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是否(诗歌)(外一首) 
是否
  
总想看以往
  
回到过去
  
是否
  
失去的才珍惜
  
是否
  
总想要的是失去
  
  
是否
  
亲人的关怀总感多余
  
是否
  
幸福生活也并无知
  
是否
  
拥有的也并不在意
  
是否
  
花开花落也总无视
  
  
是否
  
要的总想更多
  
是否
  
回首才知失去
  
是否
  
总想触摸那些触摸不到
  
是否
  
用珍贵换了别人的丢弃
  
  
  
★东坡叹
  
  
年少得志
  
一门三苏
  
古今再难现
  
  
文人情深
  
政见少
  
陷于乌台案
  
  
流黄州
  
苏轼去
  
东坡生
  
从此始有东坡叹
  
  
王弗逝去
  
情无归处
  
才难展
  
空留东坡赤壁前
  
那一声长叹 
【编者按】《是否》这首诗用接连的问句写出了大众心理,得到的,拥有的,往往比不上失去的、可望不可及的,启示人们珍惜现在。《东坡叹》则用极简的文字书写了苏轼的政治生涯和夫妻情深。两首诗语言通俗质朴,共赏。【编辑:只留阳光】
1 楼        文友:生活的另一半        2018-05-08 18:18:52
  谢谢,部长先生。 
回复2 楼        文友:生活的另一半        2018-05-08 21:51:49
  那也不会有错,在我的记忆里,女士被称为“先生”的不多,宋庆龄是一个,杨绛是另一个,还有一个算是冰心罢,希望你是下一个?呵呵! 
3 楼        文友:生活的另一半        2018-05-10 15:26:24
  苏轼,青年时,名动一时,是未来“宰相”的最佳人选。然而,苏轼既不是拉着新势力去改革的变法派,又不是如今在势的保守派,是中立。这点从苏轼经历看来,他也并不擅长政治。文人罢, 说话总是带感情的,也因此陷于“乌台案”。看来清时受获罪的那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也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至少宋朝就有了。好歹宋朝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加上王安石等一班人的说情,免一死,流黄州,做一个清闲的小官。苏轼在黄州时,种地在东面的坡下,因此取号“东坡”,此时妻子王弗过世,苏轼年43岁,屡屡去黄州的古赤壁,留下了那几首千古绝唱。至于后来,皇帝屡屡让苏轼进京,苏轼屡屡推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慢的没有一两个月不行,还上表,说上许多理由。也因此,苏轼至死也没有回到京城里去。从我看来,苏轼做“东坡先生”,要比做宰相要好,要更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