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枣园花香(散文)
对我这个常年工作在陕北的铁路人来说,去趟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是极方便的事。
在距延安城西北方向的7.5公里处,便是枣园革命旧址。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们便走进枣园,走进一个花香扑鼻的世界。
五月的枣园,林木茂盛,花海如潮,花香扑鼻,沁人心脾,到处是盛开着如喇叭花般的洁白枣花,到处是蜜蜂采蜜的嗡嗡声,到处是游人欣赏的惊叹声。
枣园,无愧于因枣树居多而得名。
枣园,无愧于因中国革命的摇篮而闻名。
听导游说,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破落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其收为公有。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这里居住,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这里。
随着导游,带着花香,我们来到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1935年遵义会议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1937年12月下旬,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决定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集体领导。1943年3月20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了从组织上加强党的集体统一领导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同志组成,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这里作出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0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
对这段历史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墙上那张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照片,已经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而收入中学课本的《挥手之间》所记述的那段辉煌历史,更是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
步入小礼堂的外厅,便是当年中央机关的餐厅,也是毛泽东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说是餐厅,也只是青砖铺就的地上,摆放着两张油漆脱落的旧圆桌。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这里请群众吃饭。1943年2月9日、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祝寿宴。主席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主席还给他们每人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1944年2月7日的春节,延安市政府、群众团体的代表带着许多好吃的东西送到枣园,还特意送来一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给党中央拜年。为了欢迎大家,机关的同志在礼堂摆放了两行桌子,上面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等招待他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主席亲自为每个人斟酒,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枣园的上空。
我们走出小礼堂,在参观欣赏中央领导旧居的时候,穿越一条水渠。听导游说,这条水渠叫幸福渠。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为了给群众谋利,于1940年4月19日修成的边区第一条长渠——裴庄渠。水渠全长6km,可浇地1400亩。
裴庄渠修成后,使西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靠天吃饭的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因此,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渠”。
这时,一阵凉风吹来,枣花随着浓郁的香味在空中飞舞,有的落入沟渠,有的落入马路,有的落入我们的头上身上。我们像采花蜂一样穿越在花树间,向一座小院走去。
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
小院一共有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
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走出任弼时旧址,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周恩来的旧居。他是1944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他的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
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那些日子,作为中共代表九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途中多次遇险。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1946年1月29日,为了赶赴重庆出席31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之后,又乘飞机由延安启程。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只好在西安滞留一夜。次日上午,周恩来一行从西安起飞。当飞机飞行到秦岭山区上空时,遇到了一股强冷气团,机身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失去了平衡,迅速下沉。为减轻重量,延缓下降速度,机长一面命令打开舱门,把行李扔下去,一面命令大家系好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正当周恩来按命令背好伞包,却发现叶挺将军的女儿、11岁的小杨眉因座位上没有伞包急得要哭。小杨眉这次是专程去重庆迎接爸爸出狱的。周恩来迅速解下伞包为小杨眉系好,并鼓励她要像爸爸一样勇敢坚强,要与困难和危险作斗争。在危难时刻,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杨眉,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飞机不久冲出了冷气团,飞向高空。
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周恩来在此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周恩来机敏的语言、严密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让他的对手都惊叹不已,敬佩有加。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是张闻天的旧居。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一九四五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走出张闻天的旧居,沿着枣花飘香的小路,我们向着半山坡上的一座小院走去。四周的茂密树林和雪一样开着小花的枣树点缀其间,显得这座小院非常的幽静和清香。
这是毛泽东1943年十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这个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有《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收入毛选的有28篇。
在毛泽东的寝室,我们看到床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在这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书籍,是他探索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也是他指导中国革命的不竭动力。他的一生离不开书,他的一生总是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中把中国革命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们就这样一个院落一个院落、一个窑洞一个窑洞地参观着、浏览着。领袖们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感动,那至今仍散发着当年战争硝烟味一件件物品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仿佛看到农民模样的朱老总又扛着锄头在山坡上的枣树缝隙开垦种菜,看到身患胃病的刘少奇又一次伏案疾书,起草一份份重要报告,看到彭老总又彻夜未眠,运筹着延安保卫战的具体方案……
我不知道当年的枣园是否如现在这样树木繁茂,郁郁葱葱,枣树成林,枣花飘香?但我敢肯定地说,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住进枣园的那天起,枣园就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漫山遍野的红色花朵就已经盛开,浓郁的花香不仅弥漫在枣园的上空,还弥漫在延安的上空,全中国的上空,直到今天。
啊,醉人的枣园花香!
二零一八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