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山水之间(随笔)
一
盘古开天劈地,自然化育万物。坚硬升腾,耸立为山;柔软回落,沉淀为水。山高而为人仰望,山峭则让人敬畏,傲然屹立,诠释沉稳坚韧。水深而蕴育神秘,水浅则温柔灵活,潺潺流动,演绎澄澈纯真。山之宏大为水之背景,水之灵动破山之沉闷。山与水成最佳伴侣,相携相拥,展露风姿,长短互补,互相映衬。吸天地之灵气,化为云气,时浓时淡,时晴时雨;聚大地之精魂,层层叠叠,随风摆动,着上绿衣;更有五彩鲜朵,四季不断;小兽绕林,调皮可爱;飞禽啼鸣,仙乐入耳;游鱼翔底,灵动招人。
于是,山水之结合,孕育伟大之灵魂。
二
山水之于道家,是其内涵发源地。
山水,大而言之,自然也。《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仙风道骨,骑青牛而行,遇山则绕,遇水则停。老子甚是喜水,常驻足细看,心有所悟,以笔记之,以山水喻道。
“上善若水”乃老子自水所悟之至理名言。水滋养万物,居卑下与世不争,流动不息而又变幻莫测,正如人行走于世,善常存于心,遇世人不解平静待之,遇困境绕身则灵活应对。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此句亦出自《道德经》,海纳百川,是因其居于下处,为人抑或是为王皆应敞开怀抱,虚心谦卑,善包容。
庄子亦讲水。《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借河伯之口告诫众生,不可自满自得,当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美在哪里?美在自然,不言、不议、不说,方能达“万物之理”。故而庄子冷眼看世界,身在红尘,心若浮云,功名利禄不存于心。
老庄之自然山水观,直接以山水为审美对象,讲究“天人合一”“自然共生”。
表现在进退之选择上,于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宁愿“曳尾于途中”,追求心灵之自由;后世五柳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
表现在诗文创作上,于后世影响亦深远也。
道家山水观之完善,直接催发真正意义山水诗之诞生。谢灵运任永嘉太守,采撷当地美景入诗,诗句鲜丽清新,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灵运摆足山水姿态,于山水之中徜徉,捕捉细节,勾勒描绘,屡出佳句,垂范后世。笔下之山水独立于性情之外,“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靡”。此等诗句皆为自然之艺术性再现,意境优美,审美价值极高。
唐代王维是山水诗又一集大成者,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句既有“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雄浑,亦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清丽。
自然,此处所言,仅是道家山水观对后世诗文创作之影响,并非是说王维等人就是道家学派中人。
三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此二者孔子兼而有之。
仰观高山,高山巍巍,肃穆庄严,夫子长叹,为人当如山,坚毅有担当;向山而行,踏入山怀,品类之盛让人惊叹,夫子顿悟,为学当如山,开放包容。夫子沉醉于山之深处,却见有水穿过崖缝,潺潺流动,顺山势,循起伏,以柔克刚,几乎无处不在。渗透,坚持,权变,瞬间自夫子脑中闪过,抑或“仁”也宜如水,一点一点,渗透至各国君主心中,一步一步,惠及于百姓之身。
夫子讲礼仪,却也慕自由及天下大同,曾点之理想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简单言之,即是于沂水里游泳,于舞雩台上吹风,高歌归家。理想何其简单,却又何其高远。倘若人人皆能如此自由自在,恬淡从容,世界当为真正之大同矣。故夫子颔首道:“吾与点也。”“与”,赞同之意也。
于是他自山水之间走出,周游列国,奔波于尘埃之中,穿梭于危殆之境,常面带凄惶,终不改其志,不学长沮、桀溺归耕田野以避世,发出“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呐喊,变革天下,创造大同,一担在肩。虽有时惶惶若丧家之犬,他于一步步、一点点中宣扬仁之思想,费口舌,亲示范,率弟子如水一般钻着可钻之空。
然而时代非孔子之时代也,失败之后何如?转换,变通,授徒,著书,即便当世不得实现,也要尽力传播,以期后世会有人赏识,果然,之后几千年儒术独尊。
四
“山水”一词,抑或说“山河”往往代表国家之概念,山与河成为浓缩之国家。历代仁人志士,登山而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观山河之色即睹国运之盛衰,览江山之情即抒社稷之忧喜。
逢盛世则激情四射,赞叹中含着自豪。像李白意气风发吟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豪放中展露着盛唐气象。
若有战乱则涕零哀叹,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相连。如杜甫老泪纵横低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以阔大之山水与个人之悲叹、国家之动乱相映衬。
然而,无论是赞颂还是悲叹,此等有关“山河”之诗歌,背后都深藏着对祖国河山之热爱。此乃吾之山,吾之河,是吾辈存身之根本。太平盛世,其和谐美好,乃愉悦身心之精神家园;战火硝烟,其哀叹哭泣,叹人祸,哀不幸,怜苍生,是文人骚客抒写胸中块垒之载体。因而咏唱山水之诗文,字里行间皆体现儒家之责任与担当。
故而,孔夫子的时代虽去,然其儒家山水哲学没有消失。它如水一般,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漫长而坚韧地渗透于几千年来之知识分子心中。君子比德,君子载物。如:范仲淹登岳阳楼,看“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呼吁;文天祥被俘过零丁洋,所见之水虽不失往日之阔大,却因人心之悲带上感伤色彩,悲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固然为人之常情,但之后紧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表白成了千年范本。醉翁欧阳修白发苍苍一太守,山水之间与民同乐;文豪苏东坡,被贬西湖畔,苏堤留美名。此间种种,无不体现山水之智慧,儒家之情怀担当。
五
世间万物,相通相融,儒家道家,甚而至于佛宗禅理,并不相悖。比如王维,首先是儒家子弟,兼受道家影响,亦被称为“诗佛”。今日探讨山水之间所藏之理,其首要在现实意义。
放眼世界,万物欣然,人潮涌动,节奏快速,国家竞争。此乃最好之时代,草根可以逆袭,平凡孕育神奇,祖国发展一日千里,国际社会掷地发声。吾辈身处国家神速发展之际,首要之务当是完善个人品格,强大个人心理,牢记核心价值观。
继承儒家道家山水观之精髓,有助于此。传扬儒家奋斗拼搏献身之精神,以求个人价值之延伸,以助国家之飞跃,是人活于世的重要意义。以道家良方修身养性,适各种意外与非常,张弛有度,相得益彰。
吾等文人为文,或亦当领悟,为文亦如为人,亦要有社会担当,亦要解放思想。文学自有其社会价值,亦当有其审美价值,缺一不可。
山水之间,大美隐之于内,前人有悟,流传千年。吾辈仰之慕之,习之用之,受益无穷。
在对自然的仰视俯察中,如何感悟那种深沉的“宇宙意思”和“生命情怀”,如何达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的精神境界,《山水之间》作了很好的诠释。当借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