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人以群分(随笔)
古人的预见比占卜还准。人以群分,的的确确说在点子上。物以类聚,群分虚实。现在的微信群非古人之群,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环境中聚合一批职业层次兴趣爱好情志倾向差不多的人,虽是真身隐去,但彼此心照不宣,只是瞒过打酱油的散客。有时热闹起来,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亢奋,那肯定举群在抢红包呢。虽然大多数手慢或是只抢上0.0几分,乐趣是一样的。群里说什么的都有,就是一个信息集散中心。天文地理到鸡毛蒜皮,国家大事到小三闹事,特朗普打贸易战,金三胖子对美韩发狠,崔永元怒怼冯小刚,范爷面对一地鸡毛,还有巴西足球谢幕……太热闹太热闹。你若不屏了声音,那滴滴声此起彼伏,诱惑你不得不看却又既看既愤,即使半夜三更也不想清静你。于是,终于想梳理一下群,结果摸摸金子舍不得,捏捏银子又心疼,还是一个退不了。
微信的群,说白了就是过去的圈子,也不等于时下的朋友圈,朋友圈属群的内环。圈子里的人就是某个“社群”、“团体”内的人。自古以来要数文化圈子最旺达。战国百家争鸣,魏晋建安七子,盛唐饮中八仙,清初扬州八怪,还有散文体裁的公安派、桐城派等都是文化流派,只是习惯上不称“圈子”。五四以后的创造社、文学研究会、语丝派、新月派、太阳社、沉钟社,山药蛋派、鸳鸯蝴蝶派;有的为人生而艺术,有的为艺术而艺术,有的走上十字街头,有的钻入象牙之塔。尽管各行其道,但也就是个“圈子”。文化圈子都有自己的圈子文化,弄好了是流派,弄砸了是宗派,弄过头成帮派。建国后一度时期,“圈子”是个贬义词,是拉帮结派的代称。只到现在“圈子”也只是个中性词,是港台文化渗入的时髦话。
文化界叫文化圈,演艺界叫演艺圈。文坛圈子内论争是黄钟大吕,吵架却是瓦釜雷鸣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俗的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说一家话。“一家”应该就是衡量是否圈子里的人的标志词素,但微信群比圈子进步,群里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言语如童百无禁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微信群虽保留了圈子的一些特征,但己大相径庭。入群的都有些相同相近的显性特征。为了保持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不断地组成新群,也不断地选择着群,营造适合自己的群。在群里寻找寄托。不像圈子进退两难。通常打麻将有将友,跳舞有舞友,钓鱼有钓友,聊天的聊友,喝酒的酒友等等。专业些的如社会政治群、宗教信仰群、文化娱乐群、专业技术群、古董收藏群等业界人士组成的各种协会团体。不像圈子,以隔三差五的饭局的形式来维系其常态化。群只存在于一个虚拟的空间,来去自由,也没有圈子的潜规则。尤其在政界,不是圈子里的人很难得到发展机会。是他圈子里的人,不用你烦,百事成功;非他圈子里的人,则一事无成,即使送礼行贿也可能刀枪不入。你为了成为他圈子里的人或许会绞尽脑汁,或许肝肠寸断,或许愤然攻讦!等到他东窗事发,你这才为没有进入他的圈子而暗自庆幸。圈子有它俗成的行规,有约定的游戏规则。进入圈子的人要自觉遵守,否则将会被冷落遭淘汰。圈子里也不是绝对风平浪静的港湾,甚至要付出代价的。一个贪官落马,原来圈子里的人哪个也没有好日子过,昔日在圈子里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仅仅树倒猢狲散已是万幸,圈子最内层的人甚至还要陪受牢狱之灾。圈子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多少圈子里的谁能为有牢狱之灾的人去顶雷的呢!圈子里的人攻守同盟有效然而有限。圈子的这些杂碎在群里没有,群比圈子干净多了。
入群方便营造人脉关系。进人微信群的目的因人而异,但大都为了营造人脉关系,调整孤独心境,改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机构越来越单元化。上班与人交际公事公办,下班回家关上大门自成一统,住了几年的邻居都几乎没打过什么招呼。人们一方面希望隐私更加隐秘,一方面又渴望更广泛、更深刻的感情联系。微信群的出现恰好是一种补充。微信群因人际关系而结合,确实是社交、交友的好渠道好形式。人的一生时间、精力都很有限,一辈子能维持的朋友没有多少,按照鲁迅的说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是那么回事儿,因此,群就是维持友缘的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但群内部还缺规范,大的群就像一个小社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群里的人也不太安分。但还不似圈子的复杂。就说文化演艺界的圈子里面哪天消停过。一个圈子中的人,日后因为观点利益或操守迁变而反目分化者大有人在,时下吵得激烈的两个名人就是实例,一个实话实说,一方虚以为蛇,好不热闹。娱乐圈表面光炫,实在争风吃醋丑闻不断。可见,即使是圈子里的人,也未必是投缘的友人。圈子里的这种低俗现象群里没有,群比圈子单纯。你有多大的本事,都可以在和自己生活能量相类的人群里寻找到自己位置,聊聊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彼此获取的不同信息,释放喜怒哀乐的情绪,缔结人脉关系,其乐融融。和同一个群的人在一起会很自在、很放松,相对安全。
选择一个适宜的群也要慎重。没有群的人是冷清寂寞的。我没有参加过什么圈子,我对圈子的事儿并不热衷,还有点畏惧感。看人家在圈子里热热闹闹,内心也时常泛起涟漪。但是,经过考察还是放弃了,真不知道我适合什么圈子或者什么圈子适合我。我会点文字不出彩,五音残缺不善舞,熟悉麻将不赌钱,烟酒不沾饭局少,青春枉度缺红颜,锻炼身体只散步,天下第一老宅男。网络潜身,身无长物,循规蹈矩,万事蹉跎。我是独行客,也就是孤独者,不属于什么圈子,也不想去沾圈子的光。自从有了微信群,有点如鱼得水了,网络时空,诗文纵横,每天在适宜的群里享受着充实的快乐,不知肉味久矣!
微信群承继了圈子的一应职能,并且在光大。群员们全无约束,超级自由,你方唱罢我登台,冷不丁砖头拍过来。即使那些一言不发的徐庶们,也会发个喜笑怒骂的图形,以尽夸张讽刺贬褒之情。英雄不问出身,天涯海角,贵贱尊卑,男女老少,进出自由,无需签证。群主基本上是兼收并蓄。自由是自由,群员还是自觉遵守群规的,即使是拉呱也注意不太越位。因为群里没有利益绑架,说话不看人眼色,做事无仰人鼻息。即使对群主也绝没有像对圈主那样的敬畏态度,一样的插科打诨,偶尔来一潮涩的小段子,一笑飘过。同在一个群,一众平等客。有的只是兴趣,理解,同情。碰到什么悲欢离合,或许还会转发个帖子引起社会关注和支持。至于对社情民意的传递和对社会的监督,更是当仁不让。的确,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微信群掩盖了圈子的一些弊端,张扬了圈子的长处,回避了圈子的矛盾,还比圈子省了烟酒菜肴钱,无本取乐。至于有些单位的公群专事经营生意,推销商品,传达通知的的职能,这只是都市里的村庄,久不了就会拆迁。比圈子更有益更加火爆的微信群,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不言而喻的。在群里理理事,抒抒情,扯扯闲,解解闷,呱呱话,益大弊少。
不知不觉成了话唠,回到群里,看看同窗诗人们如何乘横舟过野渡作微诗。得便岔句嘴铎个呱什么的,浏览一下江山文学的阅读量及加精获绝作品,也不在意,点击量不代表质量!虽说生性好静,还没修炼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古人千年前就有说道,人至察则无徒。这个人即使不是指我这类凡夫草民,借鉴总不会有错。再说,过于清高就是孤立自我有害身心健康,那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