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首期征文】广州行记(散文)

精品 【浪花首期征文】广州行记(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68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49发表时间:2018-07-02 00:52:59


   绕过怀士堂,经过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就是中山先生的雕像。据介绍,此雕像就是中山先生在怀士堂对中大学子们讲演时的神情,为先生仙逝以后,他的日本友人所捐赠。当时共捐赠了四尊,其中两尊给了先生在广州创办的文武两学校,即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一尊给了澳门,因为澳门是先生初次执业行医之所,还有一尊给了先生安躺着的南京中山陵。说怪也怪,中日两国在地缘政治上是死敌,日本若要发展,必然会侵略中国,但日本对中国的中山先生甚至其继承者蒋介石还是尊敬的,即使后来日本全面侵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日本高层还是下命令保护与中山先生有关的一草一木,并且多次试图要蒋介石领衔傀儡政权。蒋公当然拒绝了,但中山陵等建筑能够保存,还是和日本高层有关系的。而且,鲜为人知或者历史刻意回避的是,孙中山这个称呼,本就来源于孙文为自己起的日本名字“中山樵”,而他取这个名字,居然是因为日本天皇的母亲姓中山,足见日本侵华前,孙先生和日本的关系,所以,他的日本友人捐赠雕像,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惜,朋友会变成死敌,这就是国际政治的利益法则。从雕像中可以看到,孙先生演讲时,目光如炬,坚毅的神情不怒而威,手势平缓而用力,我相信,下面听讲的学生肯定听得如痴如醉,热血沸腾。政治家,首先必须是演讲家,孙先生如此,那个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更是如此。仰视孙先生的雕像,似乎感受到了他心目中的热火,他对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心,他不屈的斗志,这些,都是他给予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所以他才是革命的先行者,才是中国的国父。中山先生对面是惺亭,不大的亭子里挂着一口警示钟,应该是原物,已锈迹斑斑,是为了纪念三位牺牲的烈士所建。这三位烈士的大名都没听说过,中国革命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名字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纯属正常,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本来也不是为了生前身后的名声。不过,中山先生直视惺亭,心中想必有着一丝的歉意,又有着满腹的自豪吧?而烈士的牺牲,其实也是回报先生的最好方式。
   瞻拜过中山先生,一排幽静的西式建筑将我们吸引到了东侧。我估计陈寅恪故居应该就在这排建筑里,但没找到,反而看到了陈嘉庚纪念堂。没看到学者,但看到了为中国革命不遗余力的华侨,也符合广州这个城市的特点。再向北,是岭南学院,很奇怪,岭南学院难道是中大的民办学院?岭南学院处就是北门了。北门外有个小公园,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大的地标:牌楼,正面是“国立中山大学”,反面是“正诚格致修齐治平”,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这里的是原物,正因为这个地标的名气,结果中大每个校区都仿制了一块立在校门。更为滑稽的是,我们拍集体照时,根本不是在此,结果照片中也PS了这个牌坊作为背景。牌坊紧邻珠江,想想当年的莘莘学子们,从珠江买船而下,来此登岸,首先看到校牌,立即肃然起敬,穿过校牌已成校人,然后回望牌坊背面的治学和人生格言,这是最好的第一课。在珠江边远眺,对面是现代化的新城,各种高楼大厦林立,广州塔傲立其间,一下子由学术走向现实,由近代走入当今。
   我们是沿原路返回的,回程中看到哲生堂,是为纪念孙科。本来也没什么,虽然孙科为虎父犬子,但在中山先生创办的大学中纪念他也属正常,不过看到原委,却让我大跌眼镜,原来当时孙科贵为交通厅长,用厅里的钱建了这座大楼,所以命名哲生堂。学校的大楼和交通厅有关系吗?赤裸裸的滥用职权,还堂而皇之的纪念,实际上是孙科的耻辱!我相信,中山先生必不会知道此事。
   走过中山大学,对这座中国革命中诞生的学府,对创建这座学府的中山先生还是充满了尊敬。
   五、广州塔
   广州塔又称小蛮腰,现在也是四A级景区,宣传说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高塔,我总怀疑现在还是不是。宣传当然是对的,但中国人好大喜功的个性,你有了亚洲第一,我如果有能力,会建世界第一把你比下去,反正只要不是花我的钱,至于有无价值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广州塔其实没必要特地去游览,因为其非常高,又在珠江边上,在广州几乎随处可见到。但我还是在晚上去了广州塔,因为广州塔和夜游珠江已经成为广州的一个经典游览项目。到了塔下,看看登塔和夜游的价格,想想还是算了,就这样,高昂的门票制止了一个旅游者的游兴。当然,在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多的,而且景点也并不在意。以前在桨声灯影里游览过秦淮河,说实话很失望,只能在头脑中脑补朱自清的文人气和秦淮风月的脂粉香。夜游珠江,不知道能脑补什么,还是省省孩子的口粮吧。不过,夜色中的广州塔,倒是特别漂亮,近观其婀娜身姿,倒是不虚此行。
   灯火通明的广州塔,早已不是一个钢筋混领土的建筑,通体透明,简直就是一块硕大无比又玲珑剔透的宝玉。由于灯光的变化,广州塔也有着光彩的变幻,这令我想起了传说中慈禧太后的夜明珠。如此这般大小的夜明珠,自然界再鬼斧神工也制造不出吧?这就是人力的伟大。可以想见,在珠江夜游,远远看着广州塔及周边灯火通明的新城,肯定会有金碧辉煌中一位珠光宝气的美人的感觉。这个小蛮腰,设计者几乎绝了,亏他怎么想到。为了验证我的想法,虽然没有夜游珠江,我也沿着珠江骑行了一段时间,再回望广州塔。果不其然,一位身材高挑的刚刚出浴的女子,傲然挺立在鱼龙光影之上,落寞孤独令人仰视,又绝美不可方物,令人久久不愿离去,只想匍匐在她脚下。我想,她要是拿起细细的皮鞭,估计没人能拒绝被轻轻抽打的快乐。
   六、广东博物馆
   广州并不是历史名城,在近代之前是蛮夷之地,没有历史底蕴,所以本没打算去博物馆。不过,同行的朋友是个博物馆爱好者,所以也就一起去了。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了一档节目《国家宝藏》,通过新颖的方式演绎了中国九大博物馆的精选国宝的前世今生,看后特别震撼。特别是播出的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的国宝,当时也曾在实地看到过实物,看后并没有多少感触,但经过节目的演绎,那些文物的价值立即在脑中活了起来,恨不得再去博物馆,重新认识下这些默不作声但精彩绝伦的宝贝。节目没有选择广东博物馆,也可见广东的馆藏和那些博物馆相比,并无出彩之处。
   沿着导航找到博物馆,其凹凸似甲骨文的外形首先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不过,令我更佩服的是,广东省博物馆居然位于珠江新城的城市商业最核心地带,广州的CBD地区。而且,博物馆旁边就是图书馆,另一面是亚运广场,广场边是珠江,隔江相望的就是广州塔,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商业区,居然划出了这么一大片地块从事文化事业的弘扬和展示,说广东经济唯一论,我是不相信的。其实真的,经济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两者是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没有软实力,硬实力最终也会遇到瓶颈。小到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必然会重视企业文化;大到一个国家,不符合国家文化传统的经济质态,必然会受到约束而举步维艰。广州如此重视文化建设,亦可见其开明包容的城市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广东的高科技企业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成长为参天大树。也正因为此,广州的粤派,和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化体系中鼎足而三,各有特色,是其他城市远远无法比拟的。
   走进博物馆,首先跟着导游到了四楼,看到最为重要的广东历史文化展馆。据说远古时代,广东也有了人类遗址,但不管如何,反正没形成文化遗址,可见并不重要。但也许是靠海的原因,广东人很早就开始了造船和航行,所以史前展馆中出现了一个硕大的木船。我相信这个史实,但想到未开化的土著广东人乘船出海,脑中却浮现出未经世事的石猴孙悟空航海学艺的场景。广东的文化起点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华后,秦皇远征岭南,设桂林、象郡,广东从此纳入了中原文化版图。随着秦皇帝国的轰然倒塌,中原战争频仍,无暇顾及岭南,于是,当地的将领赵佗乘机自立为王。那种蛮夷之地,又隔着峻岭雄关,中原的皇帝们无意于此,所以岭南俨然以附庸国的地位自立于世。当然,岭南虽然不属于中央政权,但从秦后,与中原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岭南人张九龄任大唐丞相以后,修建了岭南雄关——韶关,实际上也是开辟了一条岭南与中原的通道。于是岭南的荔枝可以飞马送到京城博贵妃一笑,于是韩愈可以贬谪岭南途中赠诗韩湘子成千古绝唱。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化,岭南地区的各种工艺也突飞猛进,而广州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还有很多精美器物往来其间,所以广州沿海出土了很多造型优美工艺领先的瓷器、青铜器、丝绸等等,如被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的一个战国青铜器,经专家推算,应该就是从中原辗转到此地后被发掘。广东的龙舟文化也是全国领先的,现场展示了一个真实使用的龙舟,又窄又长,最宽处也仅容两人同坐,这种龙舟入水后,肯定如箭矢一般飞速向前。导游问我们,龙舟如何保存,我想可能会拆卸组装,导游笑了,说当地的龙舟是一个整体,无法拆卸。我正想破头脑也想不出时,导游告诉我们,当地人会把龙舟涂满淤泥,沉于水中,等使用时取出,称为“启龙”,会举行仪式,全体参加,盛况空前。展馆最后是广东风土人情介绍,广东分为梅州、潮汕、客家三种文化,其中潮汕人最精致,功夫茶、丝绣、饮食都是尽善尽美,而客家人显然生活条件最差,故从不裹脚也最能吃苦,想想太平天国能够横卷长江以南的基础就是广西客家人。不管哪一种人,广东人的团结是很一致的。
   听了导游很详尽的讲解,时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故而我们只是浮光掠影地参观了下别的展馆。在三楼,首先拜访了一个国外画家的画展,画是油画,但这个画家的画却并不细致,看后根本不明所以,但其色彩鲜明,虽然仅用黑白两色,强烈的对比扑面而来,一看就感到震撼。偶尔能感受到画作中的力量、生命、变幻等等主题,立刻感到兴奋不已,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吧。当然,真正的画家,看着这些画,当然更会有知音之感。
   画展馆旁边是陶瓷馆,本来也只想简单浏览下,一座展架前的几个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年长的老爷爷,穿着志愿者的衣服;一个中年女子,还有一个青年女子。本来还以为是讲解员,凑过去一听,大为吃惊,那个老者的讲解简直出神入化,已经不是介绍陶器了,而是介绍文化。各种瓷窑的区别,甚至小到各个瓷器的区别,造成区别的原因,内含的文化意味,完全向我展开了一个未知的奇妙世界。令我惊讶的是,每当老者讲到馆藏没有的瓷窑时,那个中年女子总会从手机中搜出相应的图片。大胆揣测下,老者肯定是个资深教授,中年人是老师,年轻人是正在学习的研究生。既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不可错过。记得当年参观明孝陵时,也曾遇到一个老师模样的人,对几个学生讲解孝陵的结构和历史,凑过去时,明显感到那个老师不悦,还不停的对学生说,等别人先走了再讲,于是很自觉地走了。我总以为,那个老师太小家子气,知识本来就应该传播。而这位老者,完全没有拥宝自珍的感觉,看到我们认真倾听,还善意、鼓励地向我们笑笑,我们若有领会,他更是露出赞赏和欣慰的笑容。就这样,不知不觉又是个把小时过去,我们难得地听到一节精彩的瓷器介绍课。
   虽然在博物馆,我们没有完全游览完,但能听到如此精彩的讲课,是从来没有的幸运。也许,只有在宽容而文明的广州,才会有如此的幸运。我也明白了,文物的讲解,绝不仅仅是器物的名字大小,而应该是内含的文化意义,才会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如此,那个老者也是如此。理解了文物的文化意义,也才真正算是游览博物馆的价值。
   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个奇迹,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甚至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武昌起义前,广州就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而黄花岗起义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武昌起义到袁世凯攫取革命胜利的果实这段时间内,革命的重心在北方,但袁世凯任总统后,广州又成了国民党的大本营,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北伐等等,都与广州密不可分,直至蒋介石统一中国定都南京。
   孙中山屡次革命屡次失败,终于认识到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创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领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掌控了这支学生军队。黄埔出身的人,从进入黄埔那刻起,就注定要与近代的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平定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黄埔师生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成了标杆的存在。更令人惊异的是,黄埔都是速成班,虽然是正规军校,但学生学习仅仅半年之久。短短六个月,能学到多少东西,何以锻造出中国那么多铁血将军?

共 1440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欣然看到一篇夹叙夹议,细致入微的精品游记。老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从坐飞机的旅行途中,到目的地的各个景点进行描述。集人文,历史,民俗,景观于一体的综合表现手法,让人钦佩。通过文章,我们看到了广州的经济发达与社会体制先进,在政府领导下,城市的高度影响力。看到了沙面,充满人性智慧,宜于居住的特色建筑。看到了中山大学与历史相融,与现代相接的氛围,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优秀品质,教育理念。看到了广州塔的时尚设计,广东博物馆的厚重沉积,黄埔军校的革命意义,大元帅府的庄重风姿,以及石室圣心主教座堂的特殊建筑,别样文化。整篇游记的描写特别成功,详尽而全面的从各个方面去展现每个景点的闪光之处。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实地观赏一样。有高度的契合感。倾力推荐文友欣赏这篇游记散文。感谢分享佳作,问候创作辛苦,遥祝文丰夏安。【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03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07-02 01:00:09
  文章最可取之处是兼有景物的描写,和人文的插入。有景点游过眼中,文化积存心?的笔力。编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感谢赐稿征文,期待更多精彩。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孤独的鱼儿        2018-07-02 02:25:06
  洋洋洒洒上万字的游记,足见作者用心用情,将旅游景点与人文、历史相融,让人感受广州这个大城市的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更加注重了。一篇让人身临其境的好游记,欣赏拜读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