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石隐(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石隐(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2.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37发表时间:2018-07-24 07:52:53
摘要:偏于一隅的胶东半岛,曾经也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藏身地。我带你去抚摸汉代大儒郑玄留下的“石隐”,感受一代大师的雄风异彩……

【柳岸】石隐(散文) 勒着“石隐”两个字的一块石头,至今还枕在胶东半岛最东端,站在伟德山脉探海摩天的峰头,其北挑着濯波戏浪的“成山头”,其南摸蹲海看云的“花斑彩石”。千年沧桑,海水不枯,石头不烂,铭刻着一代大儒郑玄聚徒讲学归隐著述的传说。
   想当年郑玄公荷锄负薪,草履绳衣,在这伟德山麓“假田播殖”,客耕藏隐。我去寻隐,也要弃车于山外,徒步以往。柏油村路绕远,那条千年的肠道还在,我去踏。
   确切地说,郑玄客耕之地在汉代还没有一个山名村名以记。约在明时才有了村落,叫王家山。跌进深山小路,群峰簇拥,叠嶂生烟,沟谷纵横,林茂空静,时不时传来虫吟鸟语,倒是少了寂寞,虫鸟所在便适合人居,恐惧消弭。坡上山鹿翘首,“呦呦鹿鸣”,世外美景竟然藏匿于我的家乡,平时谈及乡情,总自我情浓!入山半中,顿觉汗颜,回首看去,我已经在环山之中,融入了滴翠飞绿的世界了。
   莫非所言的“隐”需要绿荫遮蔽?神农架以其繁木佳荫,藏了谋士张良;终南山以其遂邈遁远,隐了陶元亮等。面山,我不得不惊叹郑玄之眼力!
   一路的村落,不知是否因郑玄之名而飘落沿路的左右,为这位汉儒夹道欢迎保驾护航?“朱家山”红瓦隐约在绿枝摇曳里,“梨沟”暗藏了春之雪,“南顶山”探望着行路者,“月门口”削开了一道峭壁,“瓢口”大开莫非要汲取一库绿水?“红山”飘叶,枫林尽染,莫非要羞赧一个“寻隐”的人,拦住我寻隐的脚步?
   处处青山都有魂,道道翠岭也多情。绿色拱卫着的王家山,若是不经意,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我蹲踞在村口的枣木前,风吹袭着衣襟,正是看青山的最佳地,不是腿软了,是青山不允我仓促进村。
   一看便知朋友联系的王姓大哥匆匆走来,简单寒暄便领着我进了他家。既然“寻隐”,为何要打招呼呢,我执意不肯惊动村民,朋友说这是“精准定位”。茶过三巡了,我也不好意思提出“寻隐”,原来起身去屋后,不是要我吃橙黄的杏子,而是指着杏树下面的石头,道:“这就是‘石隐’了……”
   屋后是伟德半麓,不能开园种菜,滚石散落,却千年不滚。前几年掘土寻隐,才把这方摩崖石刻的面纱掀开半边,露出了隐约的面目。
   还裹着些微黄土的石头,宛若一面龟壳,刚刚浮出黄土就出浴来了,淡黄的颜色,早就刻着岁月的沧桑,鹅黄的花岗岩,证明着岁月可以染色,但不可磨灭的真理。
   “石隐”两个字,笔画的沟壑里没有填涂丹红,保持着“隐无色”的朴素。我抚摸着两个字,沟痕不深,思绪走神,莫不是一代今古文经学大师昼夕挥毫注经,已经缚鸡无力了?
   汉灵帝建宁元年,郑玄受党锢之祸牵连遭禁锢。他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赏识与提携,故而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171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在长达十四年的禁锢日子里,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之后,他“隐居修业”“教授不辍”。“客耕”东莱十七年,成就了他经学大师的崇高地位。
   “郑玄,这位名人,太出名了。”王姓大哥见我抚字思远便附和我的想法,提供一点寻隐的蛛丝马迹,“老弟,你是读书人,肯定知道那本《诗经》,据说他做了注解,还邀请了我们荣成的古人,叫什么‘荣成伯’的,相聚‘东莱’解释那本经书。人杰地灵,什么事都干得出啊!”
   大哥的话让我哭笑不得,但民间的流传已经足够本色的了,我想纠正他的谬误,却怕剥了大哥的脸面,笑着听他讲传奇故事。
   郑注《诗经》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郑学”了,但并非邀约一位荣成籍人士一同“抚琴阅经”。荣成伯,别名“荣驾鹅”,又名栾,春秋鲁国大夫,《左传》载:“鲁襄工自楚国返,闻季武子袭击卞(鲁庄子食邑),欲不入,荣成伯赋《式微》,襄公乃归。”举个例子说吧,解释《诗经》句“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其下就有“荣成伯曰:远图者忠也”的释文。莫非是知道这些注释而生出籍贯的判断?
   拭去浮尘,在“石隐”字侧,一行小字入眼了:“北海郑玄书”;右侧还有小字,已经模糊不清了。我不能猜读,心中甚觉失意,手机拍照连连,只有留下更多的影像回去把摸参悟了。
   我看着“石隐”二字,揣想一句“隐言”:“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郑玄,是大隐还是小隐呢?超群的人匿于市井,虽处喧嚣尘世,却可淡然处之,是“大隐”;那些出众之人遗忘世事,沉湎桃源,则是“小隐”。那郑玄是大是小,我不敢定夺了。他是“隐者”无疑,行迹如石,隐于深处,郑玄哪里去想什么大小,顽石卧山,匿于草窠,甚或埋于尘泥之下,如此之隐已经难分大小伯仲了吧?
   踯躅于“石隐”之前,我不能单单看一块石头,况且那也不是具有什么风景价值的“太湖石”,其型一般,没有艺术情调,更无诗韵墨香。但我的这些现代人才有的怪异想法,似乎被摇蒲扇站立于我面前的郑玄大师知晓了,他无言,只做轻笑,就像对一个无知的孩子,抱着谅解的气度与恭逊,不嗔怪,不解释,也不斥责我的误解曲解。
   没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风骨?“石隐”两个字再次跳出,仿佛与我对语:既然“隐”,不会以炫目来留给后人去获得丰厚的市场财富。“隐于自然”,淳朴而带着土气,不惹富贵,不做私家园林里的风景,就藏匿于深山,不就是“石隐”发出的铮铮天籁之音么!
   我茫然地四下寻觅,想从深埋千年的土里找到郑玄大师当年凿石刻字的那些工具。或者是一枚锈迹斑斑的铁钉,或者是一根钝秃的铁钻,即使是被黄泥包裹,徐徐锈蚀而趋于无,我都很想攥住了它,把摸大师曾经染上的温度。
   应该有一把铁锤吧,或者就是一件原始的石器,我想捧起,听听那沉重低鸣的锤声。也正是这样的君子之隐,才无需锐斧利器,没有多少震世惊俗的魅力,却有着“燧木取火”的精神力量。
   “隐”了千年,石不破,天不惊。
   就像这名不见经传的王家山,就像这村中不起眼的王家草屋,就像这屋后的一坡乱山岗,可以藏匿如此史迹,为世人罕知,不正是一种不张扬隐于平凡大器居山的精神么?
   我揖手告别了大哥,不想让他看见一个无缘而悲古的我这样感物伤怀,凭着来前我对这位经学大师的点滴了解,我想,漫步翠山绿岭,慢慢让汉风古韵侵怀……
   史载此地有“康成讲堂”,“康成”是郑玄的字,他是汉北海高密人士。曾率千余弟子耕读东莱。我举目巡望,哪里有讲堂遗址?耕者入山,草木为屋,野菜果腹,哪里还有赀财修舍建馆,想必后人演绎,不忍大师曝露荒野,修业治学之苦,以慰崇敬之情罢了。
   真正的隐者是无惧的,“声闻不彰,息影山林”,已经是一个最美的归宿了。
   郑玄所遗,再次证明了我对归隐者的臆断了。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路边青草铺地,撩拨着足尖,怀想大师曾经携领他的弟子每日环山踏足,浩浩荡荡,绝不亚于始皇车队迤逦东巡,颇有媲美赛风的韵味,也许我做如此想法,背离了“石隐”本意。还是收回漫无边际的遐想与妄测吧。
   路边长满了车前草,蹲下拔草以为留念,却是柔韧无比,我找来形如原始“石斧”,击石剁草,捆好一捆。哦,原来这就叫“郑君草”,他与弟子以此为带,绑扎书籍,又有雅名“康成书带”。
   村中一农人见我剁草,持了镰刀来,帮我割草一堆,扎紧了负我肩头。
   我还是无意离开,躲过他的视线,放下“郑君草”,四周寻古迹。大师离去,各朝代慕名而隐者居多,留下文化滋蔓繁衍千年而不断的足迹。
   一处土包曰“绿堆”,幽草漫爬,葳蕤清爽;一面“石濑”,草窠微动,细水缓缓;一方石桌,坐于树下,可给行人小憩,更是为我铺纸以书千年情愫;抱粗的蟠龙槐,不伸不展,宛若“石隐”大师的襟怀;逍遥台上临风,可是大师散心放怀的所在?菊花岭上,菊未开,为秋色抒怀做着诗情画意提前安排;鸣琴涧滴水飞音,溪流成瀑,音跳成趣。
   我想,隐者身在此地,绝非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意趣皆融入了纯粹的自然,于是,“隐”就是遁世拒人,而不拒自然;以书为伴,隐者无忧无闲。“石隐”之石坚硬冥顽,但是否包裹着一颗遁世而不厌世不倦世的最美情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些即可面世的东西,我们不能拒绝,因为美好需要展示;而那些深隐而藏的东西,未必就是原始粗糙,陈酿在窖中封存的年份恰恰就是价值的所在。

共 32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石隐》是一篇寻古探幽的美文。胶东半岛,曾经也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藏身地,作为生于半岛在其怀抱的作者,深为家乡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追随历史大家足迹,品评揣摩古韵词章,宣传家乡,歌颂盛世,成了作者坚定而不懈的追求。半岛的伟德山麓是汉代大儒郑玄“假田播殖”,客耕藏隐之地,并亲笔留石刻“石隐”于此。作者慕名亲临其境,去抚摸,去感悟一代大师的雄风异彩。作者寻隐,弃车于山外,徒步以往,沿着那条千年不变的肠道,跌进深山小路,群峰簇拥,叠嶂生烟,沟谷纵横,林茂空静,时不时传来虫吟鸟语。以美染心,先醉于沿途。作者发幽思之情怀,以神农架终南山作比,推出伟德山大隐之地。大山深处,有个叫“王家山”的村寨,便是“石隐”所在了,朋友指引,精准定位。望着摩崖石刻的“石隐”二字,抚摸把玩,思绪走神,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一代经学大师 “隐居修业”“教授不辍”,笔触轻灵,寓意沉厚。作者认为,“石隐”里面藏着大师太多的故事,需要静心把摸参悟,大师东莱之隐,是大隐还是小隐?作者从大师行迹如石,隐于深处,顽石卧山,匿于草窠,得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是一种为世人罕知,不张扬隐于平凡大器居山的精神。真正的隐者是无惧的,“声闻不彰,息影山林”,已经是一个最美的归宿了,这也许就是作者对大师最贴切的诠释了。整篇文章,文字优美,诗情画意,曼妙无比。线索清晰,意蕴丰富。顿悟省人,牵理透彻。引经据典,出神入化,寻隐痴迷,邀古于眼前,仿佛与千年大师深山对话,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美文共赏,倾情推荐,邀友共享!【编辑:习之乐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18-07-24 07:54:54
  怀才抱器作者,奉献佳作,感谢并欢迎文友共赏!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4 07:59:57
  谢谢习之乐哉编者辛苦编按,问候老师夏祺!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18-07-24 09:24:30
  七月流火,酷暑难忍。放下一颗浮躁的心,跟随怀才老师的脚步,穿越时空的束缚,去追寻经学大师的足迹。“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隐无色”的朴素,“遁世拒人”、“不拒自然”的真隐者呼之欲出。是啊!“那些深隐而藏的东西,未必就是原始粗糙,陈酿在窖中封存的年份恰恰就是价值的所在”,而那些彰显、张扬、时尚的未必都是精髓。梅骨拜读学习,祝老师新周愉快,创作丰收!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4 09:28:55
  谢谢梅骨君读小文。抓住了怀才小文的要害,一刀一个眼,所谓的“精髓”都被梅骨君抽取了去,如掏空了心,就剩下个壳子了。谢谢跟读。
4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8-07-24 09:52:04
  大暑之际,来到怀才老师探古寻石的绿荫小道,感到非常凉爽惬意,欣赏一路的花草古韵,山涧石隐,仿佛感悟了作者的情怀。题材厚实大气,语言优美清丽。点赞精彩!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4 11:40:51
  谢谢安平老师到访。给与怀才小文那么好的评价,鼓励之情认领走了哦……
5 楼        文友:蓝草乡村        2018-07-24 13:40:22
  老师又一古韵之作,就像带着我们,像一个导游一样面向我们诉说着山里的一虫一鸟,一草一木,还有那印证岁月的石头,以及石刻上的古事。蓝草随着老师,来到王家山,观赏了这一山的美景,这里真是夏日纳凉好地方。老师胶东半岛“康成讲堂”寻隐讲学就如郑玄客,隐与不隐,学生都一大批!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4 15:23:26
  别致的点评与感受,怀才抱器只是仰慕古人而寻隐。谢谢蓝草君点评。
6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8-07-24 16:49:29
  怀才抱器老师,用一双慧眼透视着石隐的内涵。也可见老师历史知识的丰厚。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4 21:20:33
  谢谢寒梅老师到访,给小文点赞,为怀才抱器加油!谢谢。
7 楼        文友:薆来轻轻        2018-07-24 18:32:58
  问候作者,期待更多“有料”美文。谢谢!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4 21:19:43
  谢谢轻轻君轻轻地来了,可不能轻轻地走了。谢谢!
8 楼        文友:张静雅        2018-07-26 09:15:42
  青山有魂翠岭多情!老师把自然写的尽致。尤其对石隐的解读更让人寻味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7-26 11:22:38
  谢谢静雅君到访读小文,给怀才以动力。谢谢谬赞!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