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从说“感谢贫穷”的女孩说起(随笔)
每个人都没有选择自己身世和家庭背景的权利,这个世界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
当少数家庭在为孩子择国内名校还是出国求学付出昂贵的代价时,还有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学业无着。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这一段来自河北枣庄被北大录取女孩王心怡关于生活感悟贫穷的文字,一时间戳中了众生柔软的心。仔细读这一段话,就会发现,贫穷终究还是刺痛了孩子,虽然她用乐观坦率的笑容掩盖着物质贫穷带来的伤痛,但生命罅隙里落下的伤痕,就像是积雨云残存席卷过的天空,伴随她一生的阴雨连绵过后,烙着的更多是“虽然我害怕贫穷,但是我却可以自我安抚着勇敢上路”的印痕。
河北寒门女孩王心怡那些感谢贫穷的文字,与其说感谢贫困,不如说感谢经历和过往,感谢她通过个人不平凡的自我奋斗,感谢她穷而不坠的青云之志。
这样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希望的故事,在媒体放大,放大的是女孩自我奋斗的意识觉醒,表现出的是她超于年轮的成熟与品读人生苦难的洒脱。
在大量充斥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一个河北寒门女孩成功逆袭,必然是鼓舞一代青年走出自我坚定信念继续奋斗的典型案例,但同时我们要强调,如果只拿百分之一的个案,强化个人努力因素的成功“突围”,其实也是快速财富积累下掩盖贫困家庭的背景先天不足和教育资源后天乏力。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同样,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万分之一的寒门逆袭与百分之十的强权持续攀升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将此类贫穷放大,暴露的只是更多在社会贫困线上挣扎的残酷现实对于孩子的打击。
每一个经受过苦难折磨经历过贫困煎熬的人,在成长过程都会过早体验人间疾苦,体会人间冷暖,那些把日子越过越好的人,不是揪着过去不放的人,而是踏着过往咬紧牙关前行的人。
贫穷限制思维,努力是为了改变贫穷。在我们看到寒门女孩逆袭的同时,更应该思索,贫困背后的教育资源公平公正,以及社会制度对落后贫困地区的关注和社会资源对贫穷家庭的关怀和倾斜力度。
感谢贫穷,就像感谢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一样。
岳云鹏说过,我永远不会感谢那些伤害我、侮辱我的人,我永远恨他们。河北女孩王心怡的关于贫困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个人成长与自我成长与人生的感悟。文字结尾处感悟贫穷,也是在经历生活重重磨难的基础之上自我安慰调节和自我救赎的心声。而当她以707的高分被北大录取,当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还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如果媒体放大的是贫穷本身,寒门女孩逆袭,强化了个人成长与自我努力,完全可以战胜困难,平衡自我,走出阴影,这不免就有理想化和个人意识强化的嫌疑;也自然会引发一部分网友从贫困原罪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出发,指出无计可施的大多数贫穷家庭,穷到吃土的社会现实,理不清积贫积弱,通过劳动无法改变的现实,向贫穷致谢或者就存在想当然和认知能力有限的问题。这后面发的众多发声,带出来的自然而然的衍生,许多也与女孩王心怡的关于认知和成长感悟的文字初衷没有关联。
河北女孩王心怡让我们看到了,寒门背后经过苦难穿越迷惘的高贵的灵魂。这个时代有这样的寒门女孩,可以抚慰一部分处于贫穷线上迷惘的年轻人。
萧伯纳曾说:贫穷是最可怕的恶魔,是最严重的罪行。因为贫穷总孕育着恐惧、焦虑、不安定,也挑战着人性与底线,所以会暴露出丑和恶。是啊,贫穷是件可怕的事情,它意味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被人嘲笑,甚至被人奚落,与更多机遇绝缘的现实。
心怡要感谢的是在贫困中走出阴影的自己,感谢的是在贫穷生活困境里一直鼓励她的母亲,感谢的是对她关爱的老师。
诚然,“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也正如河北某平台编辑所说:“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有人说原生家庭的差距阻碍了寒门逆袭,但是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真正可怕的不是贫穷带来的苦痛,而是深处底层却失去突出重围的决心。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心怀梦想,顽强拼搏都可以培养出懂得感恩,自立自强,成绩优异的好孩子。”
在我们看到寒门女孩逆袭的同时,更应该思索,贫困背后的教育资源公平公正,思考在同等社会环境下彰显着人间的温暖。
“感谢贫穷”之所以火,我想是因为在贫穷下仍不放弃希望,仍积极向上,不抛弃,不放弃,然后努力取得成功。
河北女孩王心怡然给了正在默默奋斗的更多寒门子女以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