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览,今日读(杂文)
王继中迈,九州云拢。虎狼环伺,群鹿竞逐。风雨飘摇,硝烟四起。那是最坏的时代。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博览风云,大师辈出。睁眼世界,昂首奋击。那是最好的时代。
在一百年前的那个黄金时代,大师们的成功,不仅源于对西学的博览,更源于对国学对华夏文化的熟读。
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玻专。乾隆自恃天朝上国,以及“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屑与“外夷以通有无”,拒与外夷通商将其打发。殊不知,他曾视作手上玩意儿的枪支弹药,却轰开了皇城大门。这和读书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培根在《论读书》中谈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若非开卷有益,马克思又怎能在读了一千余册自藏书和大英博物馆三间房子的书后写出《资本论》呢?不断扩充阅览范围,由浅入深,由窄渐宽,但“杂而不滥”。当你的思维与世界的呼吸巧妙地交融,便是最好的逍遥论。
幽徽洞彻而无阔夫之言,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谈起一百年前的文学巨匠,没有哪个不是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曾国藩积苦力学,相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篇篇文章反复朗诵理解;鲁迅曾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从阿长的山海经、绣像版的《忠义水浒传》到抄古碑,写下《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作品;郭沫若在完成《屈原》之前,便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典籍,研究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熟读的原因,正如苏轼所言,“书富如入海者,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此为其一。熟读的魅力在于发现每一个文字鲜活的生命力。你把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六七遍,心中默念某个情节,展现它所有勃发的筋脉,曼妙的情怀。平仄相宜的文字从嘴边流出,似乎成了令人欣喜愉悦又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凉风有信,是秋月无边,亦是温柔。反复咀嚼,反复思考,每一次熟读都是不同的体验。
“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熟读工精于事,博览荡气回肠。熟读获得知识,是为博览的基础。然而我们更要铭记鲁迅先生说的,“使所读的书活起来”。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的舞台,是社会是世界,却不能过早地博览世界而忘记根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拾经典,再读论语、红楼,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承载复兴使命。
静下心,熟读中华文化。走出去,博览环球世界!
浙江省磐安中学高二(10)班陈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