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梅岭寻梦(散文)
1
远古的时候,上天赐给岭南五座神秀的山岭,它们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这五座山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成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岭南地处边陲,崇山峻岭,荆棘密布,嶂气盛行,猛兽出没,一向被视为荒芜的“南蛮之地”,而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繁华热闹,成为英雄逐鹿争霸地方。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战争频发,百姓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进入岭南地区。
据说,战国时期有位叫梅鋗的越人,率领族人从遥远的中原迁到大庾岭,被岭南的美景迷住了。梅鋗带领族人在大庾岭修建屋舍,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筑关自守,构筑起了美丽的家园。
梅鋗在大庾岭开凿一条羊肠小道,在山道两旁种植梅花。每当冬天来临北风呼啸寒冷彻骨,满山遍野的梅花却不惧寒冷,花容似雪,迎风怒放。
从那以后大庾岭名闻遐迩,因为岭上多梅,人们给大庾岭起了一个充满诗意般的名字——梅岭。
2
历史上梅岭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最喜欢玩弄权术,他们发明了“流放”“贬黜”这些词汇,对于持不同政见的犯颜者动辙流放边疆,发配到荒芜的不毛之地,以此折磨他们的身体,消磨他们的斗志,甚至让他们惨死在偏壤之地。岭南,这个人烟罕至的荒芜之地,在统治阶级眼中最适合流放那些“不知好歹”的士大夫。《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载说:“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千百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失意文人官员惨遭流放岭南的命运。
那一年十月的某个黄昏,暮色苍茫,秋雁归巢。
宋之问被流放岭南,当他怀着重重的心事登上大庾岭北驿时触景生情,满腹的愁绪涌上心头,他用无限哀怨的笔调写出了《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是唐初的大才子,他在武后、中宗两朝时深受皇帝的宠幸。可他没有料到人生无常,睿宗即位后他成了谪罪之臣,被流放到遥远的广西钦州。宋之问站在梅关之巅,失意痛苦的思乡之情袭上心头,可他并没有完全绝望,诗中最后一句仍然抱着极大的希望:“明晨早起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北方故乡的梅吧!”
秋天应该无法看到梅花的,宋之问看到的大约是他心目中的梅花吧?
傲雪的梅花给了宋之问北归的希望,他好像顿悟到了什么,坚毅地迈开脚步一步一步走向广西的棘荆之路……
3
在宋之问稍后不久,大庾岭又迎来了一位唐朝官员张九龄。
那一天,张九龄从京城返乡,经过大庾岭,穿过梅鋗修建的羊肠小道,小道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崎岖难行,张九龄喘着粗气,不时用手挥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了他的心头:为何不修筑一条宽阔的山道,打通南北交通线,让南来北往的商贾免受攀爬之苦?
张九龄久居官场目光远大,他深知在大庾岭修建山道的重要性。回到家乡后,他迫不及待地草拟了一份奏章,向唐玄宗陈说在大庾岭修筑山道的重要性。唐玄宗是一位圣明之君,他见张九龄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下旨任命张九龄为修路长官,全权负责修路事宜。张九龄得到皇帝的恩准,立即征调民夫,亲自坐镇指挥,在大庾岭开山凿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修筑了一条数十公里长宽三四米的山道。
传说,张九龄的夫人戚宜芬身怀六甲,她在修路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张九年龄和其夫人的功绩,在半山腰里修建了一座夫人庙。至今庙宇仍在,香火旺盛。
很难想象,一位官场上失意屡遭贬谪的朝廷官员,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他修筑梅关古道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是张九龄一生的真实写照。张九龄出身岭南,入仕之后屡次从京城往返故土韶州,深受交通不便之苦,推己及人,他心中时时惦记着百姓疾苦。他深知修筑梅岭道路将会对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带来空前的繁荣,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无尽的好处。正是这种报国为民的士大夫情怀促使他毅然上书唐玄宗。
在古代要在险峻的深山中修筑一条宽阔的道路,难度之大,不可想象。当时的大庾岭,层岩叠嶂,人苦峻极,崎岖难行,“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在张九龄的亲力亲为下,险道变成了通途,“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役匪逾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一条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的南北“水上丝绸之路”终于贯通了。在一片欢呼声中,南来北往的游客商贾如云而至,四方珠宝财源滚滚而来。
一条南北通衢大道,繁荣了一个朝代,兴旺了千年历史。
4
北宋时期,大文豪苏东坡被流放岭南。
苏东坡挟诗词、书法两项绝技,雄视天下。最为可贵的是,他心怀百姓,刚正不阿,在朝堂上他仗义执言敢讲真话,屡屡得罪权贵,被新党和旧党所不容。他的一生充满悲情,大半辈子都在流放中度过。
那一年,苏东坡被贬惠州,他从北而来,经过大庾岭,行走在梅关古道,回顾大半辈子沉沉浮浮的流放生涯,双目凝望着远方,高声念出了一首超脱自然的《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山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
这是苏东坡经历坎坷阅尽沧桑世事后的感怀之作,也许是巍巍雄关给了他勇气和信心,他望着险峻的山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他心中不再绝望和抱怨,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他在“蛮烟瘴雨”的岭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把岭南作为自己故乡。在他的笔下,荒凉的南蛮之地竟是如此美丽,令他留连忘返念念不忘:“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着岭南人。”
官场失意,屡遭流放,苏东坡并没有消沉绝望,他在岭南的惠州和海南岛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他生性达观。他走村入户,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
苏东坡老弱多病年事已高,当他发配岭南时,以为这一回非客死岭南不可。也许是坎坷的命运感动了上苍,他最终获赦北归。他挥手告别了热情纯朴的百姓,告别了美丽岭南,迈上了北归的路途,当他跨上梅关歇息时,遇到一位善良的老翁。他瞥见老翁门前的合抱松树,感怀心事,触景生情,吟出了《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历经磨难,苏东坡并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的心情,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这一次,他从梅岭走过,便再也没有回来,可他在岭南留下的足迹以及留下的大量诗篇,照亮了岭南,照亮了古今文坛。
苏东坡跟梅有缘,他极喜爱梅花。据说,他在北归时也写下了一首咏梅诗《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表面是等待某人的到来,可他并没有等到那个人的到来,他并没有失望,依然以豁达的心情笑看人生。从诗外看,苏东坡显然超越了尘世,习惯了别离,看破了生死,以一颗从容恬淡的心境来面对一切。
多舛的命运,曲折的经历,丰富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触动了他的创作才华,他把自己的性情倾注于笔端,所作诗文情景兼备、骈散结合、行云流水,在中国文学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令人叹为观止。
苏东坡在官场上失意,可他在文场上却纵横弛骋,信手拈来,便成就了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诗篇。
5
梅岭,曾经有过一段骄傲的红色岁月。
在白色恐怖的革命战争年代,一支红军活跃在茫茫苍苍的梅岭之中,他们为了谋求人民大众的解放,以大地为床,以天幕为帐,英勇顽强地抗击着国民党反动军队。
由于叛徒的告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陈毅同志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凶残的敌人恼羞成怒放火烧山,一场熊熊的大火燃烧起来,望着一条条张牙舞爪的火龙,他回想起革命的艰险历程,心潮澎湃,情难自禁,挥笔写下这首绝命诗: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一位革命家的临死的宣言,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充塞了天地之间,令鬼神惊恐万丈,令阎王瑟瑟发抖!
这首诗歌豪情万丈,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端着长枪挥动大刀舍身冲向敌阵的壮烈景象。在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视死如归,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献身,用殷红的鲜血换来了革命果实,迎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千年以来,梅岭的墨香与梅香交织在一起,散发出缕缕清香,迷醉了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了一段段传诵千古的佳话。梅关,不仅仅是一道雄关,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一道永不倒塌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