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新庄,一个镌刻我乡愁的地方(散文)
新庄村,我梦中依恋的故园,是寄托我的乡愁的地方,它一直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
新庄村,位于富平县城南荆山塬一角,是三原、富平两县交界的台塬地方。荆山塬,这一条黄土梁东西横亘九十余里,从黄帝铸鼎的传说里走来,汲取了中华破晓之灵气,赋予了这片土地神秘的传奇色彩,错落有致的帝王陵寝与守陵大冢,更印证了“金丝吊葫芦”风水宝地之说。
新庄紧挨黄帝铸鼎传说而命名的铸鼎村,其华庄组和三原县永合村因唐献陵高祖李渊墓分界,其道理组近年发掘唐高祖曾孙李道坚墓。受到了荆山塬深厚人文历史的濡养,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它焕发着黄土地独有的风姿。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脱颖而出,“甜美新庄,幸福新庄”成了村庄的新名片。
相比“新庄村”称号而言,我更习惯于“新庄堡子”的叫法,虽然多了分俗气,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切感与踏实感。这里是父辈们躬耕的故园,有我挚爱的亲人,我在这里出生、成长,人生中二十年的光阴在这里留下深深的痕迹,这里有我最温馨、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如果不是宿命的安排与性格的执拗,我也许会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这里成家立业、守土为生。长大后我才发现走不出的永远是故乡,千里之外最忆的也是故乡!
想起那时故乡的模样,想起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陈旧的记忆愈发的清晰。倏然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扎着羊角小辫、哼唱童谣的小女孩从田野阡陌里走来,手里捧着亲手采摘的一束蒲公英和狗尾草。回想起爷爷和她挖野菜时大小铲子上下挥动的样子,像极了《呼兰河传》中“我和爷爷的园子”里的那个场景。如今面对那渐行渐远的村庄,我不断地在记忆中寻觅着她曾经的模样,来连缀起光阴的碎片……
新庄村的称呼显得有点矜奇立异。所谓新字,听曾祖父讲过,新庄村大多为迁移而来新组建的村落,至于准确与否,也无从考证,没有村志查询,亦鲜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曾试图从家谱中找寻,无奈早已丢失,只能从曾祖父零星的回忆中找到一丝线索。村落整体呈现出整齐统一的形态分布,四个方位相互贯通,农用田分布在村庄外围,环绕着村落,纵横交错中也切合了“中和、大同”这一中国北方传统古代建筑哲学思维。屋舍、田园、炊烟这些故乡风物,交织起了乡村的图景,有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闲适安然。
故园明月,总在千万个夜空把余晖洒向南国,故园白云,总在有风的日子缥缈而来。故乡的故事总在我的笔尖迸发出灵动的字符,在心海里漾起丝丝涟漪。因为眷恋,所以挚爱。穿越时光,岁月的帷幕在这里徐徐舒展开。
每当到了早春二月,万物复苏,早春的麦苗刚刚探出脑袋吮吸着大地的乳汁,这时还不是农忙季节,乡邻们便外出务工打点零工贴补生活。五六月份风吹原野,热腾腾的麦浪随着盛夏翻滚,麦黄便是故乡最绚丽的色彩。犹记儿时麦收时节,在机械化还未普及的年代,炎炎夏日,家人们挥舞着镰刀割麦子,任凭那被抖成八瓣的汗水划过衣襟,那时的我被安顿在地头的大桐树下乘凉,顺带照看捆绑成束的麦子,看着蚁群完成一场盛大的宴会。多年后,这个场景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五六岁的记忆如此清晰,也许是源于故乡情怀吧。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关中道上农作物一般一年两料,秋天金黄的玉米便隆重登场了,沉甸甸的玉米棒仿佛一个个金话筒,传递着高原收获的声音,那些年生产条件落后,农人们总是把玉米棒叶子交织捆绑,以便长时间存放。冬天农闲了,这时候全家围坐一起侍弄秋天囤积的玉米棒,剥成颗粒换取收入,等待新春的来临。
乡邻们都是从艰苦的岁月里走过来的,经历了食不饱腹的苦难生活,所以就有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乡风。穷则变,变则通,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村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土地。水是生命之源,在旱塬地区对庄稼收成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村没有水井,隔壁村有井,自然将外村人排在了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庄稼枯死。第二年,爷爷便正式开始了打井计划,而且是一南一北两个井同时动工。
机器不分昼夜地转着,轰隆隆的声音掷地有声,村子好多人都去帮忙干活,都盼着井出水,这两口井承载了全村西北队的希望。机器一天天地深入地下,抽上来的依然是绵绵黄沙,一天不见水,心就一直悬着,这可是全家家当和到处借钱贷款凑齐的打井费。虽说之前考察了最优的地理位置,但在黄土台塬区出水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在地下继续开凿了十几米时,终于流出了汩汩清泉,正式下管后,便承担起了井的使命,养育了一方人家。下管是一大件喜事,那天家里摆了酒席,共同庆祝着有盼头的日子。至今,十几年过去了,那两口井依然源源不断地喷涌着清澈的水,灌溉着一茬又一茬的农作物。
多年过去了,村庄换了新颜,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通达四方,村庄规划也规范统一化了,展示着新时代农村的模样。
物质生活富裕了,为顺应百姓对于生活改善、生态宜居、环境优雅、乡风文明的美好需求,村委投资新建了农家书屋、文化墙、休闲广场等设施,一面面生动的文化墙,绘有二十四孝及其它中国传统美德的图案,孝悌礼仪在村庄一辈辈传承。夏日傍晚,人们由过去在村头乘凉变成了广场娱乐,那些平日围着锅台转的农妇们扭动着腰身跳起了广场舞,孩童们尽情地玩着各种健身器材,一派老少同乐的其乐融融景象。
故乡是我的根脉,不管走多远根脉都在故乡,那浓浓的乡愁永远萦绕在我的梦里;心中的故乡是我眼角的一滴泪花,顺着脸庞轻轻地滑落在书笺上……
父辈们用沾满泥泞的双脚丈量着田垄的距离,我用饱蘸乡愁的思绪写下乡村的赞歌。回眸凝望,故乡永远在那里注视着我,它是我灵魂永远偎依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