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罐诞生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罐诞生记(散文)


作者:孟梦 秀才,1020.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22发表时间:2018-05-20 21:04:20


   一
   走进酒泉钢铁公司三号门,左手不远处有一座十几层楼高的黑色庞然大物,像一尊傻大黑粗的铁狮子卧在喧嚣的厂区,在漠风中孑然挺立了四十四个年头。
   它,就是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储存罐,是由中国八冶安装公司建造,一九七五年竣工投产的。
   说起八冶,在祖国西北各省的各个城市,在全国黑色、有色系统,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九五五年八冶成立。八冶的第一代职工为了开发大西北,裹着破棉袄,坐着“闷罐子”车,忍着缺吃少喝的艰难,从大东北来到兔子不拉屎的戈壁滩,自己动手挖地窝子,搭干打垒,背几块冰化水,薅一把骆驼草当粮,啃着窝窝头,硬生生地把一片片千年荒原,变成一座座工业新城,建起了铜都白银市,建起了镍都金昌市,建设了青铜峡铝厂、大通铝厂、白银铝厂、白银铅锌冶炼厂、西宁钢厂、格尔木盐场、河西化工厂……当然,也建设了酒钢。
   嘉峪关,是酒钢人的伤心地,也是八冶人的伤心地;是酒钢人的创业城,也是八冶人的创业城。因为特殊的原因,酒钢三上三下,八冶却不止三进三出。一九六四年,酒钢二次上马。一九六六年,八冶开进,建设了高炉配套工程。七十年代初,承担酒钢建设的零二部队撤出,八冶又一次进入。一九七四年开始,在酒钢奋战十年,陆续建设了矿山、料场、选矿系统、煤气罐、炼钢厂、回转窑等工程。
   八冶不仅建设了酒钢,还为酒钢做出了更大贡献。一九八三年,八冶即将撤出,为了使酒钢成为名副其实的矿、铁、钢、材配套的联合企业,八冶除了把自己的第一建设公司的人员主力和设备成建制支援给酒钢之外,还从安装公司、机运公司等几个公司抽调精干力量留给酒钢,让酒钢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跑题了。从酒钢第一座煤气罐,跑到八冶的历史来了。
   之所以跑题是因为现在知道八冶的人已经不多了。曾经叱咤西北、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中央级国营大型企业,早已如过眼云烟,风光不再!“吃惯了大锅饭”的数万职工,一夜之间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买断的买断,一只顶天立地的“铁饭碗”轰然破碎……尽管省里给股份制了的董事长、董事们留下了一块八冶的牌子,但彼八冶非此八冶。此八冶不过是挂名的一颗羊头罢了!做为一个曾经的八冶人,我不想让曾经的八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古人还说“雁过留声”呢,曾经的八冶不是雁,是鹰,是翱翔苍空的鹰,是几代艰苦奋斗的职工粗砺的大手放飞的雄鹰!所以,我跑题多写了几百字,算是雄鹰耷拉着翅膀远去后抖落的一片羽毛吧!
   让我们记住这片羽毛。它曾经在酒钢第一座煤气罐上绽放过绚丽。
  
   二
   一九七四年春天,八冶安装公司接到了建造这座煤气罐的任务。这是为酒钢高炉配套的工程。全部建安工作量二百三十万元,设备五十八万元。区区二百多万,现在来说,一个政府低级官员,或是一个企业小小的项目经理的个人存款都不止这个数,但四十多年前却绝对是一项大工程的造价。
   煤气罐重一千三百多吨,罐体四层,直径六十四米,建成后随煤气储存量多少而升降,其轨道都在封闭的水中运行。煤气储满时,四层全部升起,高达六十米。其体积之大、建造难度之大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业内称这样的煤气罐为“湿式煤气储存罐”。所谓湿式,就是为了防止煤气泄漏,用水密封。
   那时候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一千三百多吨各种各样规格、型号的钢铁,全部要用手工煨制、焊接、铆钉而成,还要保证投产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漏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漏气,那该需要何等高超的技艺、付出何等样的艰辛啊!
   安装公司成立了嘉峪关酒钢工程处。五十名铆工、三十六名电焊工、十六名火焊工、十七名钳工、十一名油漆工及其它配合工种共一百四十多人的施工队伍,从西宁、从白银、从金昌等地的施工现场陆续启程,往嘉峪关集结。
   这些工人,一半以上都和我一样,是一九七一年企业恢复招工后前后脚招收的学徒工,大部分还都在学徒期。
   好在那是一个工人当家作主人的年代。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以学到一身好技术为荣,加上或高或低都有一点文化,所以,尽管没出徒,却都基本掌握了本工种的技术,有的学徒工甚至超过了师傅。最明显的是起重工、铆工和电焊工,五级工以上的师傅们虽然技艺高超,但由于大多是旧社会过来的,没读过书,技术都是口口相传学来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徒弟们就不同了,起码是初中毕业,不少还是高中生。有的师傅保守,害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有的师傅手上有功夫,嘴上说不出来。徒弟们学技术就全靠嘴快腿快眼快手快自己琢磨,也应了那句老话“学艺不如偷艺”。师傅怎么干,看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自己再努力多动动手,名义上没出徒,师傅和领导早不把他们当徒工使用了。
   那时的酒钢三号门外,没有高楼,没有街道,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迎接八冶人的只有零二部队带不走的几栋没有门窗的破烂营房。
   忘了六月底还是七月初的一天,我也来到这里报到。扔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行囊,我和每一个来报到的职工一样,先去看看施工现场。
   空荡荡的三号门内,一片荒凉,没有任何建筑,没有任何设施。遍地的鹅卵石在午后炎热的太阳下,散发着炙人的热气。漠风有些萧瑟了,一阵阵掠过骆驼草丛,发出尖利刺耳的啸声。远处的高炉舞动浓烟淡尘编织的飘带,一股一股升上蓝得透亮的天空,似乎欢迎八冶这些久违了的朋友。
   最先到来的工友已经在空旷的戈壁滩上搭起了两间干打垒房,我知道,这是打更房。还没有通电,屋里黑黢黢的,只住一个人,为的是看守不断运来的钢板、槽钢、角铁、工字钢……
   制作这么大一座煤气罐,需要有大型剪板机、滚床、刨边机等机械,加工车间需要大吨位天车,施工现场需要大型龙门吊,可是八冶安装公司一样都没有,有的机械甚至见都没见过。倾尽全力,集结到位的只有一台十六吨轮胎吊,一台自制的塔吊,一台需要修理的坏天车。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后来,我经常问自己,那时的八冶人没有金刚钻,就凭这么一个穷酸的不能再穷酸了的家底,就凭一多半的学徒工,怎么就敢揽那么大的“瓷器活”?
  
   三
   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阳光明媚,蓝天如洗,秋天的戈壁滩气候宜人。煤气罐的第一块底板起吊了!
   担任起重总指挥的是八冶起重工的祖师爷,人称“孙八级”的孙佑增。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北满时就是八级工。我刚参加工作也是起重工,不过没分到他的组。他是另一个起重组的组长。我们组的组长是他的徒弟,山东梁山人,精瘦精瘦的一个老头。我是精瘦老头的徒弟。起重这个行当不论辈分,若论,我还得叫孙八级师爷呢。
   师爷还有一个绰号——孙二虎。东北话的“二虎”就是做事“楞”、胆大、什么都不管不顾,就像西北人说的“二球”。只是“二球”明显是贬义,二虎倒有一份尊重、一份仰慕在里面。
   孙二虎在八冶是一个传奇,我刚到组里时,每天听到的都是他的故事。说北满时候,给日本人干活,现场有一幢几十米高的大烟囱碍事。日本人束手无策的时候,刚干了三年起重工的他一拍胸脯说了一个字“挪”!他师傅不知是爱还是恨,张嘴骂了他一句:“你个二货愣头青,干啥‘虎招招’的!”二虎的绰号就是从这来的。二虎的本事还真不是吹的,他领着十几个人起“抱子”、推绞车,愣是用百十根大腿粗细的钢管,十几条钢丝绳就给大烟囱搬了家。
   我曾以他为原型写过一篇名为《二虎》的小说,结尾用的就是这个传说。《新疆文学》本来已经发稿了,总编无意中看到,认为结尾过于夸张,说“牛皮吹破天了”(责编信中原话),大烟囱怎么能挪动!遂撤稿让我改结尾,我没有改。后来,给了东北的《五月》。《五月》的编辑在鞍钢当过工人,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没过几天,一个字没动就发了。
   后来在煤气罐施工现场,我两次亲眼目睹了孙二虎那股“虎招招”的劲儿。一次是罐体三层吊装的时候,上面需要挂一个三吨十二米长链的手拉葫芦,五十多岁的孙二虎不放心别人上去,自己背着几十斤重的葫芦,爬上十几米高的罐壁,又踩着六十四米长、尺把宽的槽钢钢梁,三步两步跨到中间挂好了葫芦。当时看他在高空,踩着颤悠悠的钢梁健步如飞,我的后背和手心里都是汗。工友们说,这是他的家常便饭。另外一次是煤气罐即将竣工,拆除外面脚手架的时候。最上面拆杆的工人失手,一根杉木杆子掉下来,眼看就要砸向底下干活的人,人们都惊呼起来。他正在脚手架中间干活,距离往下掉的杆子有五六米远。只见他蹭蹭蹭地跨了几步,一条胳膊挎住一根竖杆,一条胳膊飞快地搂住正往下坠的杆子……一场不可避免的事故避免了,他搂住木杆的胳膊却拉伤了,肿得像脚手架杆子一样粗。
   第一块底板起吊这天,孙二虎特意穿了一套崭新的蓝色劳动布工装,戴了一顶新安全帽,手中的两面指挥旗也是簇新簇新的,红的似火,绿的滴翠。随着他吹出鸟叫一般好听的口哨声,钢板徐徐落下,人们欢呼起来——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罐正式开工了!
  
   四
   煤气罐水槽底板由六十一块钢板拼接而成,有一万多米焊缝,既要保证底板平整,又要保证焊缝不漏水。传统的方法,平整钢板全靠铆工用大锤一锤一锤敲平,一块钢板要八个铆工敲一天。平整钢板的是铆工二组,组里回民同志多,平时干活威猛,舍得大把子下力气,素有回民支队之称。几天下来,一个个大锤抡得胳膊都肿了,却没调平几块钢板,还让电焊组窝了工。
   大家都十分着急,照这速度,光是罐底起码要干两三个月。这怎么行呢!铆工二组开了几次会,都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天下班,赶上酒钢厂区修整道路。当看到压路机滚过柏油路面的时候,副组长曹务玉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压路机替代大锤。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顾不上回家,就找领导汇报去了。领导立即联系酒钢,借来一台压路机实验,结果让人非常满意——平整一块钢板只用了几分钟,而且比大锤敲出来的更平整。
   这下,年轻的电焊工们也来了精神。要知道,三十六个人的电焊组,平均级工不到一点七级,而且女徒工居多。为了焊接保证质量,他们进入工地后,就一直不停地苦练手艺。工作服被焊渣烧得一个洞连着一个洞,高腰解放鞋被焊渣烧的千疮百孔,脸被焊烟熏得又黑又肿,眼睛被焊弧灼得通红通红,一块块废钢铁被他们焊了一遍又一遍。下班路上他们自嘲说,“远看是逃难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八冶烧电焊的”。几个自认为“笨鸟”的女徒工,总是“先飞”,每天早晨不到六点就到现场开焊,中午扒拉口饭接着焊,晚上别人下班了她们还要焊几个小时。路灯点亮了,她们说,那是她们撒出的焊花;星星出来了,她们说那是她们把焊花撒到了天上……
   正式开工不久,戈壁滩的严冬就逼近了嘉峪关。按计划,煤气罐要在冰冻之前完成安装,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试水。考虑到天气原因,和落实省上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精神,酒钢基建指挥部决定提前七天试水。
   这天是十一月十三日,离试水只有七天,但是水槽还有三层壁板没有安装焊接。工程处党总支在现场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党团员带头,包括机关后勤人员,能上现场的都上现场,为提前试水贡献力量。会后不少人都怀疑任务能否完成,有人甚至说,七天干完这么大的工作量,是痴人说梦。
   事实证明,八冶人不是痴人,而是敢想敢干的英雄汉!当年的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宣传干部,见证并记录下了那一个个沸腾的日子。
   彩旗、标语上现场了。五彩缤纷的旗帜下面,飘荡着激动人心的口号:
   “抓革命,促生产!”
   “不闲一个人,不误一分钟,为了大罐早试水,一个萝卜几个坑!”
   “拼命拿下三层板,不让酒钢车晚点!”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
   广播喇叭上现场了,昂扬的歌声伴着一个个正在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老起重工浦金海放下正在生病住院的孩子,赶到现场吊装水槽壁板;
   青年工人张金生家里来电报,他藏起电报,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干活;
   共青团员乔生武扭伤了腰,直到站不起身才被工友搀回宿舍……
   铆工一组组长李振文气喘病犯了,高烧近四十度,到卫生所打了个退烧针又回到现场。李振文和孙二虎一样,都是旧社会过来的老工人。用当时的时髦话、也是实实在在的话说,是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解放后一直都是省里、冶金部的劳动模范、人大代表。铆工行里有句话叫“十铆九聋”。李振文也不例外,耳朵背得厉害。领导命令他回家,他听不清就乱打岔。领导指指回家的方向,让他走,他反而往脚手架上爬。嘴里还念叨着,共产党员轻伤不下火线,死也要死在大罐上……
   现在的人可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工人,也可能说是“作秀”。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个时代的工人的的确确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纯粹、这么实在。他们只知道拼了命干活,不会“作秀”。那时,“作秀”是会被人所不齿的。当然,那时没有“作秀”这个词。

共 1197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酒钢第一座十万立方煤气罐诞生记,高屋建瓴,大气恢弘,英雄群像,气贯长虹,铁骨铮铮,可歌可泣!全篇文字精炼,构思精妙,层次分明,数据详细,事迹感人,小编一字字看来,热血沸腾,心灵震撼!脑海一直回荡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歌声!一九七四年春天,八冶安装公司接到了建造这座煤气罐的任务。这是为酒钢高炉配套的工程。煤气罐重一千三百多吨,罐体四层,直径六十四米,建成后随煤气储存量多少而升降,其轨道都在封闭的水中运行。煤气储满时,四层全部升起,高达六十米。其体积之大、建造难度之大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业内称这样的煤气罐为“湿式煤气储存罐”。所谓湿式,就是为了防止煤气泄漏,用水密封。安装公司成立了嘉峪关酒钢工程处。五十名铆工、三十六名电焊工、十六名火焊工、十七名钳工、十一名油漆工及其它配合工种共一百四十多人的施工队伍,从西宁、从白银、从金昌等地的施工现场陆续启程,往嘉峪关集结。制作这么大一座煤气罐,需要有大型剪板机、滚床、刨边机等机械,加工车间需要大吨位天车,施工现场需要大型龙门吊,可是八冶安装公司一样都没有,有的机械甚至见都没见过。倾尽全力,集结到位的只有一台十六吨轮胎吊,一台自制的塔吊,一台需要修理的坏天车。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煤气罐的第一块底板起吊了!让我们记住这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吧,孙佑增(绰号孙二虎)、曹务玉、浦金海、张金生、乔生武、李振文、龚大林。滕传烈、孔宪相……历史不会忘记八冶人这个英雄群体,八冶人硬生生地把一片片千年荒原,变成一座座工业新城,建起了铜都白银市,建起了镍都金昌市,建设了青铜峡铝厂、大通铝厂、白银铝厂、白银铅锌冶炼厂、西宁钢厂、格尔木盐场、河西化工厂……当然,也建设了酒钢。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5-20 21:05:37
  全篇文字精炼,构思精妙,层次分明,数据详细,事迹感人,小编一字字看来,热血沸腾,心灵震撼!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孟梦        2018-05-21 19:24:48
  谢谢编辑老师,编辑老师的精彩评论为拙文添彩!衷心感谢!
2 楼        文友:芨芨草        2018-05-25 22:52:06
  欣赏美文,说到酒钢我也很是熟悉,我曾在不锈钢,炭钢冷轧,中板,老炼钢及酒钢(哈密)三十万球团生产线干过,说实话,现在的酒钢太黑。说不定我们住得很近呢。遥祝老师吉祥。
江山锻心不染心……
回复2 楼        文友:孟梦        2018-06-01 08:55:19
  谢谢芨芨草,我离开嘉峪关已经三十多年了,那里是我的青春时代!不光酒钢,现在到处都黑,这也就是我写这样的文章的动因哦……
3 楼        文友:芨芨草        2018-06-01 23:32:18
  在这里我看到了河西化工厂,这个厂(评估为1.9个亿)以108万元被酒泉市政府强行拍卖给了私人,工人以年工龄500元强行买断。上访的工人被抓。权钱交易百姓无奈。
江山锻心不染心……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