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骊山(散文)

精品 【流年】骊山(散文)


作者:喻军 童生,77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79发表时间:2018-04-29 15:50:34

【流年】骊山(散文) 去了一趟西安。
   我是先去的碑林,在于我主要是出于对历代碑刻书法的兴趣。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历来讲究个“碑学”和“贴学”;把字刻在石碑上,当然更坚固耐久利于传世。魏碑不就是当年的工匠们在凿造石窟佛像之余留下的刻字吗?却创造了一脉伟大的书法流派。这些工匠却不曾留下姓名,一如敦煌的壁画,何曾见作者的落款?
   对碑林总的印象是其境肃穆,其势沉雄。一千多尊高低错落的字碑,俱睁着斑斑驳驳的眸子,与你千古对视。忽闻一处角落传出拍拍打打之声,循声走去,见一老者正于碑上作拓片,不多会儿,一幅古旧的法书就在他的妙手下诞生了——黑底白字,骨格奇崛,力能扛鼎。我问哪里有买的,老者指了个方向,我便兴冲冲去柜上买下几幅,以后将之裱成挂轴。
   兵马俑是不能不去的。
   作为普通游客只能从高高的护栏外向下俯瞰,下不到坑里的。我于此间的感受不消赘述,一首发表于《解放日报》上的拙作《兵马俑一号坑断想》足以概括,仅录一段:
   瘦陶马拖着战车
   纷披的鬃毛抖动凛凛风采
   这墁以青砖的坑底
   呈纵队排列着的军阵
   出没你尚武的幽魂
   使合金的箭弩和长戟
   昭示末了的雄心
   又守望在地狱之门
   ……
   乾陵也去转了转,妙处当在无字碑,可谓惊世骇俗。虽未着字,却尽显风流。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号女皇帝,起码你得承认她有着不凡的胸襟——她不相信盖棺论定、树碑立传那一套,而是深知:“历史是人民写的”这个朴素的道理。
   一块无字碑,一声遥远的绝响!
   但不知何时掘陵?几十年来争议颇大。当年周总理拍板:留待后人。现在都跨世纪了,能否把这个考古工程拿下?包括一团迷雾遮罩的秦始皇陵?目前似无松动的迹象。
   窃以为:去西安游古迹的话,还是骊山最有“嚼头”。
   它傲然挺立于浩瀚壮阔的黄土高原,是秦岭山脉的支脉,海拔最高千米以上。放眼望去,一架葱茏的山岭呈东向西横亘苍穹之下,缕缕雾纱丝巾般缠绕于岭上,点点笼顶绿瓦隐现在茂林之间。我估摸着上下一个来回不消一天时间。
   首先去了华清池。
   无非是一处温泉汤池,却散发出缕缕香艳的气息。一个澡池子,却沉淀着厚厚的历史——先是周幽王于此建骊宫;后被秦始皇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扩建为离宫;到唐朝达至鼎盛:唐太宗营建为“温泉宫”,唐太宗再扩建为“华清宫”,又称“华清池”。
   1982年挖掘遗址,在4200平米范围内发现5处汤池: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和大臣们享用。白居易《长恨歌》所云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回眸惊艳就在澡池子里诞生了:“比翼的鸟”或“连理的枝”就这么被演绎编排出来了,多少还是有那么点浪漫和真情在的,但很快就沦为马嵬坡上的悲情故事——玉环香消玉殒,玄宗性命无虞,甚至玉环之死被唐朝诗人田畋歌功颂德成“终是圣明天子事”了!玉环也就“死得其所”了。
   也许玄宗是迫于哗变士兵的逼迫而“忍痛割爱”,但铿锵动人的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情宣言也就随之失色了……
   上山的路迂回曲折,一座座亭台楼阁,仿佛呼之欲出。半山腰那里是“兵谏亭”,听上去比当初的“捉蒋亭”来得中性些、委婉些。骊山不仅与古代史有关,而且还对接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可见骊山不是一座庸常之山。
   沿着一段陡峭的山径攀上去,便是两处以“老”字冠名的殿宇:“老君殿”和“老母庙”——
   老君殿位于西绣岭的第三峰,又称“降圣阁”。传说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先圣老子降临阁内,故而得名。作为道观,原供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面被烧裂,双手被盗;面目全非的残像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
   中国的“哲学之父”啊!您曾教诲世人“福祸相倚”之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是为不争之德”。但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又有几个“不争”、“不武”的呢?居然也对您老人家“挥刀斩手”、“焦火烧身”。
   元散曲作家,曾任陕西行台中丞的张养浩一曲《山坡羊·骊山怀古》,可谓道尽此间的沧桑: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行,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那么,华清池当年的淫靡奢华,和老君殿其后的创痕累累,就必然不能割裂来看,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历史的辩证因果关系。
   如果说兵马俑的浩大工程显示出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讥嘲了其后不过区区二世的所谓“万世基业”,那么华清池的“销魂蚀骨”则活画出帝王的沉沦,埋下的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
   千古兴亡事,在骊山这部历史教科书里得以浓缩。
   老母庙处在东西秀岭的第二峰,它的版本取自于神话传说——骊山原是一座性情暴躁的火山,之所以至今没有喷红吐浆,是因为女娲氏在“炼石补天”时降服了它。骊山的红土和温泉就是在那时给烧红、烫热的。因为女娲氏造福人民,后人就尊她为“骊山老母”。人们聚土为冢,还在她炼石处立祠祭祀。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气势恢弘,最富文学色彩的精神意象。厚重的骊山,因有了女娲的结缘而平添了一道奇幻的色彩。
   我惊叹于骊山的蕴藉之厚、承载之丰。
   登山不过数百米,就有如此斑斓多姿的人文景观。若放眼八百里秦川,则叹为观止!过去听人说:这块土地随便拣哪块往下挖就会出古物;也有人说:不到西安,就等于没到过中国,话虽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道理——回首周秦汉唐,就不能不提到西安(长安);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又怎能不注目这片巍峨的大地?论深邃绵远,则首推吴越江南;比厚重雄浑,则非秦川黄土莫属!
   老母庙北与降圣阁交相辉映,南与第一峰烽火台遥相呼应。自西北至东南一字排开,形成一组名胜。
   高耸入云的烽火台,兀立群峰之上。
   点烽火,起狼烟,说明有战事,当然要择高以便号令三军。其峭壁间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径向上延伸。面对如此壮美的河山,我产生了写生的冲动,忙不迭掏出本子勾画了起来。画毕,便顺着山路一鼓作气登了上去。
   山顶其实是一块平坦之地。在这个古老的遗址上,而今的烽火台是1985年修复重建的。台四周筑有城垛,中间是一座四角形的亭子,一面三角杏黄旗在上面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又是一段令人哑然的“黑色幽默”故事——
   烽火台相传是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而无事点起烽火以戏诸侯之地。《东周列国志》有诗云:
   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
   这个周幽王开的玩笑也太大了;岂止是开玩笑,简直是利令智昏,视国家安危如儿戏。他不顾臣子的一再劝阻,只为博得那位冷艳过头,笑神经不够健全的褒姒柔媚的一笑,就把烽火台变成了自己的断头台。当犬戎大军真的“狼来了”,他再下令点烽火却无人响应,自己丢了性命,褒妃也沦入敌手,西周随之宣告灭亡。
   不少人往往把这类事件归罪于“红颜祸水”,包括对杨贵妃,我以为荒谬!应该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恰是这些个荒唐的帝王!如果按中国的朝代序列,可以排出一份长长的昏庸亡国的帝王名单。从华清池到烽火台,仅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
   从烽火台下山,已近黄昏。
   我行前特意安排了回程途中去“晚照亭”。顾名思义,“晚照亭”一定和晚照有关系。高一脚低一脚行至亭前,发现此亭开阔大气,形态华美。此时夕阳正红,灿灿的晚霞遍洒山峦;层林尽染,山风浩荡,沉沉的暮霭像一群彩色的奔马,纵横于天之苍,山之崖。人在亭中,凭栏远眺,仿佛蹬一下就可以凌空飞去,化成一只燃烧的火鸟。受美景的震撼,好多游客挤挨一处,竟无人言语,每张脸都挂着一缕夕阳的酡红……
   美哉!“晚照亭”。
   难怪它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看来不是浪得虚名!
   回到西安城,已是灯火阑珊的夜晚。
   用过晚餐,稍事休息,便打点行装,为明天的行程做准备,但笔墨纸砚仍搁在桌上,似乎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在当晚倾吐……
   第二天一大早当地文友前来送别,我赠了他一张画,是熬夜涂抹的产物,题款即为篆体的《骊山晚照图》。
   朋友见之甚喜,于我却像是与西安的笔墨作别。

共 32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文化底蕴丰厚,位于我国西部的关中地区。历史上,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特别是在盛唐时期,它的富强与辉煌享誉国内外。除此之外,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秦兵马俑,骊山风景区,陕西博物馆,碑林,大小雁塔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古城墙,古城门,古街道,古民居等。并有八水绕长安之美景。如今,这座古城风景秀丽,高楼遍布,立交纵横,高校林立,还是重工业基地。又新建了大唐芙蓉园,大雁塔音乐喷泉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西安是中国的历史所在地,是中国的根。西安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仿佛穿越到了大唐时期。西安是座古代与现代的交汇的大都市。这篇游记,作者用灵动的笔触,详尽地描写了西安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美文立意厚重,主题鲜明,语句优美,历史知识性强,读罢,使人受益。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30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8-04-29 16:13:43
  作为西安人,读到这篇美文,内心喜悦,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感谢作者的分享!
   问好作者,祝福夏日安康!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红叶秋        2018-04-30 20:47:41
  读了作者的美文,仿佛游览了一次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西安。这里有太多的遗迹让中华儿女骄傲,也有更多的历史传说值得仔细品味。欣赏学习了。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