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辣之味(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辣之味(散文)


作者:潘朝芬 布衣,13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05发表时间:2018-05-21 19:09:38


   辣椒是舶来品,又称番椒。据记载,都认为辣椒是明朝传入中国的,也许和郑和下西洋有关。
   不过辣椒的“辣”字,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撰写的《广雅》里,唐宋也有关于“辣”的记载,也许辣与辣椒,一个是味,一个是植物罢了。“辣”是辛辣,和姜、葱同味,辣椒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来到中国后,深入万户千家,不仅成为农人增收致富的经济来源,更是盘踞于人们的味蕾,成就了四大菜系之一——川菜的美名。
   《红楼梦》里曹雪芹给了王熙凤一个“凤辣子”的名号,使得后来的人形容泼辣直爽、做事干练的女人为“小辣椒”,我想里面绝少贬义的成分,更多的是赞赏。
   辣椒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美食,让喜辣的人大饱口福,据医学界的研究成果,辣椒里的辣素、杀菌素和维生素C,可以治疗和预防五十多种疾病。辣椒还有减肥的功效,在国外曾一度兴起吃辣椒减肥的风潮。
   辣椒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角色在蔬菜、调味品、药之间交替转换。最让人们熟知的还是它作为蔬菜和调味品的功能。云贵川和湖南,最能代表中国人吃辣的水平,尤其以四川为中心,以川菜为代表,层出不穷的输出以辣为主的各色菜肴。四川人对辣椒的热情和挚爱,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出无数让人欲罢不能的辣味佳肴,是辣椒来到中国的荣幸。
   辣椒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是有功之臣。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时,辣椒就立下了汗马功劳。衣衫褴褛单薄的红军战士,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至四川边境,翻越夹金山时,每个战士发了几个辣椒,以此抵御严寒。英勇的红军队伍,凭借简陋的装备、坚贞的信仰、还有红红的辣椒,终于翻越鸟也飞不过的夹金山,实现了和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伟人毛泽东对辣椒的情有独钟,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爱。“不吃辣椒不革命”是他的口头禅,大气磅礴的诗词里是满满的辣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霸气永远豪情万丈。
   辣椒自从来到中国,种植栽培中逐渐有了数不胜数的品种。不说全国各地的辣椒品种,单是绥阳的辣椒就品种繁多,其中数朝天椒最具代表性,形成规模种植的有郑场、黄杨等镇,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当辣椒收获的季节,满山遍野都是红红的辣椒,像着了火似的蔓延。院坝上晒着红辣椒,屋檐下挂着红辣椒串,那是家园最美的诗歌,望一眼都让人热血畅涌,浑身自在痛快,瞬间就激活人的味蕾,激发人们对辣味的深深眷恋。
   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除却咸味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以外,我更钟情于辣。对辣的情有独钟,源于我出生在有着“中国辣椒之乡”美誉的贵州绥阳,更是因为在我的读书生涯中,辣椒是我们那一代离家求学的孩子必备的佐饭菜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来到离家十多公里远的县城读书。十几公里,现在看来真的很近,可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对于只有11岁且体质欠佳的我来说,就是非常遥远的距离。每个星期六上完课,回家的兴奋让我和同村的伙伴们来不及吃中午饭就匆匆踏上归程,心儿早就飞回家里,知道妈妈一定给我留了午饭,一定有我爱吃的、百吃不厌的妈妈的味道。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辣椒以及辣椒制品成为每顿饭的主菜。勤劳手巧的母亲,把每年种植的辣椒(我们都叫它海椒),除了一部分用来晒成干辣椒以外,剩下的都用来做成了糟海椒、海椒酱、海椒鮓、海椒鱼儿等等与海椒有关的菜肴。母亲做的这些,恐怕有一半是被我吃掉的。每个星期天吃过午饭,无论农活怎么忙,她都要为我准备好带去学校的菜。在那一星期只有五毛钱菜金的年月,母亲精心准备的和辣椒相关的菜,伴我渡过了在绥阳中学的几年时光。
   那时母亲为我准备得最多的,恐怕就要数海椒酱、糟海椒和海椒鮓了。海椒酱是母亲把辣椒一个一个摘下来,然后又一个一个择去辣椒把,清洗干净后加上团葱,用石磨一转一转磨出来的。偶尔和父母一起磨海椒酱,看着一个个辣椒钻到磨子里去,出来时就变成了细细的、粉粉的酱,沿着磨子流下来滴到桶里,那鲜艳的色彩、独特的香味,真是让人馋涎欲滴。海椒酱磨好以后,母亲往里加上足够的盐,让它在桶里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看着海椒酱涨了起来,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大半桶变成了满桶,母亲说那叫“翻泡”,我想那应该就是发酵吧。母亲把海椒酱装进坛子里,只要勤换水,吃上几年也是不会变味的。母亲用一点菜油把海椒酱炒好,,等冷却了装进瓶子里,我带去学校,那就是一星期的下饭菜了。偶尔花上五分钱买一份学校食堂的菜,剩下的钱都被我消费在了位于大十字的新华书店。海椒酱拌放上一点猪油的热热的饭和蘸馒头,那真叫一个好吃。至今我依然会时不时地炒上一碗海椒酱(如遇到野葱上市,放一把野葱进去,那是绝佳的),买来馒头蘸着吃,或炒一碗蛋炒饭,什么作料也不用加,就一勺海椒酱,就胜却无数美味佳肴。
   糟海椒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更是占着必不可少的地位。糟海椒的制作不同于海椒酱。糟海椒纯粹出自于母亲之手。首先要选红透了且非常新鲜的辣椒,如有皮软了的,就会影响糟海椒的品相与口感。选好料以后,还要加上嫩嫩的生姜,洗净后放在簸箕里用一块木板垫上,一刀一刀宰碎。这是一项辛苦的活计,弄不好双手沾上宰碎的辣椒,就像被火烫了一样难受,母亲从不让我们参与糟海椒的制作。糟海椒宰好后,加上盐放进坛子里,十天半月过后,风味独特的糟海椒就可以吃了。母亲用糟海椒给我做成不同的菜肴,有糟海椒炒黄豆,糟海椒炒油渣,糟海椒炒豆腐干等等。在那没有多少油水的时代,下午吃得饱饱的肚子,才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就已经开始叫唤了,这时只要去瓶子里舀上两勺糟海椒放在碗里,倒上半碗开水,几口喝下去,咕咕乱叫的肚子立马就听话不叫了。
   海椒鮓也是家里必备的。海椒鮓的制作工序更为繁杂,不仅要把辣椒宰细,还要用碎米炒好鮓面,不能生也不能糊,那就需要母亲的经验了,我们是做不来的。还有一道工序是把刚收获的红薯,我们常常叫它地萝卜,洗净后切成丝,摊在晒席里晒去水分,然后加上盐和宰好的辣椒、炒好的鮓面一起拌匀,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蒸熟了很干,不好吃;少了蒸熟了一团稀,难吃。母亲做的海椒鮓,总是那样软糯鲜香,她说是在炒制鮓面时,加了一点糯米。拌匀了的海椒鮓也是装在坛子里,用稻草或玉米壳封住坛子口,倒扑在一个盛了水的盘子里,等微微有了酸味,抓出来在甑子上面蒸熟,就可以吃了。可母亲让我带去学校的,总是要用一点油炒好,放上一小把青青的蒜苗,色香味一下子就盘踞在味蕾上,久久不愿离去。
   如今,无论是海椒酱、糟海椒还是海椒鮓,以及所有与辣椒有关的辣制品,菜市场、超市都能买到,不愿自己做,去买来就可以吃。我吃过菜市场小贩卖的各种辣制品,也吃过做成大产业的老干妈,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永远难以忘怀的味道,还是妈妈的味道。

共 27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提起“辣”味,肯定离不开谈到辣椒。文章围绕辣椒“辣”字起源和相关的历史典故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进而再切入正题,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辣椒有很多个品种,它居然还用医学作用和减肥功效,当然辣椒更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在作者的文字里,还娓娓道来了关于辣椒的那些历史革命故事,还用自己在那些艰苦岁月中,辣椒带来的舌尖上的美味和暖心的记忆。文章题材丰盈而饱满,叙述细腻而生动。可以看出作者对辣椒情有独钟有着深厚的情感,那是岁月的感恩,也是母爱的传递。一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5-21 19:13:22
  一篇围绕辣椒阐述的文章,把辣椒的方方面面都写得细微而详尽,让人对辣椒的起源、历史以及对人们生活的作用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它对作者而言,更是难忘的味道,因为有妈妈的爱。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5-21 19:14:32
  很精彩的佳作,感谢老师真情的分享。问好老师,晓荷因你更精彩。祝文笔丰盈创作愉快,期待老师更多优秀的作品入驻晓荷社团。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