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冰心】北固山,残缺美(散文)

精品 【冰心】北固山,残缺美(散文)


作者:京城散人 秀才,17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66发表时间:2018-05-23 10:50:45
摘要:我一向认为,既是行游者,在有残缺感的古迹面前,理应追思初始的完美、探求深蕴其中的哲思。若能把它放在精神层面细细品味,也许会一改失望眼神,止住无奈嗟叹,任由思绪渐渐升华。


   我一向认为,既是行游者,在有残缺感的古迹面前,理应追思初始的完美,探求深蕴其中的哲思。若能把它放在精神层面细细品味,也许会一改失望眼神,止住无奈嗟叹,任由思绪渐渐升华。
   写到这里,我眼前掠过风雨剥蚀后暗淡无光的匾额、文图漫漶,随之被弃之荒野的石刻连同瑟瑟秋风、唧唧虫鸣萦绕其间的百代废墟……那是壮士一决雌雄的古战场?是被仇恨之火焚毁的皇苑或是荒芜已久的陵园?还是两情相依却又不得不解缆挥别的古渡头……透过想象中的图景,我很想这样看:尘封已久的匾额或碑刻,从另一角度来说,愈能显现它的辈分与珍贵。告别昔日辉煌的残垣断壁尽管苍凉无助,却真实地展现了盛极而衰、大起大落的史潮。与衰草枯杨为伴的古战场反衬英雄末路的悲壮美,野渡无人的古渡口留下情思绵长的歌咏……由此我认定,就深度览胜而言,残缺较之完美,往往更令人回味无穷。
   是该写写镇江的北固山了。说来惭愧,1994年,我与好友携手同游北固山时,却不谙深度游之乐。凭栏望远、手抚古物的时候,留意的只是好友手中的镜头。来到这片古典名著与传统戏剧都曾表现精彩章节的背景地,竟然长时间躺在后峰斜坡的花草上陶醉痴迷!初始北固山,只留下几张游照,竟然与局部残缺却洋溢壮美诗情的古迹擦肩而过。至今每每思之,岂不令我抱愧?
   直到21世纪初,直到我以报社记者身份参加“润扬大桥”建成通车的新闻发布会时,再次登上北固山,以采写者视觉,端详这座不高、不险、不大、不奇的名山,突然有所憬悟。
   其实,名山不一定高伟,不一定险峻,一如名人形象未必惊世骇俗一样。主峰海拔不足60米,植被与江南诸山类似的北固山,若粗粗浏览,也实在没有太多的味道。登顶南望,一座座厂房楼与住宅楼栉次鳞比,市区车往人来。北望,长江早已远去,留下片片杂草丛生的滩头。面对此景,游人岂能不生缺憾感?
   然而,很多缺憾的景物,一旦透视、一旦回顾,一旦还原史貌,一旦延展遐思……就会陶醉其中,若有所得。
   鉴于此,我穿过眼前表象,回望明代前的北固山,眼前恍然展现一幅壮景:放眼北眺,鸥鹭高翔,帆影远去,扬子江波光潋滟。脚下,峭壁耸翠,前、中、后三峰联袂昂首,据险而立。形似新月的北固山下,惊涛拍岸,激浪悬空,守关将士面色凝重、持戟远眺。一位儒将巡视到此,被眼前景象所震撼,口吟刘禹锡那句“山是千重嶂,江为四面壕。”
   我转身向西南扫望,任随目光穿越时空。追思宋代文人登临北固山之巅、四下环顾的情景——西有商户稠密、人流涌动、酒幌高挑的宋街,南有被宋代书画大家米芾称为“城市山林”的南山丽景。偶有和风飘至,镇江香醋的味道缕缕飘来、擦面而过,让人联想到家宴的温馨、亲友的情愫。看景,若用“心之眼”回望千百年,或许能把眼前的缺憾弥补一二。
   “三国戏”之中,让人们感动并记牢的寺院不多。北固山甘露寺的一段往事,却被人津津有味地传诵至今。因为,面积不大、古木结构散发特有奇香的古寺,曾融入政治事件、军事谋略和大喜大悲的爱情故事。不管是明代罗贯中笔下的孙尚香还是院线大片《赤壁》中的孙尚香,总是给人一种香、甜、酸略带微辣的味道,颇似镇江香辣醋。那天,我发现很多青年男女,依偎在孙、刘二人曾较量功力的试剑石边,漫步于遛马涧旁,窃窃私语,深情对视,当年的剑拔弩张,由此淡化;当年的好勇斗狠,由此圆融……当缺月变为满月时,人们在追思一弯山月,怎不生发留恋之情?
   在“千古江山第一亭”上,我看到大多携手同游者面对江流,深情望远。史书记载,当年,孙夫人与夫君刘备的蜜月刚刚结束便江畔一别,从此就再没见面。听说刘备兵败后死于白帝城,孙夫人曾在此亭遥祭多时,而后含泪投江,故此,亭之称谓,既是北固亭,又是祭江亭。
   尽管这座山亭历经百代改建、修葺,早已面目全非,尽管情爱之花曾在此破灭,留下的那份深深的缺憾,依然能让年轻人痴醉,让老年人回味。
   北固亭上,风雨迷蒙,时而,飘来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陆游的千古佳唱。“何处望神州”、“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鼓角临风悲壮”……道出江山破碎、无力回天的缺憾。
   绕到山后峰北侧,抢眼的自然是多景楼。古文人常聚于此,临江题诗,倚栏挥墨,想必别有滋味。其中一首宋词,连缀着一段往事,让我追思起来,颇感酸楚。
   那日,苏东坡与许郡守在楼上对饮,为他们斟酒的歌伎郑容、高莹,在贵客兴致盎然之际,取出官妓契约,请求郡守开恩,还她们人身自由。许郡守把文书递给东坡看,东坡微笑,提笔作词:“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坠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仅从字面看,东坡在感谢郡守盛情款待,但每一句词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
   结局如何?相关史料说法不一,再次让我生发缺憾感。但愿郡守能给苏大学士面子,但愿那两位远离亲友、无奈以卖笑为生的女子由此能摆脱羁绊,与亲人团聚。
   山后峰东南所在,一座残损的宋代铁塔让我沉思。这座塔可谓多灾多难,不堪回首——唐代为石塔,后倒塌。宋代建九层铁塔,明代被狂风袭倒,重修时变为七层。清·同治年间,塔顶折断,光绪年间又遭雷击,上面四层落地。鸦片战争时期,侵华英军命人绳拉肩扛,试图用英轮带回国,最终因塔身太沉重而放弃,悻悻而去之前,竟然丧心病狂,把塔顶、相轮破坏。1960年整修后,虽残缺不全、仅剩四层,却能风雨屹立,供游人反思……
   走出北固山景区,进入熙熙攘攘的闹市,我带着深沉之思迈入一座茶楼。临窗而坐,直视北固山。
   我在想,这是一代帝王留下“天下第一江山”题字的山和众多名士留下传世佳句的山。也是漫漫史话苍凉悲壮、留下千古缺憾的山。游人络绎不绝的原因,莫非因众多缺憾聚集之地,才会发人深省、引人反思,让历史的回声更悠扬、更深长?

共 23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行游途中,我们常为所见之残缺而心生叹惋,而面对残缺的古迹,作者却站在另外的角度,追思初始的完美,探求深蕴其中的哲思,发现其残缺美,这一深度览胜的独特审美视角,令人叹服。初游镇江北固山抱愧与局部残缺却洋溢壮美诗情的古迹擦肩而过,世纪初,参加“润扬大桥”建成通车新闻发布会,再次登北固山,以采写者视觉,端详这座不高、不险、不大、不奇的名山,穿过眼前表象,回望明代、宋代、三国前的北固山,眼前恍然展现一幅幅壮美景象:明代守关将士面色凝重、持戟远眺;宋代文人登临北固山之巅,四下环顾;传诵至今的三国时甘露寺的爱情故事,颇似镇江香辣醋的味道。眼前游历青年男女的眉目传情淡化了历史画面的剑拔弩张;当年的好勇斗狠,由此圆融,在追思中缺月变为满月。在“千古江山第一亭”上,作者由眼前同游者面对江流,深情望远想到当年,刘备与孙夫人蜜月后诀别江畔,兵败死于白帝城,孙夫人曾在北固亭遥祭后含泪投江,此亭又名祭江亭。北固亭上,风雨迷蒙,时而,飘来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陆游的千古佳唱。道出江山破碎、无力回天的缺憾。绕到山后峰北侧的多景楼,古文人常聚于此,临江题诗,倚栏挥墨。其中一首宋词,连缀着一段与东坡有关的往事,让作者追思起来,颇感酸楚。山后峰东南那座残损的铁塔历经唐宋明清风雨侵蚀,又经侵华英军丧心病狂破坏,可谓多灾多难,1960年整修后,虽残缺不全、仅剩四层,却能风雨屹立,供游人反思。作者由衷慨叹:北固山是一代帝王留下“天下第一江山”题字的山和众多名士留下传世佳句的山。也是漫漫史话苍凉悲壮,留下千古缺憾的山。游人络绎不绝的原因,莫非因众多缺憾聚集之地,才会发人深省、引人反思,让历史的回声更悠扬、更深长?这篇散文,在追思中还原历史原貌,在缺憾中回望过往岁月,既拓展了审美的宽度,又开阔了视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视角冲击,心灵震撼,正是这一份残缺美,激发世人向往之情。感谢精彩创作,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心灵飞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0526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8-05-23 10:56:31
  记得北固亭,还是因为辛弃疾那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编读这篇文章,让心中的北固亭有了血肉,感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北固山矗立读者心中!创作辛苦了,奉茶!
勿忘本真
2 楼        文友:京城散人        2018-05-23 11:18:25
  多谢心灵飞鸿社长精致编评,拾遗补缺。他日如有机会同游北固山,散人愿做导游。
本名:冯新生。笔名:心声、京城散人。 生性散淡、诗文为伴。云下行游、茶旁敲键。 笑看功利、远离羁绊。敬仰禅林、心香一瓣。
3 楼        文友:孙鹤        2018-05-25 08:12:14
  借景抒情,怀古悠悠,景虽残缺,但意境却饱满,寄望当世英杰,拾遗补缺,浩然北固,固守中华!问好作者,拜读佳作,遥祝,夏祺。
敢于自嘲 善于自悦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