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书法:天人合一之道 ——品鉴张继良翰墨有感
凌晨两点,辗转难眠,朦胧中,拉开窗帘,天上的景象顿时令我惊呆,只见对面楼顶的天空,如雪山之巅,白茫茫,银闪闪,高低起伏,连绵不断,月亮若隐若现,似山涧中一口深黯之渊,月亮掉入其中,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没其间,月的光芒印照着深潭边缘的白雪,更加显出深潭的幽暗深邃,深不可见。
高楼沉默,树木低眠,我在哪里?天还是地。仿佛置身梦幻之巅。
眼睛一眨不眨,大约十分钟后,月亮从黝黑的深潭中跃出,光芒万丈,雪山渐渐消散,天空一片湛蓝。
放眼望去,一片寂静,这盛大的宇宙天象,只有我自己独享吗?我被这奇幻奢侈的景象震撼了,睡意全无,拿过手机,翻看欣赏昨天继良兄给我写的四个字“儒林文翰”。
“觊觎”继良兄的墨宝很久了。
继良兄是学者型专家,河北师大物理系高材生,曾任学校书法社物理系分社社长。读得那么高,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扎实丰厚。
大学时继良兄参加了书法社,凭借着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启蒙和小学刘子安老师书法课指导的基础,在那里结识了很多书法爱好者,大家聚在一起,探讨交流书法艺术的笔画布设、间架结构、起承转合、行笔运气,从一名书法爱好者,到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从临摹碑帖到熟能生巧,从个人情趣变成独立创作。毕业后,他又拜师于书画家刘以中老师,一边从师于书法名家大师,一边深造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院,拜师于郑晓华教授,书法与学问并重,激情与学业共舞。当硕士研究生毕业之时,继良兄的书法水平,已在业界声名鹊起,自成一派,拥粉无数。
就在昨天,当继良兄为我提笔泼墨创作作品的时候,接到了北京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协会吴先生的微信,说要去哈萨克斯坦开会,准备送给国际友人礼物,请给写幅书法作品,就写“和平”两字。
继良兄的书法,获奖参展无数,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书法比赛一等奖、北京市书法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其作品远播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和好评,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礼书法大师。他的作品,成为国与国之间连接友谊的桥梁,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果不追着问,继良兄从来不给我们显摆这些。他一向低调内敛,在晨钟暮鼓中,修心写心,就像他的字,不张扬,境意幽,风骨沉,古典雅,意清拔,心笔合一,呈庄严之相,又不失俊美。
从继良兄的书法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体势,一问他,果然被我言中。他说,在老年大学,专门教王羲之的行书《圣教序》。
变化是艺术的生命。王体行书遒逸劲健,千变万化,登峰造极。我也喜欢王羲之,但只是仅仅停留在喜欢欣赏而已。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怪不得《兰亭序》的“之”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千变万化,大大小小,“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字足,放笔一戏空”,用米芾的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这里面承载的是书者的真性情,所以,才那么洒脱自在,骨气沉稳又体兼众妙,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令人百看百悦,怡心养性。
赏继良兄的书法,可见他深得右军要领,用笔有藏有露,有轻有重;笔势有曲有直,有仰有覆;笔画疏密有度,上下接衔。整幅作品,数笔并施,形态各异,字字意殊,大者不大,小者不小,险处求稳,动中平衡,长短适中,宽松开合,虚实相生,气脉流通,匀称和谐,意趣盎然。细细观之,继良兄的书法,虽汲取王体之真谛,但又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揉进了个人鲜活、蓬勃的思想内涵、气质学养和时代特色,起笔有锋,收笔果断,起伏俊俏,整体端庄,风格工整、严谨、活泼,就像一幅动态的活生生的画卷,就那么生动地、立体地展现在了你的面前,让你精神为之愉悦,心灵得到灌溉,一种高雅,一种文化,一种陶冶,就这样弥漫开来……
继良兄把书法融入日常,他的生活方式该是多么的小资啊!让你不得不对书法家本人进行深入地探究。
有幸认识继良兄,对他的最初了解和印象,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继良兄中学时曾在我们村上学,和我大哥同班,很要好,那时母亲教他们语文,兼班主任。母亲的语文课,常常吸引放学早的小学生们在他们教室门口围观旁听。母亲精彩的授课,源于背后的自学,常常我都睡醒一觉了,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伏案书写的剪影映在墙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哥他们那届毕业班,语文成绩全县第一,母亲教得好,学生们学得有劲,辛苦没有白费。
继良兄现供职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教物理,他的学生曾经取得过高考物理满分的好成绩;同时教授外国留学生书法课,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这是冥冥中的安排吗?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知识的接力,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更替,这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继续,这是历史和社会滚滚向前的接续。继良兄一定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学者、专家、教授,他的学生一定桃李满天下。做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啊,能聆听这样优秀老师的教诲,能得到这样优秀老师的指点,确是三生有幸、前世造化啊!
“燕衔塘前泥,筑巢旧屋中,枯枝搭小窝,十里捕飞虫,啾啾破壳出,母燕一路鸣。”这是继良兄的自作诗《母恩颂》。理性思维中,兼具诗人气质、文学思维。书于此,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毛泽东,一位集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的伟人。指挥雄兵千万,牵一发而动全身,靠的是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文学气质,无“静”不可为。在这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能理性思考,专心做学问,体现真性情,成为独挡一面的专家学者、多领域跨界的名人,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名片,是对我们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背后,搭载的是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内涵。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写个字就知道了。如今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一抓一大把,可是写的字却拿不出手,让人怀疑他有没有上过学,更别提上过大学。尤其是现代快捷的电子产品,更是让很多人提笔忘字,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习书法者,小众。不知这是书法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黎明前的云卷云舒,仍在我的记忆中存留。这天,这云,仿佛要暗示给我什么。忽然顿悟,天有天象,人有境界,书法若达极致,需要做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书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谦和、礼让、轻重、秩序、平衡、欹侧等,讲究互为因果,和谐统一。书法如此,其他的不也同理吗?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没有不费力气的翰墨,没有不费力气的艺术,没有不费力气的生活。就像那半夜的天象,只有经历了雪山高寒,深渊沉谭,才能月明天路,一马平川。
谨赋七绝一首,以谢继良兄翰墨慷赠:
挥毫扯墨刚中柔,书落翰魂扬万州。
再赏墨香迎夏雨,家音无改共乡愁。
赏析,问好作者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