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心灵觉醒(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心灵觉醒(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65.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63发表时间:2018-05-26 16:01:06

时间在加速
   所有的显化在加速
   每个人内在的神性在复苏
   疗愈慢慢的由被动接受
   变为主动请求
   这个请求
   来自
   内在神性自我的请求
  
   01教师的内部和外部景观
  
   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教师的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一直在发生着剧烈的冲突。
   我84年开始在县城一所小学教书,考试成了教学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开始没有太多思考,以为有学习就有考试,体制如此自有其意义。但久而久之,渐渐发现,小学的考试,除了考核学习效果的功能之外,还衍生了许多额外的东西。考试变成权力的符号,教师以此号令学生,领导以此号令教师。在考试的“权威”面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显得那样无能为力。屈从、适应、按照其导引去努力、去竞争,似乎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唯一选择。
   很赞同帕尔默的观点,走向内在景观,有智能、情感和精神三条途径,而且这三者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应该完美地交织在自我之中,结合在教育之中。但是,关于学习、学生和学科的概念,如何转化为我们和学生对生命的感觉方式?又如何进而上升为对生命之爱,上升为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的渴望?
   在中国教师报“尚人教育”微信群里,有一位校长发文:
   和中国校长相比,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理念的不落地,让我们无法突破生命中“放羊娃故事“的怪圈。问放羊娃:“放羊干嘛呢?”“赚钱呢!”“赚钱干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嘛呢?”“生娃咧!”“生娃干嘛呢?”“放羊冽!”……
   该校长自问:
   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原本中国的教育,自有一套理念落地的心法。记得自己在“国培班”慕名而去选择了一位大牌教授的招牌课。那位教授果然名不虚传,一部《失乐园》逐词逐句在历史文献中做文本的前后勾连,往往一堂课只讲几行诗句,心路体验确如泉水叮咚,让每个听课的人惊叹不已。
   承担教职之后,开始研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其中内在的生命叙事让我神往不已,一种言外别传的教育境界,时时在潜意识里吸引着我。世俗的教育,太注重外在的名相而忽视内心的体验。帕尔默的教学,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天衣无缝地流动,如他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句:“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在一起?……乘风,驾云,齐归。”
   自己常想,我们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洞悉我们内心的领域,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稳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踏实?”
  
   02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教导自己认识自我是古往今来伟大心灵产生的秘密。
   与吴国珍老师相遇,是辛卯年春,在北师国培班上。她微白的盘发、朴实的衣着,让人格外注意眼睛的清澈和声音的轻灵。有幸聆听她的讲座《心灵智慧》,一宿辗转。她说:
   伟大心灵根植于本体的喜悦和宁静,而本体的喜悦和宁静,属于自然的深处、心灵的深处、历史的深处。人类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和自然宇宙不可估量的潜力一样,令人敬畏,远非制度规范可以衡量。
   晨起下雪,应景生情,发去短信:
   在等/桃花红/晕染青花瓷的初装/在等/菊花黄/采摘陶渊明篱下的心情/在等/雪花白/飘飞当下智慧的灵光/粉笔黑板课堂/捡拾爱的力量/绽放满世界桃李芬芳。
   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一粒种子,“心灵智慧”如飘瑞的雪,把整个人包裹,银色、通透!当时想,世界万物都有种子,万物因种子而存活。教师也如此,种子在心,自发、内生。
   想起以名师身份送课下乡,一年11场,6000多教师心里埋下种子。记得第一次送课,是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课在学校食堂上,我指导学生读《论语》,寒冬腊月,没有暖气。长焦液晶投影摆在桌上,窗帘在课前刚刚订好,屏幕上的字模糊不清。学生跑上讲台,伸长脖子,围着我的笔记本看思考问题。我放弃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从学生熟悉的“学而时习之”导入,用甲骨文“鸟飞”意象注解“习”字内涵引导“践行”。“训诂词素分解法”激活学生思维,他们用海报制成阅读导图,融故事、插图、表演于孔子“语录”,体悟在当下的生命启迪。教师角色回归简单,教学勇气回归初心。
   那年五月,吴老师邀请我给研究生讲座。我把“送课”的情景讲给学生听。他们回复我说:
   孙校长让我看到一名老师的优雅和体面,原来戴着镣铐跳舞亦可以舞得如此让人心醉。正是因为拥有“等待”的智慧,孙校长才在历经菊花黄、桃花红之后等来“雪花白”。
   仿佛又听到吴老师的声音,看到那遮蔽在山重水复中的闪闪烛光,听到那山水之间心灵归家的呼唤,真实地感受被意识之光照亮后存在的喜悦。渐渐养成习惯,坚持梳理课堂中的细节,一年,1178篇叙事,讲座时与大家分享。
   那年冬至,下乡讲座《心灵妙境:呵护生命成长》,四个小时没喝一口水。
   收到教师发来的短信:
   “冬至,雪花用词刺激编织,编织成童话讲给你听/冬至,雪花用心灵妙境编织,编织成智慧课堂给你看/冬至,阳光、美丽、善良,一起邮寄/勇气,破执。”
   收到孩子们的QQ心语:
   “孙老师,我们用书为您铺就幽深古远的小路,等您再来!”
   心灵妙境——这是吴老师传递给我的力量,是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归“家”旅程。
   送课,让我觅得一屏干净的文字滋养心灵。现实中,一切以“分”为理由泛滥的追逐、舞弊、挤压、绩效问责,远离内在生命的宁静与真实。坚信,有勇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
  
   03成长资源小径
  
   “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学到很多很多的——或者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教学是有意图地创造这些条件的行动,而优秀的教学要求我们真正懂得意图和行动的内在源泉。”摘录下这段文字正是春节将近,学校忙于复习,“勇气村”微信群里的朋友正在讨论应试与教师的自我。
   西安晓斌:很多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让学生们大量做题,重复做题,至于为何这样做,不关注,只是做就行,做对就行,思维没有很好参与。
   北京国珍:应试练题:聪明的变苯,苯的变傻!
   西安艳超:是啊,昨天模拟考试,那个论述文阅读,出题出的简直为陷阱而陷阱,完全不去考虑内容理解的实质之目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纯粹技术型的真是害人啊。
   北京小鹿:我组里一同事擅长出此类题,说:我给娃挖了好几个坑,你们讲卷子时别被迷惑了。
   河北文佳:我觉得我们新建如此美丽的学校其实是一个屠宰场,每一个道貌岸然的老师都是一个野蛮的屠夫,孩子们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残忍血腥的场面充斥我的大脑。我的头脑里满是老师愤怒的嚎叫,孩子拿着不及格的卷子默默地垂泪,好恐怖。老师真的亲手把他们推向了地狱!其中也包括我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却每天被卷子包围,每天因为考不了100分儿哭泣、因为作业太多耍闹。有一天晚上临睡觉,他竟大声地哭了起来,说老师不让他们上体育课,可他的爸爸就是体育老师啊!我不能再写了,我的嗓子肿了,我在哭。
   福州丽玲:读过,觉得愧疚,好自责!在成绩面前,失去了自我,失去本该坚守的……一学期下来,最痛苦,最纠结,最无奈的就是复习阶段!时间短,内容多,孩子苦呀,累呀,我觉得自己好狠!想放,又没有勇气,内心煎熬呀!度日如年!
   “勇气村”里的朋友,在用泪水和自责反思自己,走在回归自己内心世界的小径。而触发她们进行这样反思的是群里转发的这样一则新闻:
   1月14日,泰兴济川中学,一名36岁的吴姓女教师在监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结束,才被人发现。一位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孩子会为了一只狗、为了螃蟹会难过,上幼儿园会照顾周围的小朋友,但对于发生这样的事居然如此麻木。……”该学生家长表示,“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拼命的看中分数,教出了一班生活中的小傻瓜!”
   艳超第一时间回应,他说这样真实的残酷情感上无法接受。晓斌让自己上高二的儿子看后说:“儿子只是快速浏览了一遍说,除过重要的考试我可能不理会,不重要的考试我会帮助老师的!”晓斌惊呼:“分数比命重要!”
   读着群里的文字,心里有一份沉重,也有一份与教师们同行的责任。
  
   04班里的特殊孩子
  
   那年,接手三年级,校长指着学生名单告诉我:“这个孩子,不算数。”
   “不算数?”我惊异地望着校长。
   校长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开始家访。听孩子母亲说,孩子出生时难产,听力丧失70%,母亲怕他长大娶不上媳妇,所以没敢送去“特教”读书。但又怕影响老师的成绩,便主动要求学校让孩子随班就读,成绩不计入班级的平均分,孩子——不算人数。
   回到学校,我去找校长。
   “让这个孩子算数吧!”
   “为什么?”校长惊诧。
   “我觉得孩子太可怜,我想帮帮他……”我的眼里噙满泪花。
   “我相信你!我相信你!”校长使劲地点着头。
   观察了一周,发现孩子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内容,也不喜欢写作业,而且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
   有一天,校长来听课,他特意翻看孩子的作业,考问他课上学习的内容。校长看出了我的为难,什么话也没说,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
   天下至诚,尽人之性。
   人之性?
   又一次家访,我和孩子的母亲促膝长谈。
   “我们一起来帮助孩子吧!您,为我着想,我必须为您的儿子着想!”
   “老师,您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家长拉着我的手不放,哽咽着。
   那以后,妈妈每天坚持问孩子两个问题: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你自己最高兴的事是什么?然后,娘俩一起背书。
   我呢,把孩子的课桌“挎”在讲桌旁,请他当助理班主任。孩子满脸灿烂,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上课,我在孩子耳边讲课。张大嘴巴,放慢语速,让孩子能对上我的口型。孩子靠残存的听力,用眼睛和我交流。我知道他懂了,一节课下来,他能领悟到40%。孩子记忆力超强,大凡聋儿都有这个特点。我鼓励他背书,要求他每天课前必须背下课文。放学后,我指导孩子进行“小段”仿写,每天10分钟,因果、接续、并列、总分,一个月下来,三年级典型的段式全部训练结束。
   期末考试,78分。孩子创造了奇迹!
   家长会那天,妈妈吻着孩子得的第一张奖状,含着泪,笑了……
   孩子后来发展的很好。现在,他自己开了一家诊所,他说,他要治病救人。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感恩班里的特殊孩子,我们共同抗拒了“不算数”的教育。
  
   05源自心灵教学
  
   源自心灵的教学,在三十年前,绝对挑战我对教学的认知。
   那时,自己有一个习惯,每个学期结束,就专门花几天时间收集学生及家长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和对课堂的期待,然后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到了下一学期开始,我把整理好的学案发给家长再次征求意见。家长的反馈往往让人哭笑不得:新增的环节成了抱怨的焦点,删去的环节反倒成了众人的希望。最难堪的经历发生在我初入职那年。那时自己心里只有知识,把教材当作不容置疑的权威,完全不关心学生的情感。所上的写作课,开始时讲多写少,家长提建议后就改为讲少写多。改来改去,只是在形式上,教材至上、漠视学生情感的实质没有变。终于有一天,学生爆发了:那天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后来才知道,学生集体罢课。家委会带学生去老干部局参观了,据说事先征得了校长同意。
   那一场风波让我非常痛苦。
   我在反思中熬过了多个夜晚。渐渐意识到,写作是一门实践课,相关的知识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体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那场风波让我开始反思,书本知识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课堂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才能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快乐。在行里思、思里行的不断循环中,我渐渐体悟到,直面教学中的困境和痛苦,摒弃教材至上的权威崇拜,自己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课堂,是教材、自我、学生在不断的调适中达到的和谐的场域。
   自那以后,我开始以探索者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教科书和自己的教学。
   寒暑假,我把市面上与教材相关的辅导书买来,通读、比较,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选择、编排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检验,保留能够激发学生的篇目,删去学生反应冷淡的篇目。五年下来,一本“发现法作文”的自编教材自然成形。渐渐地,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学生凡对一门学问感兴趣,就把这门学问设为选修课,师生共读共学,由浅入深。每次都是先广泛阅读,采拮精华,然后融会贯通,梳理精神,编排次第,形成让学生得心应手的读本。90年代中期,我编撰了我的第一部自编教材《小段仿写》,以后一发不可收,先后编撰了诗歌读本,西方神话读本、写作思维读本、大阅读读本等等,教学也因此成为我人生的一大乐趣。

共 84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首先对孙老师表示致敬,致敬你的敬业和爱心。看过这篇随笔让我对教师这一份职业,又多了一份崇敬。文章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际生活,叙议相结合,观点明确,情感充沛。值得推荐给广大文友,教师,家长们阅读。问候老师创作辛苦,感谢分享,敬茶祝安。【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