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江山情】浅谈“错过精品文”(随笔)
江山十年了,借此机会谈一下对精品文的看法。
——题记
时常有人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多日不见获得精品了。心里有这种强烈的愿望,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篇文字都是作者心灵深处的结晶,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自己的文字,同时也渴望自己的文字得到大家的认可。
所谓的精品文,只是某网站按照自己办网站的宗旨及主题思想的要求,对一些佳作进行认可的鼓励文,具有一定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评不上精品文,并不代表作者的文笔不好。只能说明,该文有可能仍有瑕疵的地方需要修正;或者说该文有些地方不符合本网站的一些相关的要求,包括主题思想。因此,不必在意其是否获得精品,应该静下心来思索一番,查找一下不足之处,以便下次创作时,不再遗留有同样的瑕疵。
如何去寻找自己文字中的瑕疵或不足之处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这,纯属个见,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文友见谅包涵。
首先,必须自查文章的格式是否符合该网站的发文要求。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文章的格式就像人穿衣服一样,既要简洁又要清楚明了。让读者一瞧便被吸引住眼球,扣住人心,不愿离开,萌生一种想读的欲望。因此,每个网站都按照自己的风格,规定了一些相应的文章格式。我们发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文章的格式与网站的格式要求相匹配。或许有人会说,格式错了,会有编辑老师更正。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文字极为不负责任的侥幸心理。因为,大多数网站的编辑老师都是业余编辑,甚至有些参差不齐,只是凭着一颗爱好文字的梦想聚集在一起,他们抽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为大家的文字默默地、无怨无悔地编辑服务着。有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性,在编辑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不可能一一加以更正。
格式最明显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提行空格不整齐,特别是带前引号的与首字的提行空格不整齐,显得格式有些凌乱,给人一种错位的感觉。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发文之前,没有清除文本格式,再进行排版的失误造成的。
第二种情况,对话格式的混乱。常犯的错误又有两种,一是,常发生多人对话挤在一个段落里,特别是只带引号的对话挤在一起,容易发生混淆,分不清谁是谁说的话。其纠正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每人的对话另提行就行了,即简单又明了。二是,对话内容的任意乱提行。只有在特别强调对话内容时,才会将所说的话另外提行,表示特别的强调,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而有些作者,不管所说的内容或所用的对话提示标点符号(冒号、逗号)如何,整篇文章的对话内容通通另外提行,显得对话格式有些不伦不类。
第三种情况,文中出现多余的空格。这种情况,主要是各种软件之间直接复制粘贴造成的;或者是作者想用空格来分段落,人为地多出来的。其实,若想按意思分段,大可用大写的“一、二、三”等数字标注出来,给人一种更为直观的感觉,何尝不可呢?
其二,自查文中的标点符号,是否有明显的错误。
标点符号是大家常犯的错误,也常常不被大家引起重视。当然本文中也有标点符号用错的地方,还望多多的见谅包涵。
各种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我不再啰嗦,只是把一些书写时常犯的错误,给大家提醒一下,以便引起重视,别错过获得精品文的机会而已。
标点符号最明显的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半全角转换的书写错误,即中英的转换问题。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逗号、问好、引号、冒号、感叹号等书写成半角式的了。
第二种情况,标点符号的误用。如:一段落出现一逗到底、一句到底的情况;连续引号、书名号、括号之间标点符号的误用;看似像疑问句、反问句,其实则为陈述句的句尾标点符号的误用;特殊引用语时的标点符号的误用;加强语气句尾标点符号的误用;破折号省略号的滥用及误用,等等标点符号的误用。这些误用之中,省略号的滥用及误用尤为突出。一般表现在,省略号的前后面,以及整段省略时的误用。其正确用法为:省略号是后一句开头语的省略,并且省略号的前面是一句完整的话,需要用句号、问好、感叹号时,可以保留前面的标点符号,但其它的标点符号则必须省略;省略号后面不管是什么标点符号,一律给省略;如果是整段整段的省略,必须用省略号的双重省略,即十二个圆点,而不是六个圆点的省略符号。
第三种情况,标点符号的书写错误。最常见的错误有,把冒号写成分号,把省略号写成六个完全独立的圆点或小横线(其电脑键盘上正确的书写方法为,Shift键加6字键),破折号的书写错误,以及前引号与后引号写反的低级错误等。
其三,自查文中“的、地、得”的用法是否多处误用。
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一般的初学写作者,时常把几个之间的用法用混。现将其正确的用法截取到此,仅供大家参考。
“的”字的用法,一般是修饰或限制“的”字后边的事物(一般为名词),说明该事物究竟是怎么样的结果。其组成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或代词+的+名称。
“地”字的用法,一般用来形容“地”字后边的行为动作,构成状语,说明该动作会怎么样。其组成结构形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得”字的用法,一般是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与副词一起构成补语,其组成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其四,自查字、词及语病的用法错误。
这一项自查起来比较的困难,为啥?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思维与习惯,这个思维与习惯一旦在大脑里根深蒂固,是很难改变的,故此,每次自查的时候,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应了那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最明显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同音字或词的习惯性用法的错误。如:象与像,那与哪,功夫与工夫,以至与以致等等。其中,“象与像”的用法错的比例较高。主要错在“像”做动词或介词时,表示某物与另一物相似、相同,作比较的时候,错用为“象”了。
第二种情况,多字或漏字。多字,一般多在定语部分的“的”字或状语部分的“地”字,使句子不简洁凝练;漏字,常见的是漏掉语句中的指示代词,使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含混不清。
第三种情况,语句结构性错误。常把“定、状、补”的位置颠倒混搭,使句子凌乱,让人费劲读不懂。
其五,自查文章的文体属性及结构布局等,是否与文章内容相一致。
现在网络流行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古韵、散文、小说(短篇)、故事、戏曲、杂文及杂文随笔等,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时常有人在写作的时候,无意之间就把文给写窜了。最常见的错误有:故事与小说、小说与散文、杂文与随笔等相互之间写混淆了。如何正确去区分?还得靠平时对各种文学体裁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写作技巧的积累。比如故事与小说的特点区别,故事主要以叙述为主,紧紧围绕故事核进行事件的叙述,事件具有完整性;而小说则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场景、语言、心理活动、肢体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不一定有核心的情节,不具有完整性。小说与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小说有推动故事发展的故事情节,没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而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呈现有作者的主观意识。
文体的结构布局,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合理的结构布局,有利于主题思想的展开,并延续发展,让读者更加理解作者写作的思想与意图;否则,毫无章法可言,让读者云里雾里,摸不清作者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每种文体的结构如何布局?大家可问度娘,我不再啰嗦。
其六,自查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条是每个网站对写作者的核心要求,也是每个网站评精品的准绳。比如某些网站评精品文的具体要求是:文章具有思想性、文学性和社会性。下面谈一下我对三点的理解。
文章的思想性,指作者写出来的文章,所传递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阳光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等产生的人的行为意识,即文章的思想指导。积极健康的正面文章,往往能传递正能量,让人催人奋进;反面教材的文章,能让人及时地吸取教训,纠正自己的错误,给人以警世,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文章的文学性,概念比较深邃难懂。根据童庆炳的《谈文学性》,文学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文章具有气息特征。所谓的气息,指的是语言所呈现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力。什么意思?就是说,文章的语言具有人一样灵动的气息,文章才有生命力,既我们所说的语言流畅。
第二,文章具有良好的氛围特征。所谓的氛围,指的是语言中人与人、人与事、及人与景的关系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性的气氛。因为,文章中所写的人、物、景相互关系的推进,都是经过作者的情感眼睛观察体验出来的,无不流露一种情感氛围来。
第三,文章具有情调特征,所谓的情调,指的是文章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格调,如喜怒哀乐等。
第四,文章具有韵律的特征。所谓的韵律,指的是语言的韵律、声韵的和谐程度。这主要指的是诗歌音律押韵等。
第五,文章具有色泽的特征。所谓的色泽,指的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色彩美。
其实呀,文章的文学性,简单一句话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可供读者欣赏或学到有关写作技巧的价值所在。
文章的社会性,指的是文章对当今社会起到什么作用或产生什么影响。
这三大评精标准,说起来简单,但写起来却十分困难。只能靠平时多加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才能达到相关的精品要求。
我闲话扯了这么多,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章,都符合以上六个方面的要求,却仍然没有获得精品文的鼓励。那我只好给你最终的建议:另投它网;或者,推翻原文重新创作,别无选择。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太在意自己的作品是否会成为精品及绝品,这念头在提笔之时就如锁链一般,束缚了我们的文笔的正常发挥。因此,只要我们捍卫住一颗恭敬及虔诚的心来对待自己的每一篇原创及每一天的进步,尊重每一粒文字的纯粹,文学路上的荣耀等等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端正写作态度。
何谓端正写作态度?就是我们写作是为了什么?理解了这点,就会只去追求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想达到这点,就要淡泊名利。
二、获精,只是网站的一种认可。离开了这个网站,这文,还能获精吗?这就是写作者要把眼光放广阔些。
三、其实,作者每写一篇文出来,心中已有了一杆称。或叫已有了一把尺子。自己在心中量一量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