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道脉天成吉祥地 古往今来话“冶头”(下)(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道脉天成吉祥地 古往今来话“冶头”(下)(随笔)


作者:李彦良 布衣,11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20发表时间:2018-05-27 17:58:50

东冶头这个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古老山村,是古人类繁衍的发祥地,在村东的殿圪台至不远的静阳村,有多处古时候代的灰坑遗存,时有古骨古陶等遗物被人无意发现。村的西、北、东三面曾有夯土筑就的古城墙环绕,虽然残缺不全了,但在东面那一段的古城墙下,至今还有拣不尽的绳纹古瓦。这几年为了编写《东冶头村志》,我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仔细查找古籍,方知东冶头就是“昔阳”的发祥地。此处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边城,据《左传》记载据“昭公十二年,荀吴假道于鲜虞,入昔阳。秋灭肥.....”而后把领地城池在河北藁城一带的肥国国君的儿子绵皋俘虏到了这里,采用恩威并重的手段将其软禁,名义享有“肥子国”的子爵待遇,实际成了亡国之囚。并将肥子国都名为“昔阳城”,城前湖泊叫为“昔阳泊”,其根由是原来的肥国处有“昔阳亭”。所以就有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昔阳县政府立在古城那块刻有“东冶头古肥子国首都昔阳城遗址”的文物保护碑。村外的城墙,传说中的殿圪台,就是那时候“宫殿”的遗址。
   我们村在昔阳县东部实在是个重要的村镇,但对其村名的探寻,一直众说纷纭。我打小,就觉得“东冶头”这个名字怪怪的,很难解释。稍大了点,自认为“冶”与冶炼有关,于是就极力寻找有关这方面的命名根据。但是,在我们当地,从古到今既不出产可冶炼矿石的煤炭,也不出产能够被冶炼的矿石。慢慢地觉得村名与冶炼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了。上大学后,有了查阅资料的条件,方才明白,村子的取名与村前的河流有关系。
   在古代历史地图册上,从西到东,流经昔阳县,流到河北省的河属于“冶水”,也即“冶河”的上游,将昔阳县内的那段叫为“松溪河”则是后来的事。松溪河的主要源头有两处,西源头在昔阳县的西寨和沾岭,那截河段自古叫“沾水”。南源头在昔阳县的“南冶头”村,从南冶头再向上可追溯就到和顺县的三奇村。松溪河流经的山川地脉,植被丰厚,松柏森森,故为“松溪河”找到了名缘出处。“沾水”和“松溪”在昔阳城东汇流后,向东流去。流经建都,流过北界都村后与从水峪流出,经赵壁、凤居、南界都的水峪水汇合,而后又与东固璧奶奶庙的泉水汇合到了县城东五十里外的东冶头村。东冶头村是昔阳县境内松溪河,亦即冶水河边最大的古镇。松溪河经东冶头、静阳、水磨头、南营、孔氏、泉口、王寨出昔阳县境,流到河北的井陉,与从平定、阳泉的桃河(绵曼水)都汇入了滹沱河,是海河的一条支流。
   东冶头村北依卧龙山,南临松溪河。听老人们说,他们年轻时,松溪河很大,经年不息,河两岸种水稻,稻田里尽是不大不小密密扎扎的泉眼。记得在我的小时候,爹还带着我在河道的浅水里找冒水泡的泉眼,泉眼尽管很小,但咕嘟咕嘟的不停,常有小鱼在周围戏耍。于是,想到东冶头不是水乡泽国,可也是冶河之重要源头之一了。东冶头西面五里远的东固壁村对面的奶奶庙下有一大泉眼,古书称名“桃水”,据说是昔阳县南面水峪水在“坐化嶦”伏流地下后,往北数十里后在此复出,进而加大了松溪河的流量。年幼的时候,曾跟着大人去奶奶庙敬香,或到奶奶庙附近的地里劳动,总看到那里水碧碧,草青青。学大寨时,东冶头公社修的南渠,就是从奶奶庙开始的,灌溉了其下游的大片良田。直到上世纪末,东固璧的泉水才逐渐变小,日渐枯竭。
   伏流的水峪水除了东固璧奶奶庙下的泉眼,在东冶头村东南面不到十里的水磨头村对面半山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泉眼,使松溪河的水流量更加沛丰,水磨的使用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泉眼恒温,恒量,至今碧波荡漾,没有半点污染。村里养殖的虹鳟鱼,是周恩来总理主政时,作为中日友好项目从日本引进的优质淡水鱼,肉质细腻,营养价值很高,所以价格也昂贵,水磨头也以“渔乡”著称,闻名县内外。
   从古到今,东固璧和水磨头都是东冶头的属村,将村镇以水命名,作为冶河之源头,叫“冶头”,自然就顺理成章了。但为什么加“东”呢?后来我有缘到了冶水的南源头和顺县的“三奇村”,途径“南冶头”村,才弄明白了“冶头”村加上了“东”和“南”的个中来由。从和顺县三奇村流出来的泉水虽不很大,也不猛,却一分为二,一股经和顺流入了左权,成为黄河水系的支流漳河的一个源头。另一股流入了昔阳,流入昔阳的这一股,弯弯曲曲,在山间穿行,就流到了一个叫“南冶头”的村子。大跃进时在大寨附近修的郭庄水库,截的就是从南冶头流出的水。于是,我认为“南冶头” 和“东冶头”就是“冶河之南源头”和“冶河之东源头” 意思。两个“冶头”的村名,互为佐证,让我终于找到了“东冶头”村名的来源和依据。
   由此也想到,平定县境内的“冶西”及“上冶头”和“下冶头”的命名也就与冶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了。“上冶头”和“下冶头”都在“冶西”镇境内,其水源在冶西镇的“里三村”赵家村、端岭村和孟家村,是平定段桃河的一个源头,桃河受平定和昔阳分水岭的阻隔,水随山行,流经岩会、乱流汇入娘子关的棉河(绵曼水),后进入河北,也汇入了古时的“冶水”,流进了滹沱河。所以“冶西”及“上冶头”和“下冶头”的村名起源,也正说明了与源远流长的“冶河”有关,从方位上看,正是“冶河”的西源头了。以汇集了松溪河和桃河的河北井陉县为圆心,以两河的多条源流为扇骨,放眼远望,从昔阳县的“东冶头”到“南冶头”,再到平定县“冶西”的“上冶头”和“下冶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扇面,受“冶水”流源滋润的方圆上百里,山川纵横,良田肥美,沃野广袤,人杰地灵。
   道脉孕育山河,人类造就文明。没有古来悠悠的“冶水”滋润,哪有东冶头村这个岁越千年的古镇?非常幸运的是,我在长大后婚嫁的婆家和工作的地方也还都在东冶头附近方圆百里之内,并且有条件到和顺县的“三奇村”、昔阳县的“南冶头村”、平定县的“上冶头村”“下冶头村” 和“冶西村”以及水源地“里三村”赵家村、东固璧村的奶奶庙和水磨头村的泉水源头处等地进行过实地考察,终于搞明白了家乡河流和地名的来龙去脉……
   综合上述史料和碑刻遗存,并参考近几年再版的民国年间和新近出版的《昔阳县志》,以及近代出版物可已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石器时代东冶头就有人类居住了。东冶头在春秋属晋,叫过 “直阳城”“阳城”“夕阳城”,土著先祖是白狄人。昭公12年晋国消灭鲜虞的属国肥之后,把肥国君的儿子緜皋带回到了这里,借了 “肥”在河北故国故地的“昔阳亭”的“昔阳”修筑了“昔阳城”,将“肥子”安置在了这里,于是就有了“肥子国”,并将肥子国前面的水泊命名为“昔阳泊”,所以“昔阳城”就是东冶头的故称。战国时这里属于赵国;秦时属于上党郡;汉时归沾县管;晋的时候归乐平郡辖;“乐平城”在“沾县东昔阳”,也就是说东冶头也叫过“乐平城”;北魏属于乐平县,后归沾县辖;隋朝初废了乐平郡,后又设了东山县(治所在今皋落)属辽州管,大业初废了东山县,仍置乐平县,属太原郡管。唐改为仪州,后属辽州;后又属冀州,后又属受州(治所在今阳泉的赛鱼),州治废后属太原郡管。五代末年,后汉为阻止后周赵匡胤的军队东移,在东冶头东南的静阳设立过静阳寨。但静阳寨的设立只能够说明静阳地势险要,适宜做军事基地,并说不明在静阳寨设立之前的邻村东冶头就不存在了。也更是难以证明东冶头村在后来是从静阳村分出去的。宋代的东冶头是“仙游乡”治所所在地,仙游乡归乐平县管辖,乐平县归平定军管辖。金代归平定军乐平县管。元大德年间就有了“冶头”的村名了,也叫“昔阳城”和“肥子古城”。明朝初年冶头还称“昔阳”,弘治年间“冶头村”就是一个可以作为当地地理坐标的中心村镇了。“冶头”也叫“野头”和“昔阳村”, 村里有“兴觉寺”,与静阳村相距很近。村里的观音阁修筑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朝时东冶头是昔阳县“四乡十都”的“仙游乡”治所所在地。辖“民安都”和“昔阳都”二都。官坊院院戏台东的石拱出水桥修于雍正年间,石拱桥面属于“官道”。清史中“仙游者曰昔阳”,在“沾县东”和“离城五十里”, 为“肥子故都”、“昔阳故城”“乐平故城”,以及“乐平县分汛七处:野头邨即东冶头、丁峪口、黄得寨、圪搭店、黑松岭即南冶头各设兵5名”的记述标明“昔阳城”“野头村”“昔阳村”“仙游乡”“昔阳都”“冶头邨”等名字的虽然叫法和写法不一样,但同指东冶头村。“东冶头”和“南冶头”以及平定县得“冶西”并进县志,说明了地名的确定与“冶河”相关。东冶头村名的确定就是源于其是“冶河”的东源头。所以笔者认为“东冶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边城,“肥子国”都所在地,“昔阳”县名的起源地。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叫过“阳城”“直阳城”“龙且城”“古肥都”“昔阳城”“昔阳都”“肥子古城”“乐平城”“先游乡”“仙游乡”“冶头”“野头”“东冶头”等名字。村前的松溪河远古时期为“昔阳泊”,后叫“沾水”,是古时候“冶水”“冶河”的东源头。村名源于河名,很合乎古时候给村子命名的规律。
   东冶头村道脉天成,藏风聚气,山水呈祥。从高空鸟瞰整个村域,四围有山,村前有河,像个聚宝的大盆。从村对面的南垴看村子,又仿佛一只翔飞的大鹏鸟,高高的大学堂就是他的头。我已经与这个村子相依为命七十多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与东冶头没有中断过联系,而且以后也不可能中断。俗谚云:树高千尺不离根,水流万里难舍源。我的父母虽然过世多年,但我还在牵挂着弟弟和侄儿们,村里还有我的家宅,逢年过节还必须给爹妈上坟烧祭,村里的乡亲们也一直惦记着我这个在松溪河边长大成了所谓“作家”的女孩子。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用了多半辈子功夫收集的这些与东冶头历史有关的资料公开,即使远远谈不上“为往圣续绝学”,但聊以自慰的也算是对养育了我的家乡的一点回报。也希望后人珍重东冶头这个自《左传》始就有文字可考的千年古村落,也希望未来的家乡越发展越美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共 39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冶头村因村中冶子河而得名。村形犹似一只凌云展翅飞翔的凤凰。此文引经据典,澄清了史实,给东冶头村增了光,添了彩,再一次证明了李彦良确实是“卧龙山下一只凤”是母亲的乳汁和家乡的河水养育了自已,成名后不忘故乡人民,这种感恩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敬重!历史上曾是直达豫北的必经之道,也是历代兵家相争之地。冶头村历史悠久,交通方便,是我县较为繁华的八小镇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是远近闻名的商贸之地。民国至清末之时,村内商铺林立,杂货铺、饭铺、铁匠铺、豆腐铺、油坊等作坊应有尽有,尤以南北当铺著名。现南当铺犹存, 依然展示着当年的风姿。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能工巧匠、名师艺人。陵川古“八景”之首的黄围灵湫洞景区内构造奇特的寺庙, 为冶头村田氏一家率本村村民所创建,流传至今已成为著名的游览景区。宋氏家族的“八音会”沿传二百多年,闻名全县。历史源远流长,冶头来历娓娓道来,史料详细真实可信,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灵山秀水,滋养人的性情。醇厚乡情,是生命中永远的牵系!爱乡之心跃然文中。读了李老师的“冶头村沿革(上,下)”很是感慨,李老师收集资料翔实,内容广泛,相互印证,有理有据,难能可贵。值得珍藏的文章。感叹李老师文笔奇横。激赞佳作,推荐共赏!【编辑: 素心若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8-05-27 18:02:40
  每一个人都对生养自己的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热爱家乡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依然是有差别的,有的感情较为简单,如何深化这种情感,深化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之情。而李老对家乡热土的厚爱更让人感动!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远近        2018-05-28 17:34:09
  史料成鲜活素材,治文从整理开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