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PK大奖赛”】沉睡在河底的故事(散文)

精品 【荷塘“PK大奖赛”】沉睡在河底的故事(散文)


作者:丹江诺儿 举人,3120.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62发表时间:2018-04-23 12:10:07
摘要:爷爷不善言辞,唯有提起李官桥,他才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叙说着那尘封的往事。谁言他乡好,月是故乡圆。沉睡河底的李官桥,成了爷爷心底的永远的梦……


   李官桥,这个地名恐怕大家现在翻烂中国地图也找不到它了,可是它曾经的辉煌却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我对它的模糊印象也是从老人们的叙述中得知的,而我也一直认为我和它毫无关系,因为它离我太遥远了。
   那湛蓝湛蓝的丹江水,幽深幽深的水库,是那样的遥遥而不可及。当八十高龄的爷爷和我说起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尘封的往事,在爷爷的眉头间一点点地舒展,那浑浊的眼睛里透露着对那片土地的无限向往……
   李官桥,古称顺阳,西汉置县,晋置郡,宋曾被洪水淹没,以后复建,明成化六年(1470)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时,此地已经形成集镇,因此属于淅川的四大古镇之一。
   李官桥位于淅川、内乡、邓县,光化、均县五县的交界地区,南北两地面平坦,自镇北直镇南长达20多公里,为丹江冲积平原,有“四十五里顺阳川”之谓,距离今天的淅川县城75公里左右,在旧社会被划为“区”,解放以后则被划为“镇”。
   爷爷说,李官桥的土地那时很肥沃,庄稼都不敢使用土粪,因为只要多用一点土粪庄稼就会歪倒,就会导致减产。不用施肥的庄稼足以见证它的土地有多么的肥沃。黑土地造就了李官桥,这里物产丰富、商业繁盛,俗语“桥半县”,意思是说李官桥的粮食生产和商业收入是整个淅川县城收入的一半,其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李官桥最热闹之地则是水旱码头,每天河埠头上人群熙熙攘攘,挑担的,拉车的,步行的,各路人马在此交接货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也许这里的风水很旺,从楚时遗留下来的城墙、城门、碉堡、炮楼子都保存完好来看,楚国之都丹阳距此地不远。因为这里的土地太金贵了,所以历来成为兵家争夺之地;因为这里太富裕了,外来打家劫舍的土匪也应运而生了,东南部的邓县就流窜着一个特大土匪“张大仙”,带领着手下几百号喽罗,虎视眈眈地盯着李官桥,李官桥周边的村子不停地遭受着这股土匪的袭击。
   我家就曾经饱受土匪的祸害,爷爷苍老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记忆把他带回了那个可怕的年代。土匪来了,打家劫舍,烧杀抢掠,见到什么抢什么,我的老奶奶和两个姑奶奶,还有二爷爷,以及家里的驴子骡子均被抢走了。凄惨的是只有几岁的二爷爷被土匪扔到路上,差点被摔死了,幸好被邻村的人捡到送了回来。老奶奶以及两个姑奶奶被土匪卖得不远,先后都被赎了回来。
   当时的李官桥,也是多方组织的中心,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民团,而民团之首则是来自内乡的“曹中山”,人称曹团长,曹团长为人正直,关爱百姓,与土匪抗衡,保卫着李官桥,深得民心。后来这帮土匪在民团的围攻下,终于被冲散了,老百姓总算去掉了一个心头大患。
   李官桥,这片富饶的土地,在那个年代,国军、共军、民团混乱一片,终年遭受着战乱,经济一度处于萧条状态。
   如今,在烟波浩淼的丹江水库下埋藏着祖辈太多的故事。河埠头成了祖辈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也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谜底。
   爷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李官桥后人啊!”李官桥,在故乡的正西方二十里之处,而爷爷少年读书生涯就在那个地方。爷爷有三兄弟,他为长,中国自古以来注重长子,我们家族大,加之爷爷聪明好学,自然就得到了家族的重视,而爷爷也没有辜负家人的重托,成绩优秀。那所正规的军编学校也不收爷爷任何的费用,他只需安心地读书就成。就在爷爷踌躇满志的时候,日寇垂死挣扎,大举侵略,一路烧杀抢劫到了李官桥。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凛冽的寒风呼啸地刮着,爷爷正和他的同学准备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日军的枪炮轰来了,子弹在他和同学们的耳边嗖嗖地响着,同学们陆陆续续地都转移走了,就在爷爷要转身的那一刻,从老家冒着枪林弹雨赶来的老爷爷,一把拽住了爷爷的胳膊,一直把他拉到了嫁在南山的大姑奶奶家,在那里天天守护着他,害怕鬼子的子弹不认人。担惊受怕蛰伏了半年后,听到了日军投降的消息,老爷爷、爷爷和大姑奶奶一家人欣喜若狂。
   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地大物博的李官桥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1950年开始,爷爷陪同地质队一起勘探测量,任区上会计。同年按照中央的指示,丹江大坝开始兴建了,这就预示这片土地将很快沉寂于河底了。1958年,李官桥的居民开始迁移,1961年,李官桥附近的百姓全部迁移完毕,离水较远的村子后靠,我们村属于后靠范围。1967年,李官桥镇全部被淹没了,这座繁华一时的古镇,便永远地沉睡在苍茫的丹江水库下了。
   李官桥淹没之后,爷爷随之去湖北的丹江工作,任某公司的会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几十年来,爷爷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赢得了一个闪亮的口碑。
   爷爷今年82岁了,岁月在他的头顶没留下一丝寸发,眉头那几根白色的长长的眉毛,驼背的身躯,见证着他的沧桑一生,深陷的眼睛流露着对那片富饶的土地的无限牵挂……
   爷爷不善言辞,唯有提起李官桥,他才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娓娓叙说着那尘封的往事。
   谁言他乡好,月是故乡圆。那沉睡在河底的李官桥,成了爷爷心底的永远的梦……

共 20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谁言他乡好,月是故乡圆。沉睡河底的李官桥,成了爷爷心底最终的梦。”《沉睡在河底的故事》这一篇散文,作者以倒叙的文笔叙述,以听说为依据,故事打捞,将自己与八十高龄的爷爷聊天时所了解到的“李官桥”,这个地名,及与李官桥相关联的几多故事逐一叙述,从而体现自己对那片土地的向往情怀,同时也叙述了爷爷的人生及人品。文记条理清晰,先把李官桥地名的来历介绍,再把与李官桥有关的故事生动描写,最后叙述李官桥这个地方解放后成为丹江库区,因而,本文题目为《沉睡在河底的故事》。总之,文写前后呼应,主题突出。欣赏了,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0426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大地琴韵        2018-04-28 07:34:35
  祝贺老师精美佳作获精!向老师学习!期盼佳作再读。敬茶!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