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篁岭晒秋(散文)

精品 【江南】篁岭晒秋(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880发表时间:2018-05-02 20:07:56
摘要:2017年11月我去江西旅游,主要去了三清山、婺源源头古村和篁岭。


   我们江西之旅的第三站是篁岭。篁岭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也是一座具有近六百历史的徽州古村。
   做这次的旅游计划时,我最担心的就是天气,天气不好效果就不好,下雨就没有晒秋,阴天也看不出果实的色彩。
   早上,买早点时看到天气很好,几天的担心瞬间消除。买好早点,回到宾馆,贞素急匆匆走进大门,我跟在后面,走到大门口,忽然看到地上有一堆羽毛,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奄奄一息,张着嘴,好像就要断气似的。我想救它,又怕它死在我的手里,反而引起晦气。但那只小鸟分明睁着眼睛看着我,还不停地叫唤。我终于忍不住伸手把小鸟捧在手里。回到房间,我马上就给小鸟喂水。我知道这种野鸟至死都不会吃嗟来之食,打算小鸟缓过气来就把它放生。
   吃好早餐,退了房。妻希望把小鸟带到篁岭放生,女儿担心小家伙坚持不到那里,要求我在宾馆门口就放生。我和女儿有着同样的担心,所以走出宾馆就解开装鸟的马夹袋,谁知那小鸟好像完全恢复了正常,马夹袋还没有全部解开,那鸟就奋力飞出。它先是贴着地面飞向我们的大巴,旋即返回,在我们面前划出一道向上的弧线,飞向天空,同时还唧唧鸣了几声。就这样走了?连告别的话都没来得及和它说。
   随后我们上了大巴。大巴按时发车,早早地就赶到了篁岭。
   篁岭位于婺源东北部,有丽江古城建筑,又有兔耳岭的怪石景观,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也是一座距今近六百历史的徽州古村。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独特的旅游体验带您走过索桥、滑过溜索、乘上高空索道,俯瞰独特的晒秋奇观。
   篁岭晒秋被誉为“最美中国符号”,“鲜花小镇”就是篁岭的精华所在。
   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高空热气球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
   篁岭的门票中含有缆车票,进门就要乘缆车,乘缆车才可以上篁岭。在缆车上俯瞰篁岭的梯田,是一次高空揽胜的体验过程。
   坐在缆车上,田园风光就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底了。
   走出缆车站,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修篁遍岭,就有了篁岭的雅名。“篁”,指修长的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苦竹、斑竹、观音竹等。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以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州传统的五凤楼建筑格式。“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形制,明清时期被徽州人广泛用于祠堂门楼的建造,寄寓了宗族“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景。
   婺源人到了“立春”,才开始进入辛勤的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这两边的文化墙就形象地展示了婺源农家辛勤劳作的场景。
   “夏耘亭”,顾名思义,就是夏季耕耘的意思。夏耘亭构造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地区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这些路亭,有的跨路而建,有的倚路而筑。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物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行人饮用。与路亭作用相仿的,还有岭亭、桥亭。此外还有村口亭,它既有路亭的价值,又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的地方。夏耘亭跨路而建,外立面敞空,就兼有观景的功能。
   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属于徽州古亭。徽州古亭大致可分为景观亭、路亭、纪念亭、观景亭和碑亭等五类,而许多亭的功能兼而有之。
   左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秋天是彩色的世界,田里的稻谷熟了,田野是金黄的稻海;山上的枫叶红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火红。再加上绿树、红花,婺源的秋天就像无边的调色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一家一家的晒台上,大竹盘里晒着红艳欲滴的辣椒,金黄的南瓜和大豆,青翠的箬叶,这就是“篁岭晒秋”的经典画面。
   路两旁的文化墙上依旧是秋季劳作场景,而路边的花卉植物则成了桂花、山茶花、野菊花。游步道边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长期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柽籽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用油,有降血脂、降血压、保肝利胆等功效,因此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这里的村民世代都用柽籽油炒菜吃饭,于是一个个都健康长寿。
   冬蕴坊,取冬藏之意。它也是篁岭的入村牌坊。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
   篁岭是个曹氏聚居的古村落。它的开基祖是徽州曹氏第18世孙曹文侃。说起来还是个有趣的故事呢。
   大明宣德年间的某个秋日,婺源上晓鳙曹文侃,赶着牛来到篁岭野山坡上翻土地种油菜。傍晚收工时,那牛赖着不肯走了,怎么打都不走。百计无施之下,曹文侃就对那牛说:“牲畜啊,你是看中了这地方吗?那好,咱们来打个赌,赌两个条件:一是我把你系在这里,再在你脚边放一把稻草,直到明天早上你都不许吃一根;二是我在附近烧一堆稻草,到明天早上还要有明火。如果这两个条件都能实现,我就把全家都搬到这里来。”曹文侃说完,就系了牛,烧了稻草,灰头土脸地回上晓鳙去了。
   第二天早上,他来到篁岭一看,那牛果真没有吃一根稻草;那堆烧灰的稻草呢,还隐隐地冒着青烟哪。曹文侃又哭又笑,跪下来对着苍天拜了三拜,说:“这是天意啊。天命不可违。”过了几天,他就真的把一家老小都搬迁到篁岭来了。曹文侃因此成为篁岭村的开基祖,也就是始迁祖。
   曹文侃生有三个儿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孙繁衍,成为篁岭的曹氏宗族,被列入新安名族,一直绵延兴旺到今天。
   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人的“休闲季”,在一些偏远乡村里,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芦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最热闹的季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必然回来与亲人团聚,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可以说,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人们要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古徽州村落都特别重视水口文化。徽州人普遍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使人脉兴旺发达。水口林,大多种植名贵树种。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的人,常常饭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女孩出生,家里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女孩出生时,会为她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女孩长大要出嫁时,再把樟树砍下来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桥头有座庙,叫五显庙。五显,也叫五通,还叫五猖,被信众奉为“五路财神”。婺源是五显信仰的发源地,也是五显崇拜的祖庭。在现今的婺源乡村,几乎村村都有五显庙,有的村庄甚至有两、三座五显庙。
   篁岭村原来有三座古桥: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座步蟾桥原先是座简易石桥,2009年篁岭景区开发之后,重建了这座步蟾桥。现在的步蟾桥全部由方整的红石块垒砌而成,显得既规整豪迈,又典雅秀丽。“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
   另两座桥,一座就在这步蟾桥之上,天街北头的水瀑边,叫通福桥,那是一座石质小平板桥。走在通福桥上,水瀑身边歌,水流桥下唱,即使无福也“通福”啊。
   还有一座桥,叫安泰桥,位于篁岭去上晓鳙的溪涧中。安泰桥原为简易木桥,现已建成跨度达300余米、高60余米的斜拉式吊桥。
   步蟾桥桥北头有一石立柱叫“佛家八面多宝台”。它有8个切面,分别刻有“南无胜宝如来”、“南无离布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多宝如来”,“清光绪十四年(1888)冬月谷旦,屏山众建”。原来,篁岭曹氏宗族分为几个房派,其中有一房就叫屏山房,为庆贺那一年他们分房的支祠顺利竣工,大家商议用建祠剩下的银两,建了这个多宝台。据传,原始佛教中,多宝塔中有如来金身。佛教传入中国并经世俗化后,“多宝”之意与人们“求财”之意相吻合,多宝塔成多宝佛,于是演变成佛门的财神而受到世人的供奉。
   路边有这棵古老的红豆杉,它的树干都已经没了,据说是被雷电劈中树干烧掉的。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的,仅靠着三面的树皮仍然顽强地活着,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篁岭通往上晓鳙的出村路边,有一口水井,叫廉井,是明代末期篁岭村出的进士曹鸣远开凿的。过去,婺源县城东门桥的石岭边有著名的廉泉,由朱熹亲笔题名。曹鸣远十分仰慕朱子的为人和为学,再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于是就把这口井命名为“廉井”,作为对自己的警励自策。原井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井是在原址上进行重新修复的。
   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石耳山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那边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
   景区的1号观景台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千亩梯田。如是早春,那梯田中开满油菜花,层层叠叠、金黄灿烂。
   在篁岭的山上有一个古戏台。每逢四时八节、庆寿诞,迁新居,添男丁,婚姻嫁娶,篁岭村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的安徽省休宁县戏班,或浙江省开化县戏班,或江西省德兴县戏班来这古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
   路边有一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万历十一年(1583)兵部会举,是个在篁岭村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生动传神。培德堂采用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进门两边有两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两个厢房。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两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
   篁岭的天街是婺源山村的一大景观。石磴道边的这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叫“天街食府”。它位于天街北头,上下共三层,可同时接纳500人就餐。整个食府大宽幅晒台窗户,面向千亩梯田,“窗衔墉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篁岭山野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导游说,景区管理要求天街上的餐饮店一不能重复,而不能有投诉。
   篁岭天街是观赏篁岭景色的最佳站点之一。很多“篁岭晒秋”的经典画面,都是在这里取的景。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红辣椒、金稻谷,是国旗的颜色,也是晒秋的标志,当然是最美的。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共 99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篁岭因“晒秋”而闻名遐迩。“晒秋”同时也成全了篁岭,成为篁岭一道独特的风景。篁岭上边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古城建筑坐落山中,各式各样的桥四通八达。寺庙金碧辉煌。六口井塘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篁岭风景优美,人文独特,那里人们自古贤德孝顺,是现代人们学习的楷模。篁岭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晒得东西也在变化,红红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是国旗的颜色是篁岭晒秋的标志,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散文语言流畅布局合理感情真挚,书写了篁岭的美,晒秋的美!不错倾情推荐阅读!【责编:一飞冲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0512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子欣        2018-05-03 06:10:08
  感谢老师对江南烟雨的支持!
2 楼        文友:海上稼轩        2018-05-03 07:19:20
  感谢子欣的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