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炎帝神农(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炎帝神农(散文)


作者:圣手书生 童生,647.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02发表时间:2018-05-22 12:22:10

【流年】炎帝神农(散文)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物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菽、麦、稷、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现还保留着九口水井,民间有“一井打水九井动”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烈山之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四月二十六,所以每年的春夏之交便聚众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位于炎帝神农故里还有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功德殿里还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除了开垦荒地,口尝百草,播种五谷,汲水灌溉外,还有日中为市,造陶器,尝药治病等。这就是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
  
   六、削桐为琴
   当时光回转到现代高度文明,人们面临在文化层面的冲击与日俱增;当人们期待能放慢脚步,寻求身心各方面的调和,怡情养性、休养生息等,似乎越来越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工商社会的繁忙与竞争压力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忘记曾经拥有的文化传承,更不清楚如何面对未来。然而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炎帝神农在尽可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又转向精神领域的探索,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是神农发明音乐最早的见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瑰宝,并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逐渐被人遗忘的“古琴”就具有这样的功用。它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之乐器。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可见“琴”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的文人抚琴,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将音乐呈现出来而已,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一个人若心中有所思,抚琴时,从其琴声与抚琴的姿势,就能被了解。听一个人弹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琴彷佛像一面镜子,将人内心世界映照出来,随着琴音的传达、文人抚琴的姿态与神韵,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喜好。许多古籍中提到“琴德”、乐教、抚琴能修身养性等概念,因为文人由抚琴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进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进一步从外在抚琴时姿势的改正,以合乎抚琴时的要求,影响内在的心理调整。久而久之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琴声淳厚淡泊,能使人的心灵平和安静,全身舒畅。所以说一个人养身不如养心,听琴不如亲自学琴。自己亲身体会,感受在琴中的各种影响力,那种心灵深处的喜悦与满足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
   中国五千年来,承继儒、道两家的思想,形成极具特色的历史、生活与文化内涵。中国的“古琴”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文将以“古琴”为例,说明在久远文化的传承中,“古琴”所具备的深远内涵,藉以明了其中蕴含的修身养性之道,并从中体会“清、微、澹、远”的意境及面对生命的智慧。谈到古琴,往往相映引出对于“琴德”与“琴道”之探究。中国的“古琴”除了演奏外,更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义。本文试以古琴的“琴德”来探讨一个社会应具备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一辈的人总是告诉下一代:要积德行善。究竟“德”是什么?这是个很严肃的课题。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中国人从家庭伦理开始,将“德”溶进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等相关事物之中;也从中教导晚辈重视礼节。儒家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人修身的方法。除了儒家之外,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各种乐器中,古琴可能产生的时间最早,因为古琴强调“琴德”,而且在学琴前有一些规矩,这些道理与儒、释、道三家的教导互相呼应,非常值得探究。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宋史·乐志》:“伏羲作琴有五弦,神农氏为琴七弦”。桓谭的《新论·琴道》文曰:“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神农作琴。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因此伏羲氏、神农氏作琴,周公制礼作乐。古代的圣王以“德”教化人民,顺应天道与人心。
   古代治国者把乐作为奖励臣下的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歌舞,可以看出其治民的功绩。说明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在《乐记·乐施篇》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此外,在《史记·乐书》中有一段话:“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驩心,故天下治也”。
   炎帝神农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发明了乐器——琴。它的出现,引伸了各类乐器的诞生和繁荣。1978年在炎帝神农故里的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重两千五百多公斤,皆为青铜制造,被称为古代编钟之王。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所以说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和音乐之祖是毫不为过的。
  
   七、弦木为弧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矛盾也随之出现了,部落之间掠夺和占有日渐突出,战争一触即发。于是最早的冷兵器便派上了用场。这就是炎帝神农发明的“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顾名思义就是将弯曲柔韧之木条,在两端系上弦绳而制成弓弧,又斩削树枝制成箭矢,使用弓矢,可以有威服天下之利,此弓矢以威服乖违之叛离者。“弦”的本义就是弓上之弦,在硬木上安上弦,使弯成弧状,就成为一张弓了。“弦木为弧”就是用弦把一根木棍拉曲成弧形。语本《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然而炎帝神发明弓箭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战争,它最早是用于部落狩猎。上古时代,人们在那种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活状态中,面对虎狼群兽的围攻,人的力量还很微小,还不能直接与这些猛兽肉博。于是他们应用智慧来战胜那些虎狼群兽。
   后来,由于部落之间地盘或食物的纷争,弓箭又成为战争必不可少的武器。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之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射学”,产生了许多关于射箭的理论和著述。中国射书内容丰富,史料与文化价值很高,是一宗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弓箭的使用,曾经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一样的,中国自不例外。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最具威力的武器,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弓箭的制作、装备、保存和发射技艺的训练、传承,不仅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也往往是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后来,射箭活动又繁衍出教育、体育、游艺、交流等多种社会功能,不断地扩大其文化涵盖面。总之,射箭悠远的历史和它不断演变增益的技术体系,以及从中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仪礼、装饰、佩服、馈赠、竞技、考试,还有大量相关的著述、诗文、图画、工艺、歌舞等等,构成了一个领域宽广而内涵缤纷多彩的文化现象。国外早就有人将它称之为“弓箭文化”,将它看成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和学问。
   当然,这是后话!
   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的长足发展,弓箭作为武器和生产工具的作用早已黯然消失,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却一直受到人们的珍爱,甚至被一些民族或一些人顽强的保存下来,世代相传,形成传统,不断吸引全世界的学者和爱好者深入其间,流连忘返。射箭的体育价值今天依旧存在,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着。
   考古学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弓箭的国家之一。著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的石箭镞,证明中国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在使用弓箭。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总是把弓箭的拥有视为中华文明起始的标志之一。《易》云:“神农氏、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是把弓箭的创始视为早期国家生产的标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射箭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交往手段。因此,中国射箭具有各民族各具特色而又不断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的特点。
   总之,射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它的军事功能和教育功能,注定了它必然会成为一项备受重视并世代传承的技艺,并且会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有师承有系统的学问。中国古代,有关射箭的学问通常被称之为“射学”“射艺”或“射法”等,其中以“射学”最为恰当,用得也最多。射箭之所以成为“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拥有许多著述,或者说它逐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与技术相辅相成的文献系统。
   古代射书大至可分为两大系统。至于与射箭有亲缘关系而实际上已另辟蹊径的投壶、弹弓等,也都是有一定的著述留下来,但不能将它们划为另类,不收在射书范围内。
   总体上说,我国古代射书的数量并不算很大,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宝库中,它只占小小的一角之地。特别是汉以后,射书越来越不被文献目录学家们所注意,大多数不被著录。晚清以来更是尘封架上,自生自灭,境遇凄楚。
   但,只要深入其中仔细考察一番,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价值的古籍群落,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学问,称得上幽谷藏秀,自成佳境。我国拥有数量如此众多的射学文献,在世界射箭史上绝对独一无二,这是一份珍贵的民族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并引为自豪。
   “射”是国之大事,是关乎国家民族盛衰存亡的大事,所以从来都受到国家重视。优秀的射手则普遍受到社会崇拜。这在先秦典籍中有非常充分的反映,纪昌学箭的故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等等,都是当时人人所熟悉的。秦、汉以来,劲弓强弩是中华武备之长技,是中原王朝抗拒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在很大程度上即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对人自身的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起到积极作用。
  
   八、台榭而居
   神农氏在成功地改造部落生活环境后,慢慢地脱离了洞穴居住生活,人们开始用木头和用土烧制的布瓦建筑房屋,即——台榭而居,此时人们已系统化到衣、食、住、行等文明化的生活渠道。
   何为台榭而居?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这是自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然而,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各国的宫室、宗庙竞相追求雄伟的建筑形象。当时的砖木结构建筑水平尚低,不能解决大体量建筑物的高度和整体稳定性等问题,因而凭借夯土作为构造手段,采用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房的方法,以取得比较宏大的外观。台榭还同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考古学发现,古台榭的遗址颇多,著名的有春秋晋都新田遗址、战国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状夯土台,其高度有的达到十余米,长度有的超过百米。西汉明堂辟雍遗址留有两层方形夯土台。另外,战国台榭的形象还可在战国刻纹铜器上也可以看到。这些台榭最初的轮廓就是在炎帝神农时期出现的。炎帝神农是筑台榭而居第一人。
   最早的台谢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组织部落男丁在山上伐些木料,将土垒成墙,再用茅草等物覆盖,一般规模比较小,人们从群居到形成一家一户时,这种台榭而居格局才正式成立。

共 20812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等。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根据炎帝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等这些绩业,引经据典为读者再现了上古时期人类的生活轨迹及生存能力,还有对那个时期人类智慧的始萌及敢于挖掘、思考、开发的实践精神。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炎帝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作者的笔下,今天我们使用的农耕用具、医药、穿衣的材料、贸易建筑等,都取自炎帝初始的始作耒耜、发明医药、治麻为布、日中为市、削桐为琴、弦木为弧、台榭而居、作陶为器等这些发明,延续到今天,改变的只是它的形状,不变的是它的根本。作者笔下的炎帝,有民间传说的神韵,有史料记载的实质,虚实相接中,炎帝成为了神。但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记载,炎帝的存在是真实的,炎帝为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做出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为后人敬仰的。洋洋洒洒的一篇作品,细节引用,功绩据实,旨在把读者引导入史记中,去了解一段“历史”,感喟人类创造智慧的力量。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8-05-22 12:23:04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佳作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昆仑明月        2018-05-22 23:19:57
  随州乃炎帝神农之故里,作为随州人我对炎帝神农的历史了解并不是很多,谢谢任主席的精彩分享。谢谢您定居流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