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清原之源(散文)
抚顺市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清原。1925年9月18日设县时取其“正本清源”之意,赋予它一个靓丽的名字——清源。出乎意料,县名公布于世后发现和原山西省老县城清源县同名同字同音。当时,新的与老的重名,自然得改新的了。1928年7月奉天省公署第94号训令,无奈将清源“源”字三个点去掉,改为清原,自此清原与那十分美丽的名称失之交臂。
然而,凡了解或去过清原的人,都会认为清源应是此地最为贴切的名称。
每当盛春至仲秋,当你站在清原那块神奇的土地上,登高远望,山峦逶迤,林海茫茫,近看,原生态树林比比皆是,树森林密,遮天翳日。杨、柳、柞、桦、椴、曲柳等树婀娜多姿,丛丛灌木争鲜斗绿;傲然挺立的人工栽植的日本松、长白松、红松四季碧绿,虬枝横生,威风凛凛。当你漫步其中,处处氤氲着松油的清香;茵茵野草青翠欲滴,野味浓郁的野菜与其相伴而生。行进其中张开双臂,展胸扩肺,深深呼吸,空气带着草木的清香会沁入你的心肺。因域内空气中罕见富含负氧离子,一个小小的清原,在全国2862个县中,2014年至2017年连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的殊荣。感受了这一切,你能不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清绿之源吗?
当你徜徉清原那纵横幽静的沟沟岔岔,目之所及,泉溪潺潺,甜美清冽。河水欢跃,清澈见底,登高俯视,宛如银带飘舞于崇山峻岭间。神奇的滚马岭西麓的涓涓泉水,穿过密林,汇集溪流,奔出大山,孕育出抚顺的母亲河——浑河。更为神奇的是松花江的重要支流——柳河竟发源于同一大山的东北麓。它顺坡北下,汇集东南西三个方向众多溪水后经南山城流入海龙水库,成为梅河口市重要水源地,而且辽宁的辽河的重要支流——清河、柴河,皆源于清原。密布全域的河流多达103条,故此清原被称为全国九大水源地之一。了解到这一切,你能否认这清原不是清水之源吗?
掀开中国史册,人们不难发现,清原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满族故里,是清朝崛起之源。昔日努尔哈赤的战马踏遍清原的山山水水,从这片土地上杀向山海关,驰骋中原,成就了三百年伟业。世居清原英额门的才子额尔德尼于公元1599年领命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文字——满文。它的出现带动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并随着清朝的兴盛与衰落,记述了中国长达三百年兴衰荣辱,清原无可置疑是满文发源地。
山的世界,成就了林的海洋。浩瀚的林海,孕育了这清之源。清之源养育了清原人民,清原人痴痴爱着这清之源。古人说:“智古者乐水,仁者乐山”。清原人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呵护这清之源。为此他们曾默默承受着数不尽的困苦,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在这里每一片青绿间都洒满他们的汗水,每一处清水之源,都有一代人的辛酸和泪水。
虔守着前辈口口相传的这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刚刚迈进八十年代,清原人民就把鼎全县之力创建生态大县作为战略目标,实施最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维护植被,以愚公移山精神坚持植树造林。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逐渐得以恢复,目前森林覆盖面已经高达72.3%,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
清原人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经14年把红河谷漂流打造成了北方第一漂的“金”字旅游品牌,并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夏湖风景区景色秀丽迷人,闻名遐迩的筐子沟风景区。浑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玉龙溪森林公园、冈山欢乐谷、金山石佛风景区,万寿山景区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八方游客。最近在北三家乡境内没日红山下又投资109亿元建设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它具有节能减排效益,承担调峰、添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的作用。相隔一山建两坝,拦蓄出两个高度相差悬殊的人工湖,似两颗碧玉嵌入山坳,又一个旅游奇观即将神迹般出现在沈抚大地上。
青,嵌含在县名之中,铺展在大地之上;水,源发自清原人的心中。造福千百万人民,福荫子孙后代,是清原人不变的梦。“原”字的本意就是“源泉”,《左传•昭公九年》写道:“木水之有本原。”这就是说:木有本,水有源。从这个本义引申为开始、起源。如果有人说清原就是原,那么这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清原人心胸宽阔如那碧波万顷的草原。容纳白云,拥抱蓝天,清原人具有朴实无华的原色和固有的品质。
清原是“原”,也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