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开】何时归(小说)
读书的年龄,娘早给我报了名。
开学的那天,牵着娘温暖的大手,背着娘亲手缝制的新书包,一路唧唧喳喳,蹦跳着,快乐地像只快要飞的小鸟。
童年、少年时代,农村缺医少药,娘的验方医好我的小病。
那是,感冒发烧了,娘让躺进被窝,喝下她尽心熬制的一碗姜糖水,寸步不离坐我身边,给我盖上被子,捂出汗,任由头发湿成绺……咳嗽嗓子疼,娘把生姜切成丝,锅里加些油,磕上一个鸡蛋,嘿嘿,治病还解馋……患了腹泻拉肚子,娘就赶紧给俺烧两头大蒜……
儿时的早饭,多的是玉米面糊糊煮地瓜块,几乎占满一个冬天。
锅里的地瓜块煮到九成熟,就急急催促母亲捞出半碗来,端出家门找来小伙伴,比着看谁吃得多又快,“噗噗”用嘴吹着风,亟不可待烫得嘴巴哧哈哈,直到瓷碗见底,分出个输赢来……
追忆往昔快乐的童年,想想现在留守的孩子,邻人唏嘘,不免生出许多感慨来!
五
曾经,有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非常火爆,节目收视率飙升,出人意料。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让人倍觉温暖如春。节目的播出,让公众开始理性地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女粉丝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男士,节目中那些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让妈妈们的心生向往。而在现实中,无数家庭的爸爸仍然无暇关注这些敏感问题,特别是农村孩子外出打工的爸爸。
那次,我有意把这个视频发给了远在异乡打工的堂弟明强,并问及他的感受。
明强沉思良久,电话里和我说:“唉,谁不想在家多陪陪爹娘、孩子?可,我们不是大款、不是明星,生长在偏僻的农村,就业的机会少之又少,家底薄,勉强维持生计。可作为一家之主,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改变家庭状况,让爹娘、孩子以后生活的好一点,唯一的出路只有外出打工挣钱,别无选择。”
明强的话,让我一时语塞。挂了电话,我想这应该是农村大多数留守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发自肺腑的共有心声吧!
有个朋友说:“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或陪孩子上课外班,到场的几乎全是妈妈。”
不知你是否认可这一个说法?有一段时间,我曾刻意留心观察过,这一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广大的农村,是普遍存在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孩子未来带来了很大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有权威评论,不是危言耸听,一针见血地说:“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而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孩子们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爬山、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格,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
我赞同这一说法,孩子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请别走得太久,特别是离家、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一份更重要的责任,一份丢失了就很难找回的缺失和担当!孰重孰轻,已有定论。
“多一份爱心,关注留守的孩子吧!”很多场合,发自肺腑,我大声疾呼!
六
或许,是我从事的工作与学校有密切关联的缘故!每次去学校,我都会问及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状况,尽管这些和我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可动了恻隐之心,用心用情关注的留守孩子,是我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怀,虽说是题外话,每每说起,都会给我很多感动和浓浓的牵挂!
我曾去过一所私立学校,令我难以置信的是,那个学校就是留守孩子的家,一个有爱、有梦,希望冉冉升起的地方。那个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学校,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那个学校,为农村留守的孩子打开一扇窗;那个孩子围着叫妈妈,为爱守候的女校长,深深感动着我,历历难忘怀……
那天是个晴朗的天气,冬阳透过玻璃窗,暖暖地洒进教室。朗朗的读书声透着清纯稚嫩,在校园的上空荡漾……
我到那所学校时,正逢课间。作为校长,孩子见了她一点也不陌生,见她走过来,这些缺失母爱的孩子,脸上漾满笑,纷纷围过来,抱着他一个劲地叫“妈妈”。她告诉我,这所学校里,不足八百名学生中,三分之二的孩子是来自留守家庭。
我问:“痴心办学,为爱守候,压力大吗?”
她的回答很干脆:“有,而且压力还很大!”
我问:“能具体点吗?”
她说:“咱这是个农业大县,经济欠发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想爸妈。留守的老人就算是能带好娃,可是,孩子上学问题咋办?看到留守的孩子过了入学的年龄没学上,我心疼!想起办学的初心,常常夜不能寐,感到压力特别大!”
我问:“作为校长,为让农村留守孩子有学上,这几年,您一年到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走遍了全县的各个乡镇、大部分村庄,寻找孤儿、留守的孩子,接进学校免费就读,把孩子渴望读书的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实在不容易了!这样费时费力费钱,后悔过吗?”
她坚定执着地回答我:“不后悔!同一阳光下,让留守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是我当年建校的初心。如果后悔了,就等于背离了我的初衷,就不会不断多方筹资注入资金,不断完善十年前创办这的这所适合留守孩子读书学习的寄宿制学校了。”
“听说你在来回耙地般四处走访贫困留守孩子时,曾被人误解为拐卖儿童的人贩子,还报了警,有此事吗?”
她唏嘘说:“有,还不止一次。”
“有,还不止一次?”出于好奇,没顾及她内心的感受,我横下心,不到黄河不死心,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哪次记忆最难忘?最深刻?”
“哈哈,非要说吗?”她笑笑,并无半点厌烦。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打趣说:“我想听,那该是一场多纠结的尴尬,您还能笑出声来!这里面一定有彰显大爱的故事。”
她点头应允,说:“说出来,你不能说给外人听,当笑话!”
“一定!”我小鸡啄米般频频点头。
她说:“那次到一个村里走访,看到一位六七岁光屁股玩耍的孩子。一问才知道是个留守的儿童。孩子的爷爷去世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他由瘦弱多病的奶奶拉扯着。当时,我问孩子,愿意上学读书吗?他怯生生、点点头。于是,我对老人说,把孩子交给我,您老放心不?”
我问:“老人同意了?”
她说:“当时老人满脸疑惑地说,一没亲二没故,孩子咋能交给你,你是个拐卖人口的骗子吧!不管如何解释,她都听不进去,还颤巍巍站起来大声喊,不好了,快来人呀,有人要拐走俺家孙子!”
憋不住“扑哧”笑了,我问:“叫来人,把你抓着捆绑起来了?”
她被我逗乐了,笑笑说:“呵呵,那倒没有,呼叫来的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虽然有的人手里拿着铁锨、棍棒啥的家什,只是围着我指指点点,动嘴不动手。有人说,赶紧报警,别让她跑了!有的说,看着人模人样的咋打孩子的注意,干这些拐卖人口、坏良心的勾当?反正当时乱糟糟一片,团团围着我,不听任何解释!当时,还差点砸了我的车。”
“那,后来怎样了?”
“后来,警车就到了,疑惑解除,在一片感谢唏嘘声里,我还带回了那个留守的孩子……”
那天放学后,她陪我去宿舍看望了留守孩子。路上,她说:“这些孩子的父母,分散在祖国各地的大城市打工,多的有几年没回过家,大多是一年回一次。孩子和父母相见稀少,父爱、母爱缺失,有些孩子甚至连自己亲生父母大概的模样,都记不起来了,想想都心痛。”
当我把带来课外文学读物、书包、本子、笔,以及食用的方便面、火腿肠和水果分给孩子们时,他(她)们异常高兴,一个劲“叔、爸、妈”亲热地混叫着,叫得我失声哽咽,噙满泪水。
七
多少个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辗转难眠、扪心自问,我想所谓成长,就是你不再对生活无动于衷,即便你富可敌国,手里拥有多大的权力、大把好东西,也会对看似于己无关的人和事有恻隐之心。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想,换位思考比比,这些留守儿童同全国千千万万儿童一样,都是生长在同一蓝天下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同全国的孩子们一样,享受家庭的温暖、人间的幸福、春天的明媚阳光。
尽管现在还做不到,可是,只要社会各界都伸出援手,人人都奉献出一片爱心,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们心里的期盼和忧伤,他们稚嫩的心灵一定会充满阳光。我能为留守的孩子做点啥?能做点啥?!做成点啥?!!
前年,我邀请朋友加入了几个学校校开展的“结对帮扶”行列,尽管这些微不足道,却是浓浓关爱一片情。
有一天,我们去了农村一所小学。见到一个怯生生、叫点点的小女孩,她伸出长满了冻疮、红肿流脓的手,见我们目瞪口呆惊讶的样子,她笑笑说:“爸妈两年没回家了,奶奶眼花,缝不了棉手套,她说过了冬天,春天来时,她手上的冻疮就会慢慢好起来!”
我低头咬唇,眼泪朦胧。朋友掏出一百元钱,硬往她手里塞,开始她说啥也不要。最后,经不着再三劝让,她弱弱地说:“叔叔,俺这买副棉手套,也就十块钱,您给多了俺不要。”
村里有个小女孩,爸妈一起外出打工,说是一年回来一次。她九岁时,爸妈没能回家过年,她想念爸爸妈妈,一边埋怨爸妈不守信用,一边心不在焉削苹果时,不小心把手指划伤了。爸妈接到女孩奶奶的电话,连夜赶回来。听说自那次后,小女孩在一年里的“六一”儿童节和中秋季里连续两次受伤,爸妈两次连夜赶回家。后来,爸妈无意中从女儿的日记里,看到一段话:“爸妈,千万别怪我。故意弄伤自己,是为多见你们一面。妈妈在家里做的饭真香,爸爸给我买的文具盒真好看。受伤了也很疼,可是,这样就能见到爸妈了……”
看完女儿写的话,夫妇二人泪流满面,当年就辞职回了家,在村里开了小卖部,虽然挣钱不多,一家人快乐的日子,其乐融融蜜样甜……
八
“嗨,叔叔,咋不说话,您想啥哩?”小丫仰脸甜笑,扯扯我的衣袖。
“啊,没想啥,叔叔是为你爸妈回来,替你高兴呗!”
“嗯,听说俺爹娘说这才回来,就不在出去打工了,俺爷爷奶奶乐得都笑出眼泪了!俺弟弟骑在爸爸的肩上,都围着院子撒了半天的欢!嘿嘿,说啥都不肯下来。”
“那叔叔和大爷爷、奶奶今个去俺家吃饭呗?俺妈做的饭可香了!俺爸一大早像算卦先生似的,念叨说今天叔叔您一准来……”
“哈哈,是嘛。一准来,这不是来了吗?”
“唉,叔叔,您说俺爸妈这次说的话算数不?是不是又再骗小孩!”
“这?算数,一定算数,大人不会骗小孩!”我拍拍小丫的肩膀,说着安慰的话,想起了两天前明强电话里说的话:“何时归?啥时回?你猜?”
“中秋节?年关?还是……”
“嗨,别猜了,就现在!”
“现在?!”
“对,今晚的卧铺,明天到家。这些年,外出打工有了技术,还攒下了一些钱,如今家乡政策好,回乡创业差不了!对了,后天是周末,你一定要回老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