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扬州二分月,一分在何园(散文)
行游中,很多意外惊喜之景,往往被“重游玩、轻探访”者忽略,由此交臂失之!那年夏季,我受邀入扬州采访,明知不是理想季节,依然兴致勃勃。重要原因,是被纸媒一则新闻所吸引。入扬之后,径直赶往扬州徐凝门街,去探访一处少为人知的名人宅院——何园。
那篇几百字新闻稿,在我脑际展示出一幅感人画面。当年黄叶飘零的深秋,扬州徐凝门街一条老巷中,走来一位目光睿智、风度翩翩的老人。他没有在多家老店名号浏览,也没在拱桥水街驻足,来到一处以景点形态展现于斯的私家园林,与游客一样,买票入园。
精明的扬州人,即便在景点检票中,也是小心翼翼。为老人检票的工作人员,感觉这位老人,很像何园那位名满天下的后人,便及时向管理处主任反映,景区领导在园中找寻很久,才找到这位何家后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者与参与者之一、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何院士为“买门票进家门”作的解释很简单:“何园早已收归国家,我只是一名游客,买票参观理所应当。”何老认为,“心正而公,不可贪图小利”,这正是百年传承的《何氏家训》对后人的要求……
游景思人,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故此,在走近何园时,把这段看似平常、却值得品味的“名人轶事”,深深追想了一番。
在何园漫步,发现诸多建筑规制与扬州其他名宅多有不同。如梦如诗的私家名宅,在扬州多处古迹中尽显风华、引人入胜,享有“中国名园、江北孤例”之美誉。其中的何园,在江南江北诸多风雅型园林私宅中,尽管最为年轻,却具独特之美!
何园,百余年前曾名寄啸山庄。园主何芷舠聪敏博学,仕途通达。咸丰年间,已官至正一品,诰授资政大夫,晋升为光禄大夫。然而,面对晚清政府腐败昏聩、附庸世界列强之奴颜,在一个霞彩漫天的清晨,老人家黎明即起、朗笑一声、潇洒挂冠、南下扬州,从此退隐,营造寄啸山庄。晨昏,品味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深意。不难想象,春有雨燕杏花、夏有莲池鸣蝉、秋有桂香圆月,冬有轻雪迷离。在古运河畔的江北名园,何园主羽扇纶巾、品茶论酒、呼朋唤友,听琴赋诗,是何等超然!
那日探访何园,深感入夏之后的骤雨初歇,让复道回廊与园中幽深处湿润清爽,廊外如纱如梦。回廊之内,与“女儿靠”相对为最佳视点便是何园亭台。作为当年戏亭,在一流绿波环绕下见证着当年情景。遥想当时,暮雨迷蒙或是瑞雪飘飘,何家众亲在回廊凭栏看戏,悠扬的唱腔通过花窗、湖石、林木,相互感应、形成荡气回肠的音效。我仿佛看到,当年这个季节,亭台间的梅香与茶座中的茶香交融一体,戏中情节时起高潮,谁会感觉“夏季溽热来袭?”看官们只感到“饱享浮生每日闲”。
扬州虽美,却无真正意义的山景。何园中偶见奇景,可谓填补扬州缺憾的点睛之笔。漫步行游时,深赞叠石造势、辉映山景、凝聚一代画坛巨匠——石涛艺术精魂的片石山房。但见山房门厅,展现“注雨观瀑”的滴水与假山主峰的水榭“遥对悠然”,半壁书房,涌趵泉的淙淙流韵与悠扬古琴相伴,窗外竹石图景,巧入石室,与根雕棋台趣然相对……把高深意境融入园林设计的苦瓜和尚,在何园设计中,强化历来倡导的“山水画应“脱胎于山川”之理念,由此,构思这座园林之景时,把画中意境融入庭院每个角落,使其在动感中不断升华,在史潮中无限增值,并以新奇的景观,启动芸芸来者的联想。
我在山房外的曲径中徘徊时,忽看到山石下,有清漪辉映一弯新月,随着我缓移的步履,月渐圆、清辉现。我在恍然惊觉“白日明月生”之时,终于发现,该景致,是假山巧留洞孔而形成的“水月”,恰恰与另一园内那只嵌入西壁、映入群芳竹影的明镜构成“镜花水月”。想到此,我仰天默问:此情此景,那有无虚实、远近大小、变幻莫测的禅意,究竟能吸引多少人为之驻足凝思、幡然醒悟?月光不在乎大小,月色不在于明暗,只要有高深意境,便可占据扬州一份月华之美!直到走出何园,直到离开扬州,直到车过镇扬大桥、进入江左诗城——镇江,这段思绪,依然在我心中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