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绚丽的山花(小说)
中秋过后的夜晚已是微凉,橘黄色的月亮穿行在云间,几颗星散落在她的周围随行。月光如水,月色空蒙。燕子背着一个红色的双肩包,手捧着顺路采摘的山花,穿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一脚踏进校长办公室,进门就喊:“校长大人,燕子向你报道。”一边调皮的鞠躬双手把从县教育局拿回的调令呈献给校长。
正在做课改方案的冬梅校长停止打字,扶了扶眼镜,接过调令,嗔责的看了女儿一眼,叹了口气。燕子把花插在花瓶,走到冬梅校长的身后,边给她揉着肩边:“别不开心啦,有女儿在你身边多好,舒服不?”
冬梅没有说话,她这个女儿,脾气和自己一样,认定的事谁说什么也不能改变。今年女儿陕师大毕业,凭着女儿在校四年的优秀表现本可以留在西安,可是谁知女儿铁定要回到她的这个学校——一个偏远的乡镇中学。女儿就和二十五年前的自己一样。
冬梅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年,冬梅的省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被邮差送到村支部,村支书小跑着送到冬梅家中。还没进门就喊上了:“冬梅娘,大喜呀,梅丫头了不起呀!高中了,高中了!”虽然只是考了个师范学校,但这可是几十年来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小村子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山村里飞出了金凤凰,整个村子都喜气洋洋。
那时,上师范不交学费,食宿也是免费。乡亲们就送来生活用品:手巧的张嫂送来一副鞋垫,绣得就像工艺品,东家大婶送来亲手织的带条纹的漂亮蚊帐,西家大娘送来一对红花的枕巾,还有送牙缸、送脸盆、送丝巾……大家都把自己珍藏的好东西拿来,说,梅子到城里读书了,怎么也不能太寒碜,别让城里人瞧不起。面对乡亲们送来的东西,冬梅一家很是感动。虽然感觉让大家破费于心不安,但是乡亲们的盛情冬梅是不能推掉的,所以还是一一谢过收下了。
冬梅爹把珍藏多年的烧酒拿出来请乡邻,席间大家夸冬梅有出息,恭喜冬梅父母将来到城里享福之类的话是少不了的。酒过三巡,冬梅的小学老师,也是这个山村唯一的一个老师——李文才老师站了起来。李老师初中毕业后就在这个村子里当老师,一直以来是这个乡镇文化最高的人,其他学校的几个老师有的还是小学毕业。借着微醺,李老师说,要是冬梅能学成归来任教就好了,那将是咱们这一片村庄孩子的福气。其他的大娘、婶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李老师不该说这样的话,梅子好不容易走出了山沟沟,怎么还肯回来,于是大家就这一话题讨论开了。村支书端起酒杯:“大家都比别吵吵了,眼下是梅子的学业要紧,来梅子,我祝你学有所成”。冬梅端起酒杯敬过大家,她没有表态,没有回答李老师的话,但是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三年的大学生活冬梅如鱼得水,文采斐然的古汉语张老师,幽默风趣爱讲故事的哲学老师,还有架着副眼镜老夫子式的数学老师,优雅的逻辑学老师……他们不仅为她打开了知识的窗,还教给了她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认知,是她一生的引路人。当然,高大的图书馆是她课余生活呆得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古今中外名著、评论、杂志,报刊……师范学校,就像一个文化盛宴。她贪婪地拜读着,认真地思索着,把好的章节句段,以及自己的感悟,都写在笔记本上。在这里她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青春时光,也遇到了初恋男友——雷。
雷是活跃的男孩:绿茵场上有他飞奔的身影,管乐队里他悠扬的萨克斯让多少同学为之喝彩。他是学校“新星诗社”成员,尤其是作为美术特长生,雷的国画不管是大幅山水还是扇面花鸟都很有自己独到的风格。雷还是学生会成员,他不仅深受老师的喜爱,更有自己的追随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粉丝),就是这样一个活力四射的男孩,为了接近冬梅,揭了学校招收图书馆管理员的广告,每周日义务整理图书。
那时的恋爱就像山花一样热烈而含蓄,即便是在同一图书室也是书信交流,没有花前月下只是彼此欣赏。雷称冬梅是山谷里的百合,冬梅视雷为当代的“徐志摩”。他们品评名家名著的艺术风格,也用书中的情节映射彼此的爱恋,他们鉴赏彼此的习作,也在行文中读懂对方。如果故事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那便是才子佳人的圆满结局。可是,有时爱情的神话一旦降落现实的舞台,就像七彩的肥皂泡在炫目中破灭。
毕业分配在即,看着派遣证,雷要冬梅把档案给他,邀请冬梅跟他一起回自己所在的城市,他当人事局长的舅舅可以帮忙安排在城里工作。可是冬梅的心里有大山的呼唤,她忘不了中学的李老师不久前到学校来培训,向她借了些大学的课本,说家乡的师资紧缺,说家乡的学校就缺少科班出身的教师,言语之间暗示如果冬梅回去,不仅是学生的幸事,而且还可以培训老师,授他们以科学的教学方法、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那将会对家乡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经过无数次挣扎,在男友和家乡之间,她选择了家乡。
最初的几个月雷不断地寄来书信,梅也有过一丝动摇,分别后的思念同样如缠络在心中的水草,解不开,放不下……直到有一天雷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转坐汽车颠簸了一天到达县城后,再换乘摩托车转步行一个小时山路终于来到了梅的学校。学校没有围墙,几间瓦房孤零零的坐落在半山腰,雷远远的就看见梅正在教室的外墙上办黑板报,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花花绿绿地围着梅。在孩子们诧异的声音中,梅回过头,惊喜地看到了风尘仆仆的雷。
雷环顾着没有玻璃只有窗棂的教室:窗台上种在瓶瓶罐罐里的山花开得正盛,斑驳的墙壁用挂历纸的背面糊过,贴着些梅用毛笔写的名言警句,还有孩子们的习作。周边又用剪纸点缀,看起来倒也有点文化气息,只是桌凳也不知用了多少年,坑坑洼洼高低不一,有的桌面少去了一角,有的凳子还缺腿。就是这样一个教室竟是周边几个村儿的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梅上班以来,几个辍学的孩子已经陆陆续续地返校。
雷是来劝梅离开山乡的。雷承认梅说的这里山水美,人淳朴善良,孩子们急需良师。可这大山里也太闭塞了,条件这么艰苦,人困在这里就像折翼的雄鹰。雷试图说服梅:“你那么有才华,在这么落后的大山里是得不到施展的。”但是,雷见习了冬梅一天的教学和孩子们的互动之后,他黯然离开了,他知道冬梅是不会跟他走的,他了解梅。此一别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后,梅作为国家级优秀校长在表彰会上介绍自己的办学宗旨和管理模式,台下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她,感叹当年那个率真青春的姑娘已是优雅又自信的中年女子。梅到底讲了些什么,台下的雷没有听进去多少,他的脸涨得绯红,笔在纸上无意识的划着,掩盖着心中的波涛。二十年啦,他虽然知道梅就在那里,但是为了了断念想,尘封那段往事,他回来后就再也没有和梅联系过。而后的几年里多少次在人群中看到和梅相似的背影引起小激动,同时也在尴尬中清醒。有时他也瞧不起自己的懦弱——对父母的懦弱,对贫困对生活环境的懦弱,他觉得自己愧对梅。随着耳畔掌声阵阵响起,雷咚咚跳的心渐渐平静,他提前退出会场等梅。
月上梢头,梅和雷坐在街角的茶室里四目相对,不提过往不说当年,只是淡淡的,轻轻地询问着彼此的爱人、孩子、父母还有工作。在舒缓悠远的古筝曲中,雷一杯又一杯地给梅倒水,仿佛要把这么多年的思念连同歉意都融化在水里,梅一杯接一杯地喝着,慢慢把梗在心底的痛释然。二十年前的那场爱恋,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这样在轻轻翻滚的茶叶中随茶叶的起落画上句号。自此再忆经年已是云淡风轻。
“妈,奕飞来了。”女儿燕子的话打断了冬梅的思绪。奕飞是燕子的男友。应聘大学生村官随燕子来到了这里。
寒暄落座后,冬梅对奕飞说:“你确定要留在在这里?在山区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奕飞看了看燕子,调皮的对冬梅说:“苦什么?哪里有燕子哪里就有春天!而且我学经济,她学教育,经济科技教育不分家嘛。她到哪里我当然就到哪里了。”说着搂了燕子的肩膀一下。
燕子推他一把,说:“去,行不行看行动。你这个大学生村官,两年内如果真能把我们山里的特产打造出特色产业链,能让村民们不出家门就能有工可做,我就嫁你,如果大计划小能力,那就回你的城里去!别再我们农村混饭吃。”
“怎么说话哈。”梅笑着摇摇头批评燕子。
“就是,怎么说话哈!”奕飞学者梅的口气。
“将来,不仅农特产实现产业现代化,旅游和传统文化的也要实现长足发展;而且要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学校是要普及现代化教学,实施智慧教育……”奕飞还在规划着他的蓝图,月亮已慢慢地移动到中天,空气中也湿漉漉的起了重露,月光更加澄澈洒在三人身上。
冬梅校长慈爱地看着两个年轻人,轻轻抚了抚花瓶中盛开的花瓣,嘴角微微翘起:明天的山花更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