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爱被时代撞了一下腰 ——江山绝品小说《青青芳草地》赏析
一部好的小说,是一定要有深刻内蕴的,不管它的篇幅长还是短。情节可繁可简,手法可以多变,语言风格多样,众多的小说可以各美其美,但有一点,任何一篇好的小说都必须具备——深刻的内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高举的旗帜,也被后世众多文人奉为圭臬。文人的创作除了抒写个人胸中块垒之外,更多的则是反映时代要求,或赞美或揭露,或歌颂或批判。有的是对未来的展望,有的是对历史的反思。《青青芳草地》这篇小说,表面看写的是爱情,当然爱情也是文学创作永恒不落的主题,但是,这篇小说所写的,是被时代撞了一下腰的爱情,打上了时代之殇烙印的爱情,因而,反映时代就成了它主题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
小说中写了三组“爱情”,首先是符戚晟与童养媳的“爱情”,这个爱情之所以加引号,就是因为它算不上真正的爱情;符戚晟与岳春华的爱情,也是小说着力表现的部分;还有就是岳西东和刘艳红的爱情。
符戚晟和岳春华的爱情是小说着力表现的部分。符戚晟是滨海大学的教授,可以说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讲课时抑扬顿挫,全情投入,他的课征服了所有的学生,自然也赢得了女孩子的青睐,其中就包括他的学生岳春华。岳春华清纯而美丽,她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符戚晟的心,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如果,如果没有意外,这将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姻缘,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甜蜜和幸福。
可是,他们的爱情被时代撞了一下腰,有了致命伤。这致命伤就是符戚晟和他的童养媳还有一段名不副实的婚姻。
符戚晟生活在北方农村,那里有一个风俗,流行娶童养媳。童养媳在符戚晟刚出生就进了门,比他大十七岁,符戚晟就是童养媳带大的。在他的心里,她可以是姐姐,是妈妈,是亲人,唯独不能是妻子。在符戚晟十八岁考上大学离家之前,父母逼着他们成婚圆房,符戚晟在洞房坐了一夜,童养媳在床上哭了一夜。之后符戚晟一直想要劝服对方离婚,可是都没有成功,于是,她在家里煎熬着,符戚晟在大学里煎熬着,他悄悄地守着自己的秘密,不敢接受任何一个女孩的感情,直到他遇见了岳春华,感情再也难以控制,他们不顾一切在一起了。
事情就是这样的戏剧和捉弄人,从来没有到过滨海大学的童养媳竟然出现在了滨海大学的校园里,这个事实如晴天霹雳劈在毫无所知的岳春华头上,受不住这个打击,她吞下了大量安眠药,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已经身怀有孕的她流产了,之后被父亲接走,离开了滨海大学。符戚晟也被学校给予了处分,失去了岳春华,他的婚姻还在名不副实中煎熬着,直到,童养媳早早熬干了心神生病离世。
两个受伤的女人,一个苦命的男人,是什么酿成了他们的悲剧?是时代。从故事的见证者岳西东上大学在八十年代来看,童养媳进符戚晟家门应该约在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些地方的陈规陋习尚未革除,符戚晟的婚姻悲剧就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也是他和岳春华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根本原因,当浪漫和唯美与现实相撞,当个人的命运受到时代的左右,人,个人,显得是那样的无力和悲哀。于是童养媳坚守着自己无性的婚姻,岳春华直到三十二岁仍孤身一人,符戚晟常在芳草地的长椅上发呆,宛若失去了灵魂。
我们无法责备符戚晟,对爱和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他不是没有良心,他也爱他的童养媳,但是那是亲人的爱,不是爱情。童养媳人生的最后阶段,是符戚晟在照顾着,直到最后,童养媳才后悔自己的坚持和固执,但悔已晚矣。
因而这两段感情,应该是小说的主线,反映了时代发展中的渐进,这个过程,是陈俗流弊由固化到消解的过程,是以人的受伤为代价的。
或许看到这里,你觉得小说的主题有些昏暗了,不,我们还没说完,第三段爱情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滨海大学,岳春华相差十二岁的弟弟也成了这里的学生。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各种思潮在进行激烈地碰撞,人们也走在开始解放思想的道路上。岳西东遇到了开朗大胆的刘艳红,刘艳红的活泼、勇于追求让两个年轻人走在了一起。他们是那样的青春,那样单纯,他们之间,再也没有了难以逾越的阻挡,青青芳草地上留下了他们相依相偎的身影。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赋予小说的内涵之一,时代在发展,悲剧在减少,美好在继续,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是的,是希望,包括符戚晟和岳春华,也是有希望的,得知岳春华的消息后,符戚晟从滨海大学辞职了,后事如何,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我想读者们大约都会期待他们传来在一起的消息吧。
至此,小说的主题我们就探究完了,它是在写爱情,又不是仅仅写爱情,而是把爱情放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让个人命运和时代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引人唏嘘叹惋思考,这就是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
好的主题,也是需要有高妙的笔法把它表达出来的。情节的设置巧妙,才能引人入胜,让人读之欲罢不能,让人深陷其中与人物同喜同悲。这篇小说之所以能被评为绝品,也是和它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
岳西东是小说的关键人物,他是所有故事情节的串联者。他来到滨海,在芳草地巧遇符戚晟,他注意到了这位老师的怪。哪曾想,这个怪人竟是他的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这就为他后来进一步了解符戚晟创造了条件。
符戚晟和岳春华的故事并不是一下子揭开的,小说借助岳西东展现了岳春华听到符戚晟名字时的怪异表现,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所以当岳西东从刘艳红口中得知符戚晟与女学生的爱情故事时,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姐姐,接着回忆了姐姐大学时出现的意外状况。姐姐二十岁时,考上了滨海大学,在家乡成为小城的骄傲,也让岳家光耀了门楣,可是姐姐从大二开始不再经常回家了,甚至于过年和暑假,都没有回,到大四的上学期竟然生了严重的病,办理了休学,被父母从大学接回了家,一直在家养病,并在第二年离开家到外地工作了,直到现在都没有找男朋友。这一切,小西东当时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可是听到符老师的故事,岳西东把二者联系起来,他直觉老师和姐姐之间好像有某种联系。那么是否真的有联系呢?如果有,他们为什么会分开呢?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读者像岳西东一样满脑子带着问号,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这就是小说安排上的巧妙之处了。
岳西东找到了符戚晟,问他是不是认识自己的姐姐岳春华,从而又从符戚晟的口中了解了他的无爱婚姻,以及他和岳春华之间发生的一切。至此两段隐藏的感情加上岳西东自己的爱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三线合一,连结点就是岳西东。这是文章情节设置的最大特点了。
除此之外,善于设疑,也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之一。
除了上面所说的岳西东的疑问,实际设疑从开头就已经开始了,滨海大学有很多宏伟的建筑,教学楼如同华殿,宿舍楼像是别墅,图书馆气势恢宏,那么这里的学生为什么那么钟爱一片青草地呢?这片青草地有什么不同?它上面发生了什么故事?带着疑问,读者开始进入阅读角色。岳西东见到符戚晟的第一面也是设疑,在岳西东的眼中,这个老师是个怪人,就那么孤零零地,呆呆的坐着,一言不发。这种怪,和他上课时的倾心投入,才华横溢形成了对比,让人不由自主升起探究的欲望,这个老师身上莫非藏着什么秘密,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还有就是文章最后的留白,符戚晟辞职了,他会去找岳春华吗?他们的爱情能继续下去吗?芳草地上岳西东和刘艳红相依相偎,他们的爱情会如何发展呢?应该不会是悲剧了吧?读者带着想象和流连结束了整篇小说的阅读,结尾达到了含蓄隽永余韵悠长的效果。
下面再说说,小说细致的描写吧。
开头,关于青青芳草地,作者用了大量细致地描写。它的地势起伏,蜿蜒曲折,草香沁人,松树像一柄柄大伞又像一座座翠玉塔,还有名贵的天鹅绒,喷水池的女神像和吐水的青蛙,还有……这些描写,或用比喻生动形象,或从感受入手,写了草地对青年学子的吸引,甚至细致到青蛙吐出的水在女神像头顶形成交叉点。
作者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芳草地呢?请大家注意一下文章的标题:青青芳草地。这里是符戚晟和岳春华、岳西东和刘艳红相爱的地方,也是岳西东见到符戚晟从而一步步揭开谜题的地方,更是作者赋予了无限美好的地方,因而作者对它进行了细致地描绘,给故事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发生地。
对于人物,作者也用细致地描写来刻画他们的形象。比如符戚晟,作者写了他的怪“全如入定的老禅师一般一动不动,只是呆坐在那里连头都不点一下”。写他讲课,“只是站在讲台上,时而双手扶住讲台身体朝前倾着,时而在讲台上走动,时而走下讲台,时而……”这两处描写,把符戚晟在课堂的才华横溢和独处时的怪异描写得淋漓尽致,也让人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呢?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展示主题服务。再比如刘艳红,这是个大胆活泼的女孩子,作者主要描写了她的动作和语言。第一次见面就嘻嘻笑着道:一枚帅哥。教室里看到同桌是岳西东就拍手笑:谁安排的座位,我爱死你。接着竟然对全班同学宣布岳西东已经名花有主。一系列的描写把一个毫不掩饰,纯真率性,勇于追求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如果仅仅有情节没有描写,文章就会显得太骨感,仅有描写没有情节,文章就会太单调失去支撑。当一篇文章既有巧妙的情节安排,又有精彩的细节描写,还有深刻的内涵的时候,不被评为精品绝品应该很难了。《青青芳草地》,江山绝品,名副其实。

无论怎样,我真诚感谢阳光的赏析。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