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那年,在街子古镇(散文)
暑假把自己关在楼上码字,激情满满,心想着定能胜利突围,然而事与愿违,还是困在了瓶颈中,几次易稿终究不满意,最后在手机微信上查到了上北京、下成都都有火车票,想着去年到过成都蛮好的,今年索性再去一回。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今年不在成都市里转悠了,去都江堰看看李冰父子的水利杰作,然后去青城山赏自然风光,最后目的地到街子古镇。
在离都江堰市不远的地方有个街子古镇,我事先百度了旅游攻略,便乘公交前往。
街子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它位于成都市崇州,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青山绵亘,层峦叠嶂。这里有以晋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
一个西南小镇,与灵秀山水相融合,房屋古朴、雅静、小巧,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街,保持着亘古千年的清雅与纯净,与别处高大上的建筑物迥然不同,或许与四川人心灵手巧有关吧。
漫步在街道,我边走边看着街道旁的两溜店铺,一块块招牌典雅,字字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人感到别样的古雅清宁。
街子的得名,源于元末明初的兵伐扰攘,至万历四十二年,这里已是百业凋敝,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现在的街子让游客驻足流连的依然是这条长约100米的老街,从明末清初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民居和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
原来的茶马古道也途径这里。带着敬慕的心情,步入了一个纪念馆,仿佛看到了当年茶马互市的盛况,一匹匹彪马背部两侧驮着重物,不用猜,肯定是茶叶了。
馆内一茶铺上悬着“裕国兴家”金字匾额,几个背夫用强壮的脊背肩负着茶叶包靠在门外休息。看着这块匾额,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这不正是我们祖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吗?
街道中间的一溜青铜雕塑,看起来非常具有市井气息,生活百态尽在其中。
街道的一端是廊桥,桥上悬挂着的红灯笼在清风中微动着,桥下味江水花如雪卷浪迭起,莫非是诗人唐求写完诗歌后信手将纸捻成团装在葫芦里投进味江,顺意而去,流过五代十国、明清,到了今天?两侧碧绿的无名小草特别水润,一红,一白,一绿,将古时的清宁与当今的明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养眼。
顺江而走,各种筏子、船只在水上来来回回运行着,水面上便多了灵动感;江堤上,当地人卖莲蓬和一些小物件,在喧哗噪杂的时下,生活在街子古镇的人依然过得那么的简单、那么的质朴。
顺江堤而行,各式民宿汹涌而来,不管风格有何不同,都流露出一种慢生活的情调,仿若“世外桃源”。我将目光和双足留在这里,许久,许久……
进入步行街,恍若去了明清时期的街市,中国风的衣服、老布鞋、手工作坊占多数。走着,走着,就觉得时光不老,我的心也不老。
怪不得当年唐求、陆游等诗人均来过街子古镇仙居。
脚下的步子总是很快,走到字库塔,不禁有些好奇。在其它地方也见过塔,但是没有这么细高的造型,走近细看,才发现此塔有它的来历:当年街子古镇的人讨厌把带字的纸张废弃,于是便想到了这个办法,将那些欲扔的有字纸张统统集中到这里焚烧,希望能以此警醒世人尊重文字、尊重文化。
因为独行,所以吃东西也随意,点了一碗抄手,很快就端了上来,明艳的红油,青翠的香菜,雪白的抄手,色香味俱全,我肚里的馋虫一下子被勾了出来。
或许是太过于迷恋碗中的美食,在取下遮阳帽和墨镜的一刹那,绿色中国风耳坠挂掉了一只,我竟浑然不觉,直到在我乘坐公交车返回都江堰的途中才发现,我急忙下了车小跑着到饭店里寻找。
好心的老板和服务员和我一起寻找,桌上、桌下,包括近半尺宽的木条凳下都找遍了,也未曾见到耳坠的影子。
就在我觉得十分遗憾的时候,一服务生眼睛很尖,在条凳与墙缝紧挨的地方找到了。我当时甭提有多兴奋了,一边口中连说“谢谢”,一边拱手致谢。
出了街子古镇,我心中感慨颇多。这个地方不染半点浮尘,多少年过去了,街子古镇上的人,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都被这种纯净得不容亵渎世风所熏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弥足珍贵。
难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不去别处,就定居在街子古镇。
我也想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古镇安居,余生在此享受古朴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