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悠悠白云山(散文)
一
这座白云山,既不是被誉为“人间仙境”的洛阳白云山,也不是被称为“羊城第一秀”的广州白云山。这座位于河南巩义境内的小山,海拔不过700余米,常年白云缭绕,也叫白云山。虽然比不上它们赫赫有名,却也小有名气。
翻阅了有关史料,才知道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还是古时候的名山。魏、晋时期称九山、百称山,明朝称黑云山,清代以后称白云山、舜山,俗称树山。有人说在《水经注》和《山海经》中查寻到了有关这座山的载述,汉代学者桑钦的《水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述:“南据嵩岳,北带洛澨。”“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山。”“昔密有卜城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谓是山也。”说的应该就是这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里有北魏时期敕建的九山庙,供奉着九山府君。这里有西晋元康五年重修的伯益庙,也叫百虫将军庙,并立有百虫将军显灵碑。伯益,就是我们熟知的山神。这里有宋代以前修建的虞舜庙。这里有元代修建的太素元君堂,明代改为祖师庙,供奉水平星,以期降服旱魃,并有“三月三庙会”流传至今。这里有创建于明代的竹林寺,这里还有明清以来修建的龙王庙、玉泉圣母庙、玉皇庙、关帝庙、汤王庙、嵩峰寺、望乡阁、万寿宫等,南麓还有上世纪建立的毛主席纪念堂。
据不完全统计,围绕这座方圆不过十数里的小山,能叫得出名字的庙宇、寺院就多达十多座。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不仅表达着当地人民的美好祈盼,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也传承着他们的文化信仰。平时,附近的群众来这里烧香敬神,络绎不绝,他们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礼赞尧天舜日,平安吉祥。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等时节,这里还要轮流举行盛大的祭山活动。它不仅是远古文化信仰的展示,也是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二
白云山,形不必非高,势也不必非险,只因为蕴藏了太多的灵性,便自然成就了声名,更因为浸润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又增添了几多敬仰。
这里是上古时期帝王活动的重要场所,至今沿用的沿袭几千年的古老地名,如古称桑林、亳丘、鲁义姑庄的鲁庄,纵横六国的苏秦故里苏家庄,“四侯天堂”的侯地,“周胥靡邑”的小相村,“威震轩辕”的赵城,“德义流芳”的念子庄,“虎图瓦当”的虎山坡等,以及邢村、滑国等大量的古文化遗迹,无不昭示着这里辉煌的历史。
这里有商汤桑林祈雨的传说和遗址。据《竹书记年》:“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而《吕氏春秋》记叙得更为具体:“昔者商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汤王祈雨,《墨子》、《荀子》、《国语》、《说苑》等历史典籍都有记载,不仅是美丽的传说,更应该是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事件的发生地到底在哪里,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悬念,我更相信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这里。站在白云山向北遥望,不远处的偃师境内的西亳有商汤灭夏桀后建立的商朝第一都,蔺窑有汤王陵。
这里有上古时期的四大辅政名臣皋陶、伯益、稷、契的坟冢,俗称“四大诸侯”冢,东南西北,排列成阵。千古禹帝皋陶作士,舜盛赞皋陶:“汝作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五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皋陶被后人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伯益作虞,《尚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孟子•滕文公上》:“舜使伯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伯益掌管山林河泽,开山通河,调驯鸟兽,被后世奉为山神。契作司徒,主管百姓教化。后稷职掌百谷之长,被奉为谷神。他们生前辅佐圣君,死后化神化圣,也要福泽后人荫庇后世。
这里有苏秦、桑弘羊、颜良、文醜、嵇含等一代名人的墓冢,这里还保留着嵩山抗日义勇军司令部旧址,当年皮定均司令曾在这里指挥对日作战。
这样一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古代帝王活动的足迹,浸洇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也抛洒了革命先烈们殷红的鲜血。
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精彩的华章!
三
以前许多次从白云山下经过,我却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远远地看上几眼,缓缓而起的丘岭上一座孤峰忽然拔地而起,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倘若天气晴好,还可以瞧见三两亭台如飞鸟盘旋半空,但从嵩山峨岭口高处往下看,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丘岭,横卧在嵩山西北麓一片黄土丘陵区域,如偎依的孩婴一般。
多年前经过这里的时候,大路阻断,只好绕道邢村、关帝庙、窑岭、庙岭翻越白云山,我惊讶于山路的险峻和曲折。后来又绕道东庄、丁峪、庙沟、堤东经过白云山,再一次经历了翻山越岭的刺激与惊险。
而这一次我特地从侯地沿东南方向登上了白云山。经三星亭,越石拱桥,穿过三星广场,循石阶上行,一路山花烂漫似锦、绿叶成荫。踏入天门仙域,仿佛置身于天国仙境。静静的白云山,好似一幅空灵的山水画,悠悠白云就像一首首朦胧的诗。缕缕白云仿若轻烟,如细纱,似薄雾,不绝于缕,挥不走,扯不开,缥缈,轻盈;好似荡漾的乳汁,情融融,意蔼蔼,如梦如幻。片片白云似花环,若白鹤,如斗篷,或簇拥山脚,或盘旋山腰,或悬挂山顶,如墨如画……
一次又一次,我在不同方位从不同角度感受白云山,犹如翻阅一本厚重的史册。每一次阅读,我都有着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奇美的自然风光令我陶醉,但感触最深的还是这里浓郁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以及这里的农民对生活的殷殷热情和对文化的孜孜追求。
古老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润着这片土地。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桑维翰“铁砚磨穿,不改素志”等励志故事,成为一种文化因子,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不耻贫穷而耻无志,不贵富而贵学问”;犹如薪火相传的遗传基因,流淌在人们的血脉中。这里有远近闻名的舞狮、秋千、书画、剪纸、木刻、雕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从事文化创作的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不计其数。这里更有许多张口就来的顺口溜、打油诗、快板,挥手而就的书画、剪纸等,这些“接地气”的乡土文化,热情洋溢,金光熠熠,犹如泥土里长出来的野花,犹如山中开采的未经琢磨的璞玉。
四
游山,或是为了登高,激发“一览众山小”的信念,抒发“山高我为峰”的豪迈;或是为了朝拜,让一颗虔诚的心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或是为了赏玩,纯粹地享受“相看两不厌”的泰然和“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不管为了什么,只要你来到这里,都可以尽情满足自己的心愿。
“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白云山,犹如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又一幕或悲或喜的文化连续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又该怎样扮演好属于自己的或生、或旦、或净、或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