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守望花开】菊坡清韵,千古流芳(散文)
一连几天阴雨绵绵,真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雨后初晴,绿肥红瘦,晓风吹拂,我乘楼巴奔驰在广元快速路上,看路边黄槐花盛开,夹竹桃摇曳,凤凰花一展花容,心情愉悦。我特意匆匆从母亲家赶回,就是为了参加作家协会小说创研部的采风活动。
与几位女士同车,谈笑间,方知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增城区中新镇南宋名臣崔与之纪念馆——清献园。车子行驶到了清献园,大家下车了,直奔树荫下。蓝天白云,风和日丽,一方池塘,波光潋滟,荷叶如一把把绿伞重重叠叠地撑在水面上,几朵粉红的荷花苞掩映在绿叶中。初夏的自然美景让人眼前一亮,不由低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树荫下欣赏水中碧绿荷叶、纤细小草,回头见到青砖灰瓦的清献园,不由走向这座南宋风格的建筑。园内是泛黄的昨日,园外是明艳的今朝。进入清凉的清献园,得知这里有清献门、清风庭、立献厅、菊坡园展区。
清献门展示了建设清献园的意义和世人对崔与之的评价。 崔与之,号菊坡,谥清献,出生于增城中新镇坑背崔屋村,年少时家境贫困,但胸怀大志,是南宋的名臣。因其清廉奉献,后人尊称他为“清献公”。崔与之所作的《水调歌头•题剑阁》“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忧国忧民,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此词深受毛泽东喜爱,这里展示的全词内容为毛泽东手书誊刻。年轻的记者(义务当讲解员)提议由一位男士朗诵《水调歌头•题剑阁》,因为男士雄浑磁性的声音能读出此词的豪迈气势。
清献门内,讲解员娓娓道来,崔与之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清廉勤政、为民除弊、文功武略、清风传家。湛若水赞他是“在天下为天下师,在后世为百世师,在一乡为乡党师”。文天祥赞其“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在南宋,崔与之和岳飞一样,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进入清风庭,讲解员说崔与之这位宋代名臣出生贫寒,力学自奋;在任职期间,他盛德清风,廉政爱民;他守淮护蜀,政绩显赫;他知人善任,荐贤爱才;他是粤词之祖,岭南儒宗。他成功保卫一方平安,军民都称赞他、爱戴他。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崔与之的生平事迹、为官经历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清风庭内墙壁上有一幅图画,图中慈祥的母亲坐在木椅子上,崔与之立在她身旁,似乎在聆听她的教诲。画面栩栩如生,再现了家庭教育温馨生动的一幕。看那幅图画,我不由想起岳母给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的画面,母亲的教育在他们的人生中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图画的右面是介绍崔与之家风家讯的文字,崔与之的家风家训下写有“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另有文字介绍,他“廉洁为官、善待邻里、诚信交友、严父良母、勤俭持家”:崔与之生活简朴,中年丧偶,没有续弦,位居高官,不置歌姬,他晚年除常俸外,对于朝廷祠禄、衣物赏赐,都不接受,真正做到了为官清廉。他善待邻里,常常接济家境贫困的邻里乡亲。他虽贫穷,但诚信交友,他进京苦读的费用有一部分是学友资助的,他被太学录取后,就写信给那位学友,细述一切费用,对之有所交代。崔与之有严父良母,他的父亲崔世明年纪轻轻就有行医济世的抱负,为“社稷苍生做事”是从崔与之父辈开始就形成的家族良好风尚。崔与之高中进士后,门庭向来冷落的家中来了很多贺喜的人。母亲对崔与之的妻子说“星郎是简朴老实之人,今后也莫铺张,照常耕织度日才是”,这朴实的话语饱含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和深深的爱子之情。崔与之对家人要求严格,从不乱花钱,一直勤俭持家、从严治家。了解了菊坡的生平事迹、为官经历,令人敬佩不已,再看这段家风家训的文字,深受感动和启发,知道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由感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走出清风庭,往右走,只见蒲涧清泉旁树木青翠,清泉在石涧流淌,诗情画意,据说是取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仿佛见到了夏季白云山里蒲涧的清泉,聆听到了泉水的叮咚声。美景中,大家或站、或坐,一起合影留念。
进入立献厅,迎门而立的屏风上有介绍崔与之一生成就的文字。他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里展示的是他一生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崔与之“文开二首”:他是粤词之祖,岭南儒宗。他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此学派不仅雄踞岭南,还影响南宋全国,后成为岭南学术的源头,更是陈献章“白沙学术”的源头。
他“武守四方”:守淮护蜀,两广平叛。他战功屡屡,政绩显赫。临危受命,多次平叛,有很高的军事思想和才能。“四川保境”:杀败金兵,劳苦功高,他写下了《水调歌头•题剑阁》这篇气势恢弘的杰作。“ 广州平叛”:崔与之虽年事已高,但他心系社稷安危,挂帅平叛,平息了震惊朝野的叛乱。“淮扬防金”:崔与之在嘉定十一年,面对金兵进攻的局面,他命令精锐骑兵,采取遇少则歼,遇多则避,时分时合,声东击西的战术与敌周旋,赢得时间,恢复元气,抑制金兵的侵扰。“广西平乱”:在开禧二年,崔与之被授“通判邕州”(今广西南宁),由于州守贪婪暴戾,不恤官兵,克扣粮饷,激发了叛乱。崔与之恩威并施,平定了兵变。嘉定三年,崔与之被授“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提举河渠事”,带领15名精锐扬帆出海,登上了朱崖岛(海南岛),整肃了刁民、乡绅,大快人心。后来,崔与之多次去海南,那时海南岛的人们还处在刀耕火种时期,百姓生活疾苦,崔与之派人核实税收,最终使“免役法”在海南实行,减轻了百姓负担。
在菊坡园,我们见到了增城八贤的文字介绍。尚廉湛若水,明廉胡庭兰,守廉陈大震,劝廉何仙姑,咏廉古成之,直廉李昴英,清廉崔与之,追廉郭继枚,这八贤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照亮在增城历史的上空。浏览他们生平事迹的文字,思量他们流芳百世的原因,让人回味无穷。
参观菊坡园中崔与之文化研究,我们见到了珍贵的书籍,崔与之存世的著录有《文集》五卷,《言行录》三卷。他的后世孙多次对崔与之文集进行整理、刊刻,其中五世孙崔子王遂整理后出版了《清献公言行录》。
行至绿树碧草的园林,有一座白柱青瓦的亭子,刻有“菊坡”二字的牌匾挂在亭子檐下,亭内立有一座碑——题崔清献公言行录碑,因年代久远,日晒雨淋,碑上字迹大部分看不清楚了。据说这碑印证了崔与之在岭南学术主流菊坡学派中起到开创和推动的历史作用,是增城地域历史文化发展尤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游历于清献园,崔与之清廉勤政、文功武略、清风传家等历史贡献深深刻在脑海里,让人深深震撼,受益匪浅,浮想联翩。他一生酷爱菊花,菊花是花中隐士,菊花傲然凌霜、高风亮节的风格,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辞官回归故里,十三次拒皇帝诏命,被誉为“千古第一人”。参观清献园后,心中觉得崔与之一生高尚、清廉品格的形成,来源于家庭的教养。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风和家教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品质,家风和家教是最好的有机养料。优良家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优良的家风汇聚成优良的社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古训,更值得当今人们借鉴。崔与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给他故乡的后人带来了深深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清献园通过书刊、书画等,展示了崔与之故乡的廉洁文化,加强了当地人们的廉洁教育。
崔与之是为官楷模、学者典范,值得后人百世效仿,他的家风家训引导后人勤俭持家、从严治家,形成淳朴的家风,从而形成淳朴的社风。要离开清献园了,看画里乡村,碧水青山,不由感叹:时光如水,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菊坡清韵,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