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十三年的红色足迹(散文)
1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国人心中的圣地,一块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
延安,一个被历史定格的年代,一个永远载入史册的年代,一个光照千秋的年代。
每每想起延安,我就新潮澎湃。“延安窑洞的灯火,点亮了革命的征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河水清清,宝塔高入云……”、“延安的小米”、“延安的南瓜汤”……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便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每每走进延安,一种沁入骨髓的敬畏又一次变成踏实的亲触,思绪便随之飞扬,引我走进那洒遍红色足迹的年代。
2
那是一个怎样的黄昏啊,一首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的歌谣仿佛从天边传来;“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我静静地站立在宝塔山下,历史的烽火狼烟已经朦胧在我的眼前。疾风骤雨的1935年,一群衣衫褴褛的军队来到这里,鞍马劳顿,安营扎寨,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决策抗日救国的办法与策略。这就是艰苦卓绝的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延安的时刻。
从此,延安就成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从此,在这里,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十三载。
从此,这座古城,惊天地,泣鬼神。
3
枣园里那木质的门牌,辨认着被岁月尘沙吹干了的标签。标签晃荡于每一座古旧土窑庭院里每一处古旧的角落。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在这几口小小的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万里,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这里凭一盏油灯,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就诞生并深深地扎根在片土地上。
是他们——唤醒了酣睡中华民族;
是他们——实现了一个民族的蜕变;
是他们——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静静的枣园里,徘徊着我空空的脚步,轻一声,重一声,急一声,缓一声,声声激荡着我的心绪。
4
王家坪上空的狂轰烂炸早已远去,但毛泽东那种运筹帷幄、处事不惊的笑声却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
延安怎么可能丢呢,拳头缩回去,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延安终究是人员的延安。
这不,杨家岭的早晨依然朝霞满天,“太阳刚刚升起。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毛主席身边的小八路端着水,望着小苗笑。”这是多么幸福快乐的情景。这情景从此走进了小学的课本里,变成清晨朗朗的读书声。
5
徜徉延水河畔,仰望承载延安精神的宝塔山,心中时时弥漫革命历史的芬芳,一个个零碎的感人故事总是从敬仰的思绪里飘然而出。
我看到了当年八路军将士饮马延水河边,练兵在岸边沙滩的情景;
我看到了贫苦农民杨步浩为毛主席代交第一担公粮后,毛主席送给他一幅亲笔书法“与人民同寿”的情景;
我听到了李有源,头扎白羊肚手巾,手执牧羊鞭,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情不自禁地高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洪亮声音。
我听到了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那句振振有词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延安,一个永不失落的名字,一块永不褪色的中国红色招牌,一个有着145处的红色革命旧居,此刻,都一起浮现在我的脑海,只为要看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听到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宣言。
6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抚摸历史,抚摸窑洞里珍贵的照片和文物,抚摸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十三个春秋,抚摸岁月。
我看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渐渐理清一条光明清朗的思路,我看见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杂乱无章的战争废墟里耀然而出,于是我沿着纪念馆的展陈通道,领悟伟大的延安精神。
站在延安的土地上,总有一种想穿越时空的想法。想看看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的延安;想看看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开展斗争的实况;想看看延安当时环境的原始地貌;想看看当年英俊潇洒、决胜千里的毛泽东……我真想问问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让她把这鲜活地讲出来;我也想问问杨家岭的参天大树,可曾见过又战斗又劳动的革命先辈们忙碌的身影,告诉我真实的事迹;我更想问问岭山寺塔,能否告诉我延安所经历的一切史实,……
其实,我已经得到了答案,延安这块土地已经告诉了我一切。
十三个春秋的路途上,一群倔强的身影正在前行,一个强大的民族,正崛起于黄土高原的这座小城。
十三个春秋的红色足迹,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魂牵梦绕。颂歌不尽。
201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