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父亲的红薯情结(散文)

精品 【丹枫】父亲的红薯情结(散文)


作者:武穴伍兴发 布衣,12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08发表时间:2018-06-13 21:13:17

【丹枫】父亲的红薯情结(散文)

共 4318 字 1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怀念父亲的佳作。作者的父亲生于1929年,原籍鄂东龙坪镇,十七岁中学毕业,与儿童剧表演艺术家方鞠芬,书法名师文艺等同过学,十八岁在当地追随胡燔(老红军)参加革命。1949年6月,父亲进入地方人民政府,担任龙坪村村长,后参加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工作,并在该单位机关担任干部。1958年,父亲被划成“右派”,命运由此大转折。先是被迫离开县供销合作社,与众多“右派”一起到石灰窑拖板车,继而母亲受到株连被县织布厂开除工作,最终全家下放至偏远乡村。该村属于丘陵地带,地多田少,红薯栽种面积较大。每年“惊蛰”一过,父亲跟随社员一起培育薯芽,大约一个月时间,池内长出紫嫩芽子,再慢慢长到青绿。父亲又随社员从池内剔剪出成把成把的嫩苗,带到山地里栽上,再担上几担水,一棵一棵地点上一点。这时栽下的红薯,因其是从种薯上剪下的芽苗,所以叫“芽子薯”,因其下地早,生长期长,水分少、淀粉多,吃起来异常的硬,咬一口直噎人。它不易储藏,可晒薯干儿,是制作淀粉及薯果的上等原料。到了五六月,这时红薯种已过了育苗期,开始腐烂了,再栽种的红薯就是“秧子薯”了。所谓“秧子薯”是从早期栽种“芽子薯”的秧(藤)上剪截而来的缘故。其栽法是在早期栽种的“芽子薯”的藤秧中,拣茂盛的剔剪若干,再剪作五、六寸长的若干段,每段为一棵,同先前栽种“芽子薯”一样栽下即活。因其一般种植于麦地,土质相对潮湿、松软、肥沃,故“秧子薯”水分和糖就相对较大,吃起来软甜可口,易下窖长久储藏,可作来年的红薯种。父亲在农村劳动很用心,很快便学会了种红薯,学会了犁田、耙地、插秧、薅草、割稻、打谷等。这对于一个“先生”而言,已是难能可贵,但因其身份特殊,也常常作为“黑五类”代表进行游行、批斗,遭受羞辱。在这村里,全家最感恩的是张大娘,张大娘同情他们为他们说话抱不平接济口粮;最可恨的是大队支部书记硬给父亲扣了一顶大地主的帽子,后又是张大娘替父亲寄信给法院院长,才摘掉了这顶帽子。若干年后,“四人帮”打倒了,父亲平反了,恢复了工作,他们家落实了政策,离开了农村。后来,父亲离休了。他常常带母亲到集市上去买红薯吃。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昏迷中听到“红薯来了”也知道微微张开嘴,吧嗒吧嗒吸吮红薯汤。父亲如此钟爱红薯,是因为怀念故土,怀念人生,还是真的喜欢它的味道、它的营养、它的精神……全篇文字精炼,构思精妙,情感真挚,父亲的红薯情结,不仅是保持传统的艰苦朴素精神,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恩之心!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15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6-13 21:14:19
  全篇文字精炼,构思精妙,情感真挚,父亲的红薯情结,不仅是保持传统的艰苦朴素精神,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恩之心!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武穴伍兴发        2018-06-14 16:36:23
  这是一篇淡如白开水的习作,我喜欢!
3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6-15 22:22:49
  恭喜老师佳作获精,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4 楼        文友:劳英        2018-06-16 06:57:57
  父亲是一个读了十年书的先生。在当时读完十年书的人很少。所以人们对父亲很尊重。因为父亲说错一句话,被打成右派。本来是贫民出身的父亲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成了地主。本来一向爱吃红薯的父亲,却被别人绝了口粮。多得好心的大娘帮助,才得到平反。通过一系列的事,说明了当时的政策是由人说成的。一向手无抓鸡之力的父亲竟然病了。他什么都不肯吃,只吃了一点红薯就离开了家人。文章反映了当时颠倒黑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红薯作为主粮而变成了营养品,被人们看重了。文章很有感情,看了使人感动。谢谢作者的佳作。谢谢!
相信自己的努力
回复4 楼        文友:武穴伍兴发        2018-06-18 17:07:43
  谢谢文友的点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