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舞.希望】九龙山脉延绵下的情愫——九龙乡,油田镇游记(散文)
五月,阳光穿透天空,地表随逐升温。离开喧嚣的城,去静谧中寻找一份恬静。去感受自然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农村文明建设开花结果,这种心情是留恋忘返的。
一
位临新余市仙女湖东部的舞龙湖南面有一山脉,俯瞰山峦走势宛如九条飞龙盘踞斡旋于山巅,它就是九龙山;是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基地和旅游观光之地。
汽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公路上,一路向前。还未及九龙山腹地,沿途皆是曼妙风景。石榴花露出娇艳欲滴的火红。一棵又一棵香樟覆盖喧哗,藏匿岁月的光阴。满目都是红与绿的辉映,让人的心情倍感惬意。
“咦,哪来这么多樟树?”
“真是好看。瞧,好大一棵树。”有人惊叹。
停车,移步探个究竟。
上千棵樟树绿荫成片。树荫下的草呀,花儿什么的都争先摇曳着身影,仿佛知道有城中的客人光临。一棵巨大的樟树伫立在田间地头,姿态虔诚。走近发现它的树龄已上千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枝桠遒劲郁勃,无数片樟叶迎风招展。目光由粗大的树干由下而上,顺着枝桠抵达树梢,而后四周游离分散,最后目光又集中于树底,心生感慨。大自然可以给奇峰怪石加以修饰雕琢,这是一种静默的接受。山石们无法抗拒外界的风蚀雨敲。我更加钦佩身旁这棵千年古樟以动的姿态与风霜雪斗。与日月同辉,顽强地活下来。
汽车继续向北行驶,来到九龙山乡具有历史代表的村——棕形里村。新余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旧址就在该村。
老屋座落在九龙山脚下。人未进屋,斑驳的,土黄的墙面上一块黑板处写着:中共花桥党支部旧址。进入正厅,内屋全是木质结构,墙体和天棚都是木板铺成的。破旧的四方桌摆放在正厅中央,桌面皲裂出一条很深的裂口,像垄田山涧的沟壑。四条粗陋缺角的长板登倚桌安放,当年就是在这间屋子召开的支部成立大会。一幅黑白线条绘画的人物吸引我的目光。头戴八角红军帽,浓眉大眼、个高威武,他就是新余历史上农村党组织创始人,花桥暴动的带头人、革命烈士罗日光。细读屋内关于当年的历史介绍,当年发生的事仿佛浮现眼前。
1927年6月,罗日光在吉安延福地区光荣入党。7月返回家乡九龙乡后秘密发展党员;10月在此屋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中共花桥支部。罗日光任支部书记;1929年冬,成立第一支工农武装新余游击队;同年12月,领导花桥暴动。杀声阵阵,火把映天。向旧势力宣战,向剥削阶级宣战、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宣战。1932年,罗日光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在肃清“AB团”运动中被杀害。
浏览完旧址内的文字和图片,内心潮起彼伏。径直一人从正厅去了后屋,我惊呆了。近在咫尺,一步之遥的九龙山体就在眼前。抬头抑望而去,看不到山顶。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九龙山跳动的韵律,一定是红军在山峦之间攀登的声音。
依依不舍地离开旧址,蓦然回首那一刻,仿佛有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在冲我微笑。
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动人传说。
棕形里村有一五平方米的潭。传说八仙之一何仙姑经游地时适逢大旱,为救当地百姓,化荷露滴水成潭,此潭得名“仙姑潭”。当年红军用潭水治疗皮肤病,不久病痊愈,又名“红军潭”。红宝树,红军洞等,在这里以红色为代表的遗址比比皆是。
九龙乡黄田村南面的山岗上,一行人顺着幽静石阶而上。苍松翠柏,枝鸟莺鸣。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山顶。碑体呈正方形,方方正正,浩气长存。绕碑体瞻仰,反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体四周苍松环抱,湛蓝天空上飘浮朵朵白云。纪念碑啊!你坚实的“躯体”里有英烈的血脉忠魂,都镌刻在碑上雄浑的字体里。
顺相连石阶行至五十米处,有一巨大的墓。墓碑上一颗立体的,棱角分明的五角星下刻着:“烈士之墓”浑厚拙朴的大字。墓上覆盖着厚土,这里埋葬着红军的遗骨和遗物。旁边大理石上铭刻185位九龙乡革命烈士的英名。这和在花桥党支部旧址看到的融为一体。我清晰记的最小的烈士才16岁,最大的才54岁。我看见坟头长出悠悠青草,轻抚着,我把追思寄于它。
在墓前,我庄重地鞠躬敬礼。英烈啊!你看见青山绿水处的新居了吗?你看见九龙乡改革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吧!红色旅游,有无数后人来这祭奠你们。你们永远活在后人的心里。
二
家有手足情,忠有英烈魂。九龙山乡毗邻的油田镇同属九龙山脉。隶属吉安地区吉安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吉安县北端。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发动了“延福暴动”。罗日光烈士就是在这一带加入的中国共产党。
村与村之间都是平坦的水泥公路连接。公路两旁稻苗青绿,樟树葱郁。秀丽的田园风光与九龙乡如出一辙。
镇上的龙洲村是个有400多年历史的村落。村里有一条河流——桐江。这条河流来自邻市的新余。从吉安地区的安福县浩浩荡荡,曲曲折折流经油田镇,再经龙洲村。桐江两岸毛竹长势旺盛,杉木生长繁茂。一棵苍劲挺拨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巨大的千年罗汉松临江婆娑对望。树干似手臂缠绕叠加拔地而上,叶枝盛茂。通过当地村民的介绍,原来此树也有一个奇妙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以前,桐江西面有一庙,对岸有一庵。和尚和尼姑同饮桐江水,隔江相望。修行之人是没有姻缘的。尼姑过江与和尚在此种下树。和尚种香樟,尼姑栽下罗汉松。以树寄情,抒情于树。当地村民们宁肯信此传说有,因为他们认为尼姑与和尚是纯洁的。罗汉松旁不远处的樟树并不大。村民说和尚种的樟树已老去枯死,不大的樟树是后人种的。诚然,这只是个传说。在村民心里罗汉松是有灵性的,它活了千年,比村子的历史还早六百年。
在油田镇河江庙村还有一棵奇树已活了五百年,是稀有濒危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白桂木。据说全国仅有三棵。说它奇,一者是稀有。二者足四十年前此树结果都半株而结。一年左侧,次年右侧,反复轮换结果。当地人称此树为“半棵”。三者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此树从此年年满枝挂果。村里一位老人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我发现他看白桂木的眼神像看自己的孩子。
这棵奇树难道也感受到了人间温暖,用果实挂满枝的方式道出自己的心声。我想,在这人杰地灵,天华物宝的红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吧!许多人还不知道吧,白桂木极具药用价值哟!果实具有清热开胃,助消化、润肠功效。白桂木的根有治疗头痛的作用。还可以帮助产妇催奶之药用。怪不得村民们说它的果实吃起来有椰汁和奶味呢。
油田镇过去依靠油茶和矿山开发为支柱产业。近两年引进新项目,种植黑木耳。
来到黑木耳种植厂,看见不少人在厂房忙碌着。负责人热情相迎,脸上早已表露着喜悦。从他的话语中得知这里有一个称之为“稻耳轮作”的说法。具体就是每年的九月将菌孢植入水田,十月开始采摘木耳。釆摘期一直到次年的四月。残余的菌孢放在水田充当肥料,而后插秧种稻。这里的稻谷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绿色大米比市场价高两倍。一举三得。省了化肥钱,田没有荒废,收入增加。黑木耳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里人富裕起来。
临行前和工作人员握手告别。
“欢迎下次再来,多多宣传我们。”朴实的话语,勤劳智慧的农民。黑木耳成了油田镇一张风景独秀的响亮名片。
临近傍晚,沿原途返回,适逢天降大雨。不一会儿雨就停了,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山树更绿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在江西这块红色土地里,处处生机勃勃。这天地间的仙和龙,不正是革命先烈英勇牺牲和后人继承光荣传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与现代文明建设凝结的不朽诗句的见证。
又见樟树林。瞬间,我的脊梁挺得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