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四季的故事】让花香撒满书径(散文)
★读书之所
我爱书,无处不读。何时,何地,你都能看到我捧着一本书,疯狂地阅读。
厕所是一处幽静所在。人有三急,内急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都要去那报到。上厕所之前,我必定先找点可读的东西,报纸、杂志、小说都在选择之例。无刻意为之,只是顺手。到了厕所,解裤蹲下,打下书籍,让墨香冲淡扑鼻而来的臭味。如厕之时,当以短文、笑话为佳。短文虽短,但精彩程度绝不亚于长文。其故事悬念、蕴含哲理均独到而深刻。笑话博己一笑,乐逍遥,自在人生。待如厕结束,一则刚好看完。起身之时,回忆一下,品味一下,感受一下,也别是一番风味。
从小到大,一直未离开过校园。读书后,进入三尺讲坛。每天的生活中,离不开教室,离不开课桌,离不开黑板。校园,书香之所在,学习的天堂;教室,书声之所在,读书的乐园。我特喜欢像学生一样,坐在凳子上,将书铺开,端端正正放在上面。身体坐直,双手平放,眼睛离书一尺远,一页页地翻看。许是习惯,我似乎只有在这样的地方,精神才倍觉集中,书中的字字句句才清晰地映入眼中,荡在心中,理解往往更深一层。有时,心到眼到手也到,提起笔,写点感悟,总结点思想,也是神来之笔。
夏天,太阳照在空中,把炎热进行到底。我闲着无事,也蹭点空调,跑到银行大厅。现在的服务业,素质都显档次,茶水、杂志、沙发都一应俱全。茶水就罢了,坐在沙发上,手臂倚靠边缘,翻开一本书,人凉了,心也静了,读起书来那叫一个舒坦。
书最多者,当属新华书店。记得妻子怀孕待产时,我们从乡下来到县城,无所事事中,我跑到新华书店。每天坐上几个小时,硬生生地看完七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新华书店不愁销路,有国企之嫌,从不赶人,且书架整齐,地面干净。挑上一本书,蜷起双腿,席地而坐,把书放在膝盖上,让整个人浸在书香中。每天,新华书店看书的人很多,但大家不吵不闹,找书翻书看书。偶尔来个电话,也连忙起身,外出接听,怕扰了这清静所在。
看书之人必喜欢买书。我每年在书上的花费少说也有千元。每次买回书,已等不及回家,必睹之后快。人如流水车如龙,人行道,街道,车道,只要保证了自己的安全,我都会慢腾腾地边走边看。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尴尬,撞到人,别人笑一笑;碰到物,自己笑一笑。这些并不影响心情,接着读,读之畅快。
河边,凉风习习,柳枝轻拂,鱼水戏水,再拿一本书,坐在河畔上,让故事与自然相融合,让笑容与美景相统一,也是良所。
我之老家,是一偏僻之乡村。近年,才通了公路,有了手机,但无网络,无4G。这样境况下,有人说无聊,呆不住,但我说适合看书。没有世俗的阻碍,没有凡尘的干预,整个心都交给了你——书。
毛主席为了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曾经选择闹市读书。我辈凡人,自愧不如。曾经提着一本书进入闹书,听着嘈杂的声音,看着来往的人群,注意力易受干扰,这边一句“让一让”,那边一句“想买啥”,你不得不抬起头来应付。这种情景,虽然看书断断续续,但总能收获点滴。
无论哪里,无论何时,亲爱的朋友,只要能读书,不妨拿起一本来,也许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收获另一种成功。
★读书之类
每到书摊,我必停下脚步,驻足摊前,非得买上一两本书,脚步才更安稳。虽然买的以杂志居多,有《读者》《故事会》《视野》《幽默世界》等,均为娱乐之选,知识之基。已等不及回以家中,就在路旁,翻开书籍,边走边看,顾不得拥挤的人群,管不上侧视的目光。《读者》思想深邃,跟着哲人一起品味世间百态;《故事会》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意料不到的神转折让人叹为观止;《视野》是兰州大学主办,其开阔的视野深入人心,引领读者成长……我烦恼时,翻开看看,烦恼自除;我无聊时,翻开看看,无聊不见;我空虚时,翻开看看,充实自来。
我是老师,教育书籍当然不能缺席。《陶行知名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育漫话》等等,均摆在我的案头,随时取之。作家来自古今中外,均为教育大家,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对教学、德育有着独到的理解。我认真品读,受益匪浅,心灵也受到的洗礼。教书近二十年,年年当班主任,遇到问题多如牛毛,许多积压在心头,令人心绪不通,这时,翻开书籍,总能找到类似事例,解决之道。经过了文字的点拨,我的心也如初生的太阳驱走了空中的迷雾,瞬间豁然开朗,做起班主任工作来得心应手。
我是一个喜静的人,偏爱散文。因为我知道,散文需要坐下来,拿起笔,细细地品,深深地读,而不是大刀阔斧,也不是走马观花。因此,我的书柜里散文一本又一本,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都罗列其中;王剑冰主编的《年度散文大选》,每年我都要购买;席慕蓉的散文集,郁达夫的散文集,朱自清的散文集都适合一读再读。每到空闲时光,我会夹本散文,来到僻静的河边,赏杨柳依依,吹徐徐清风,看游鱼戏石,听虫鸣虫叫,将书平铺在膝盖上,任时光的脚步与散文的韵味进行很好的融合,岁月就这么展开,美不胜收。
男人都有相同的品味,对历史书籍情有独衷。《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王莽发迹史》《明朝一哥王阳明》《被历史忽略的历史》《中国病人袁世凯》等等,都是我从网上购来的。女生喜欢淘宝,我喜欢当当;女生喜欢衣服饰品,我喜欢书籍。一包又一包地买来,学校门卫室里,我找包裹时总轻而易举,整齐的一摞摞的,像砖头一样,准是我心爱的书。“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华五千年,我们炎黄子孙不可忘祖背宗,应该熟悉历史,了解朝代更迭,从中或许能明白许多。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自有其道理。我总向学生推荐《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这些书我也有涉猎。书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总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
《泰戈尔文集》《论语》《朱子家训》《增广贤文》适合诵读。每天早晨,在晨曦中,大声地读,直到背诵为止。
鲁迅曾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正如他所说,读书之人要广泛涉猎,各品种都读一读,一定大有收获。
★读书之法
读书也是一门技艺,讲究方式方法。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这些古文经典,语言生动,道理深刻,旁征博引,它是适合诵读。小时候,语文老师教书,只会一种方法,那就是背,他们要做的事,就是监督我们背书。厚厚一本语文书,从头背到尾,不漏过一篇课文。即使如《小英雄雨来》这样的长文章,也是一字不落。那时候,我们恨得要死,恨不得把书给剁了,把老师给煮了。长大后,儿时的文字已大多遗忘在脑后,不复存在。只是当需要时,脑海中立刻蹦出相关的句子,儿时背过的一点一滴又都呈现在眼前,引领我们走过困难,走过逆境,走向成功。这时,我们又开始感谢老师,感谢他们要求我们的背诵。古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讲究诵读,孟母教子诵读不可断,正是这一篇篇的诵读,走出了多少读书人,走出了多少状元榜眼,走出了多少文坛盛世。
大圣人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者之间,心到为首,眼到为次,口到为末。我认为,还应该加一到,即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每次读书之前,我必准备一支笔。毛主席读书时,讲究批注,在旁边写上所思所感所感,以至于同学都不敢把书借给他。我们读书时,也只有不断地写上批注,才真实有效。因为要写点,这像一根链条,会带动大脑的思索,即心到;会带到眼睛的专注,即眼到;会带到嘴巴的诵读,即口到。三者一到,笔下才有物。写下批注,留下感想,许多念头就会闪现在脑海中,即灵光一现。有了这灵光,可以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展望未来,思考人生,顺便写点文章,娱乐生活。
世人书籍众多,特别是出版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成为作家,交点钱,纳点税,个个都可以出书,充斥在书店、网站中的书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如此之多的书籍,良莠不齐,我们得有选择性的读。对于一些无意义的书,少接触甚至不接触,对于好书,经典之书,多读,甚至细读。每年,国家教育部都会推荐书目供大家选择,我们也可以从大浪淘沙中剩下来的名著,采取精读的方法,一遍读完再读一遍,三四遍方为止。第一篇了解内容,在致梗概;第二篇熟悉中心思想,思考人物命运;第三遍感悟人生哲理,学习为人之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我的母亲》大多属于此类。
人难免也有烦恼之时,无聊之日,这时,《故事会》《民间故事》《上海故事》就会粉墨登场了。这类故事也做消遣之用,里面的故事跌宕起伏,常来几个神转折,让读者叹为观止,大呼过瘾。火车上,等人处,休闲时,都可以走到街旁的小书摊,拎来一本,读上一遍。这种书,一遍即可。
我们走上工作单位,难免会遇上材料的取舍。这时,大砖头似的书籍摆在面前,如果一页页地翻找,估计要了我们半条命,还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时,我们不妨采取目录法,从目录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翻到页码,跳读之。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有不同的感受。与人分享共读也是另一种享受。读书时,一起探讨,一起品味,一起收获,也是别一样的精彩。
★读书之乐
我爱读书,沉醉其中,犹如畅游乐海,不知归途。
手捧书籍,心灵澄澈,像被大雨清洗过一般,空气新鲜,所有世事的烦恼都统统长了脚一样,跑得无影无踪。“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烦恼就如影子一样,紧跟在我们身后,功名利禄,爱情事业,人生得失,都是困扰我们的理由,只有捧起一本书,让眼睛与书籍进行无缝对接,让纤纤玉手中留下一行行批注,收获就满满,扛回到知识的宝库中。
书是文明的使者,蕴藏着人类最丰富的感悟。读一本书,就像跟一个长者对话。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天龙八部》,小和尚虚竹误打误撞破了珍珑棋局,意外进入山洞,得了无崖子修炼七十年的功夫,遂成逍遥派掌门。他仅了一人之力,便功成名就。我们每看一本书,就如修炼吸星大法,吸取别人的智慧。每读一本,智慧就增高一分,若是千百万本,你就如一朵盛开的花,成功必似蜂蝶,翩翩而来。
穿越时间的隧道,跟随墨香的脚步,我来到孔子与三千弟子的那一场盛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可以为师矣”,在这一场场对话里,我似乎找到人生的方向;跟孟子一起探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大道理,任何艰难困苦,任何山穷水尽,任何坎坷磨难,再也击碎不了我快乐执著的心;感受曹雪芹在北京香山黄叶村的孤苦伶仃,“披阅十载,增删十次”,才有这四大名著之首,方让我明白任何作品重要的不是写,而不不断地改;跟随徐霞客的脚步一起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得学富之五车,学问之渊博。
春日,持一本小书,信步于街头巷尾,坐在阳光里,让自己成为一道风景,行走于别人的眼睛中;夏日,端一面小凳,坐在树荫下,让时光与书香相融,岁月就这么安安静静地,不吵不闹;秋天,站立在秋风中,看树叶与时光共舞,看月色与亲情交织,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冬天,钻在被窝里,远离电脑与手机,逃离喧嚣与辐射,让健康与成长结伴,让温暖与快乐同行,人生得此亦足矣。
有人曾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智者一笑,手捋长髯,悠悠而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正是如此,我们读过的书,都成为了我们骨和肉,终将陪伴我们一生。也许它已忘记在脑后,但不必恼,当你需要时,它一定信守诺言,如约而至,蹦进你的脑海,走进你的思维,帮助你走向彼岸。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书,思想的大门就徐徐推开,拿起笔来言之有物,一篇篇佳作应运而生,一封封样刊如约而至,一张张稿费无约而来,整个人就坠入了幸福之缸,不复归矣。
有人迷恋“手持淡巴菰,烟雾缭绕”,有人醉心“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有人贪恋“饕餮盛宴,床第之欢”,殊不知这种种都是毒品,吸食我们的健康,损害我们的肌体,让日子怎一个空虚了得?我却独独不舍书籍,在书田里勤耕播,在万卷中下笔,在千钟粟里与颜如玉享受红袖添香的美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