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燕子(散文)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暮春时节细雨濛濛燕归来。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像一只黑色的小精灵,从遥远的海边启程,告别风光旖旎的大海,吻别海浪、沙滩、仙人掌、还有那微笑着的老船长。
她像一只勇敢的精灵,浩瀚的大海,没有给她带来一丝的恐惧,微笑着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发出欢乐的挑战。海浪滔滔,沉沉浮浮,她乌黑的身影时而浪尖时而谷底,一路飞翔,一路欢唱。歌唱江南的姹紫嫣红柳如烟,万条垂下绿丝绦。歌唱北疆大地春又归。她尽情地欣赏着大海的广阔,浪花的壮美,陶醉于海的情怀。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心中是北方家乡!
蓝天、白云、海水浑然一体,勾勒出天地之间一幅最美的气势磅礴的画卷。她勇敢地横渡了长江,跨越了黄河。翻越了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阻挡不住她回家的路。草地、沼泽、山川、河流都是她羽翼下腾起的细浪。狂风骤雨、电闪雷鸣都是她喜欢的曲目,回家的路上,她游览了誉满华夏的五岳之巅,领略了长江的浩荡、远眺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宏伟气势;亲历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魂体魄,触摸了母亲河的温情;矫健的身躯沐浴了初升的曙光,明亮的慧眼欣赏了袅袅炊烟。丰满的羽翼掠过了绿油油的的稻田、花海、森林。不到长城非好燕,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
美丽的小精灵不仅可以捕捉飞虫造福于人,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机盎然,万物勃发的春天里,一对对热恋中的小精灵,演绎着梁祝的故事。,“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她们的确如此恩爱。老燕旧巢育新燕;新燕衔泥筑婚房。为繁育下一代夫妻恩爱不亚于牛郎织女,河边衔泥筑巢不分彼此。难怪惹得人们心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惆怅嫉妒,更让人平添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的孤苦凄冷之感。又多了一份“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的失落之殇。尽管如此,燕子也能让人们走出感伤的泥潭,让人们借助燕子秋去春回不忘巢的特点尽情抒发愤慨的情怀。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感情多么饱满的慷慨激昂啊!
精灵的小燕子还可以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燕子的飘忽不定,给诗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身世浮沉,也会让人不禁联想到燕子的艰辛。“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燕子不仅仅再是燕子,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雨霏霏的时令里,她回到了草原的怀抱。草地上、池塘边、小河旁,还有那熟悉的屋檐下……她高兴的“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她衔来了南国的花香,她携来了春天的气息。她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她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轻轻地拨响春天的琴弦。
秋去春来,燕子往往跨越的是江川河流,但在海上几乎是看不到的,海上飞翔的往往是海燕。燕子和海燕是有区别的。拙见,不妥处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