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遇见】家风是不动产(杂文随笔)
最近,在网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家风是不动产”这句话,心中为之一震,禁不住拍案叫绝,感觉说得实在是太好,太确切,太有份量了。
“家风” 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 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它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古今中外,家风给子孙后代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妨先看看以下几个事例:
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光,就是一个传承家风的例子。司马光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其父司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阁侍制(天章阁属于翰林学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书阁顾问),这样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定有家规、家训。司马光成为司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后,撰写《家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个人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家范》中的思想就是司马氏的家风。
山东诸城东武刘氏家族的刘必显,是家族中第一个进士,官拜户部广西司员外郎,晚年辞官归故里,致力于子孙的教育,立下了“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的家训。自清顺治年间刘必显中进士算起,至道光末年为止的近200年里,刘家连续7代,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共计5世11人,举人共计6世35人,七品以上的官员73位,出任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者皆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统勋、刘墉父子。
河南巩县的康氏家族企业。自16世纪嘉靖年间建立第一家小店,截止中国土改为止一共传承12代,源于康家崇尚耕读,有良好的家教家风,400多年康家子孙,大多向善向上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他留有16字治家名言:家勤俭则兴,人勤俭则健康,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结果他的子女,都成才了。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是源于他的红色家庭的好家风!
为什么家风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首先,家风直接左右着人的生活态度。家风好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对人是无形的塑造。
其次,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第三家风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第四,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中国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也是一个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作家马伯庸,在他的古董系小说里有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子孙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成为最宝贵的精神命脉。
当今社会,一些家庭重视家风,涵养家风,强调家规家训的意识被淡化,很值得引起注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给一个家庭留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生活方式,往往比留下金钱权利更为重要,一个家庭的好家风,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