构的画框”,这样的情愫和“心灵的暗角被突然照亮”是一致的,诗人在不断探索和前进,暗流涌动,滋养自己的灵魂。
   《夏日林中漫步》诗中有一句:“远处的鸟鸣弹起我身体里的灰尘,又被阳光的睡眠轻轻埋住。”午后的夏日,漫步在林中,寂静之时,审视自己,又不断挖空卸载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纯洁如狐,敬慕这个纯洁的世界。这是诗人对世事的一种理想解救,也是对世俗的一种远离。诗人袒露自己的情绪,敢于呈现自己的贪欲,在森林中,不断吸氧净化自己,让鸟鸣洗去身上的灰尘。面对世俗之尘,诗人采取的不是沉沦,而是一种自我的净化,同时也是一种感召,呼唤更多的人净化自我。一首简单的诗中蕴含了一种大的境界,是对世俗救赎的一种宗教情怀。
   《正午的茶馆》是一篇温暖的日记,阳光、音乐足矣。因为音乐可以洗去尘世之尘,阳光可以洗去尘世之黑,让一个人干净轻盈。《秋风起》诗中,有叹息,有迟疑,有发黄的草木,有蚂蚁的心,诗人在万物之中寄托自己肉身和灵魂,和蝴蝶共舞,在沉默中不断滋生草木之心,诗人的心灵不断接受一种洗礼。于是《走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心灵的暗角被照亮,解开了身上所有的镣铐,脱下厚棉,在暴风雪之时,建造自己的宫殿,远离窒息的人群,没有什么使诗人孤独。
  
   五
   一首诗在一张纸上的蔓延,也就意味着诗人的精神向上腾升。诗人吴投文的诗歌语言是真诚的,而且感情大于理性,十八首诗歌中融入很多的自然万物,其实诗人也是自然的产物。整个诗歌的语言并非难懂,甚至有时很通俗,而且有时很容易就释放了自己的感性,诗人是敏感的,尤其善于将自己的灵魂放置在黑夜里游荡,这是一种石头式的挣扎和呐喊。当然,有时,诗歌的语言对于思想及价值来讲,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过其诗歌读出一些生活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哲思,并引发一些共鸣,这些对于读者很是重要。采取这样生活化的情节的显性记录,缩短了诗人和读诗人之间的距离,这是值得每一个诗人思考的。
   他的诗歌就如一个一个场景,在碎片化语言中进行一种箴言的处理,生活是简单而又复杂的。诗人通过一种场景或生活的呈现,达到一种唤醒。
   吴投文先生的诗歌里多布满感性思索,而且总在一种不自觉的偏爱中,让自己披上灰色的外套,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情或一件事物都有其存在无处不在的价值,但是我们终归都要理性面对,诗人一边在逃离和沉沦,一边又在唤醒,双面性的情感共存在一个人的思想内,互相抢占地盘,又谈判交换意见,而又在雪中冒出头来,这也许就是诗人所说的混沌吧,一种完美的诠释永远是无力的。诗歌中隐藏的压力永远大于纯碎的事物,甚至大于任何一种意志和情感。诗人完成了诗歌作为一种运输工具的功效,很多的思索我们可以当真,他有时是悲观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牢记诗人洞察的敏感性,他在对世俗的远离和亲近中探究,他追求的似是而非自我的纯碎表现,而是在假借事物或事件中解开隐秘。写诗并不是吴投文先生的目标,但是他的诗歌中,人类和无生命者之间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从对生活思考来说,他为我们呈现了非常精彩的教材,让我们的思想在是诗歌里来回奔跑,而后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

共 52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吴投文,1968年5月生,湖南省安仁县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读他的诗,会被一种自信而别致的艺术魅力所感染,随着他思维的指向,进入一个开阔的艺术空间。他的代表性诗歌《空白》《山魅》《雪雁》《春天的爱情之书》《轮回的母亲》等在读者中有较大的反响。吴投文虽然是学院中人,他的诗歌却少有学院气,有属于他自己的探索,值得读者品味鉴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24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君莲        2018-04-23 18:03:59
  文功扎实,令人钦佩!赞!赞!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