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关于凉州人的圈子文化(随笔)
前日,有一位陌生文友请求加我为微信好友,验证附带了一句话:欲投稿苦求无门,若要请吃送礼就算了。
我觉得好笑又好奇,是多么有个性的一个人啊!或者说文人都是比较有个性的,多多少少都有些愤青?因为都是文学草根的缘故,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互相成为微信好友。他有时下很文艺的网名:芳华。
然后,我跟他的聊天框里就被瞬间填满。他打字速度奇快,跟我吐槽说平时喜欢点儿写写画画的,在他们那个领域也算是小有名气。但是,在往市级刊物投稿时,却遭遇了一次次的无视,投出去的稿件如同泥牛入海,半点回复都没有。终于,在长达一年屡投不中的等待里,他感觉到了不同寻常,便想尽办法取得了那家刊物一个编辑的联系方式。好巧不巧,这位编辑还和他是校友。有如此便利他自然成功约到了编辑,用凉州人特有的“坐一坐”方式,进行了一番投稿如何被采用的求教。
浓茶渐淡、酒干菜残,校友编辑方才把其中诀窍告诉了他。
原来,在凉州文化界是有“圈子”的。但凡你想沾染文化,想把自己的名字和文字变成铅印的豆腐块,那就得融入“圈子”。这事就像找庙门,找对了庙门,拜对了菩萨,你离修成金身罗汉还远吗?
校友的提示很隐晦,他的智商也足够领会了。这是什么逻辑?投个稿还要拜山门,感觉就像水泊梁山聚义厅上的投名状!哪怕面前是一堆牛粪,文友芳华也绝对是要“大吃一斤”的。是什么限制了草根的想象力?
估摸着桌上残羹冷炙的价格,这一顿是他半个月的工资,芳华的荷包比牙更疼。既然都到这个地步了,干脆一次性弄个明白,他态度虔诚地问校友,“庙”是谁家,“佛”是哪尊?
校友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吐出几个人名儿,芳华的心情便瞬间不好了。那些人都是他仰慕已久的偶像,在他依然缺乏想象力的心目中,他们都是叱咤凉州文坛、引领凉州文学潮流的影响力人物。这世界变化真快,就在他一心埋头码字的年月里,“偶像”们都已经登峰造极成圣、成佛了么?更有甚者,其中有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是和他自小玩泥巴长大的同村人,小时候是伙伴儿,如今却天差地别,人家摇身一变都成了“大家”了。唉!芳华唏嘘,有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看来的确是自己孤陋寡闻了,他颇有点自惭形秽,不知道那位“大家”现在还能不能认出自己来?
那个时候,他几乎是膜拜的口气,极其卑微的恳求校友编辑,请他引路去拜拜“各路神佛”。校友很爽快,满口答应下来,让他随时听候接见。找着了路,光明必然就在前方,芳华安心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嘛!荷包瘪下去,希望来填上,那晚回去他梦见自己触到了金光闪闪的“神案”。
校友编辑办事很有效率,第二天就打电话告诉芳华,说某某爷刚好有空,要和他坐一坐。芳华一愣,爷?如果没记错,那人也才只到五十吧,竟然都是“爷”辈的人物了,真正了不得啊!
芳华诚惶诚恐去了,纠结着该带点儿什么,想来想去觉得拿东西太俗气,怕玷污了那位“爷”的清清文气,最终只带了自己数十年来逐字逐句积累的文稿,想着还能亲自聆听一下“大家”的指导。“某某爷”是见到了,不止一位,还有好几位“爷”也在场。不得不说,芳华这次算是交了狗屎运,其中最厉害的一位正是省级文人的头头儿,不但是“爷”,还是“大爷”呢!芳华受宠若惊,一一躬身问好,庆幸“爷”们没有来跟他握手,这样手心里的汗水就不会泄露他没见过世面。
机会难得,本想趁机好好讨教一下做学问,可是各位“爷”已经招呼起了酒桌子,芳华只好把抽了一半的文稿又暗暗塞回包里。
古代文人们的酒局都是飞花掷令、妙语如珠的,芳华期待着要领略一把文士的风雅。“大爷”此人,向来是文学草根们难以企及的,比如以芳华来说,“大爷”的名儿简直如雷贯耳。而草根们对“大爷”的仰望之情,借用周星驰一个比喻,就是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啊!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爷”,隔着大圆桌子遥遥对芳华一笑,问他对《×××》作品怎么看?全桌人目光聚焦都在等芳华的回答。他愣住了,什么东东听都没听过啊,怎么办?芳华是个诚实的超龄好孩子,他只能据实以答没读过。
校友编辑正好坐在边上,从桌子底下掐了把芳华的腿,把恨铁不成钢表现的不动声色,但包括“大爷”在内的其他“爷”,则满脸都是“朽木不可雕”的微恼。很快有人出来调解气氛,把《×××》作品列出了五大亮点,并得出总结,盛赞其乃是伟大的著作。一番慷慨激昂的评论,博得满堂喝彩,芳华才后知后觉到,说的原来竟是“大爷”的著作呀!可惜,就因为他只知道关起门来码字,不关注江湖风云,失去了一次绝佳的递“投名状”的机会。更为懊恼的是,校友编辑暗示让他去结账,他除了一包文稿而两手空空,便彻底沦落成“圈子”以外的人。
这就是文友芳华的“拜佛”之殇,既然“佛”没拜对,“圈子”没进成,他的文稿就依然还是一堆废纸。且因为“大爷”都摇了头的人,纵然你文章锦绣满腹经纶,没有“圈子”做背景,也只是披着皇袍的乞丐,名不正言不顺,谁尿你?
有句话说得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凉州人的“圈子文化”形成已久,你在“圈内”万事好商量,狗屎都能包装成黄金;若胆敢不“进圈”,文友芳华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凉州文人中的聪明人几乎都进了“圈子”,三不五时还能去和“爷”们“坐一坐”,得几句褒奖,顺便还能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而像我这样努力挣扎不肯进去的笨人,天生适合坐井观天,永远在仰望井口遥远的那方天,也想去看一看但就是出不去,这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圈”呢?
听完了芳华的讲述,他的无奈似乎通过屏幕烫疼了我的指尖,也烫疼了我的心。有过类似遭遇的人岂止一个芳华,在凉州,早已经是遍地芳华!面对这样的怪圈,我们这些文学草根,一边在坚持着自己梦想,一边在文学的江湖上经受风刀霜剑,对那些所谓的“圈子”痛恨厌恶着,却又无奈妥协着。既鄙视各位“爷”,又拼命想成为“爷”里面的一员。也许,时间一长,矛盾会使人成长,有朝一日也有了以自己为圆心的“圈子”,便算修成正果了吧?
忽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的经典桥段:当至尊宝戴上了圈子,他就成了真正的孙悟空。哦,那不叫圈子,应该叫紧箍咒才对!
凉州文人,你的紧箍咒都准备好了吗?
呵呵,看来先生也是受“圈子”压制的了?对于贵地文化界的现象,本人不好评论,只是从先生的文章所列举的事例进行一点个人猜测。如果实际情况真像先生说的那样黑,先生何不全部揭露出来?这样也免得我等吃瓜群众妄加猜测了。不过我总觉得,真正的优秀作品“经纶文章”是任何人也压制不了的,那些“芳华”们与其呐喊,何不也亮出自己的作品和那些“爷”们一较高下,让大众作一公断?冒昩之处,请先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