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秋之韵”征文】蟋蟀暮啾啾(散文)
白露,白露,露凝而白也。阴气越来越重,暗流涌动。清晨,地面、叶子上会有许多露珠,这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密密麻麻,是夜凉气的凝结,也是秋秉性的显露。
秋了,真正深入秋了。夏逃遁,热隐退,那些曾经的朝气蓬勃、轰轰烈烈,都宁静了。秋是往回收的。我对这个节气的感知,来自于漫长暑假的结束,那些个放野了的心,都收回来了,又一轮的秋季学期开始。田野里却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那饱满,那沉甸甸,以静谧而凝重的神色,等待着农人去收割。
自习课还没下,暮色已漫上来。植物园树影婆娑,安详静气。教室里只听到翻书声、写字声,还有细微的呼吸声。突然,“唧唧吱——”“唧唧吱——”的叫声传来,婉转急促,虽单调,却也亮烈。一声一声,蔓延至教室,震荡着耳鼓。教室再不宁静了,有学生侧耳细听,有学生悄悄低语,有更多的学生把目光透过窗外在搜寻。看我一脸严肃,收回了目光,吐了吐舌头,教室里又恢复了宁静。
那蟋蟀的叫声,却不曾停下,一浪又一浪地撞击着我。
这响亮长节奏的鸣叫,容易让我陷入往事,想起了童年。
天高云淡,秋意绵绵。田野里遍布成熟的味道,瓜果的,庄稼的,蔬菜的,一波一波漫上鼻翼,缠绵、浓稠、繁复。而牵我脚的不是秋天的味道,而是那啾啾的虫声。先是站在老柳树下,仰头用眼睛去拨开树叶,捕捉那一声一声的晚蝉声,而后是带了小瓶去捉蟋蟀,连同它的啾啾声。
蟋蟀的声音响亮、清冽,从草丛里漫上来,用树枝拨开草丛,就会看到蟋蟀正一蹦一跳地向外跃,我弓腰噤声,伸开手掌,向着它的头捂了下去,然后抓住它放入瓶里。爷爷的声音从后面追了过来:“小心,别伤着它!”
爷爷看了看瓶里的两只蟋蟀说:“抓错了哦,要抓两条尾巴的才行,三条尾巴的不能斗。”爷爷知道我抓蟋蟀是为了观斗,也知道邻家的小伙伴石头在家正等着我呢。
脸盆里两只蟋蟀摆开了阵势,一场激战开锣密鼓地就要拉开了:一只蟋蟀猛烈振翅,触须直立,鸣叫着,喧嚣着,那气势咄咄,是鼓劲,也是示威,仿佛要用声势和气焰把对方吓着,可那一只怎可示弱?蟋蟀骨子里的善斗本性刷拉拉全部展现了,它也拍打着翅膀,也鸣叫着,也喧嚣着,而且气势丝毫不弱半分。一时间,一脸盆都是它们的叫声,然后整个屋檐下都是。
我和石头急了,连连叫着各自的那只加油。记不清是哪只先出手,只记得它们斗得不可开交:头顶,脚踢,撕咬,扭打一阵,然后各自退下来,卷着长长的触须,旋转,观察,思考,终于找准位置,猛扑上去。几个回合后,我的那只,斗志先衰,垂头丧气,败下阵来,而石头的那只,昂首挺胸,春风得意,趾高气扬。我去看石头时,他一脸的春光。
有了那些蟋蟀,秋日里,我的童年色彩斑斓、纷繁无限。
我们观斗,只是出于好奇,可明朝宣德年间有位皇帝就不是这样了,他酷爱斗蟋蟀,成瘾入魔,岁岁有征,民不堪扰。四处捕获,要捉那稀奇品种,方可,劳民伤财,务工耗时,只是为了皇帝这一喜好。荒唐之至,令人唏嘘!
被世人称作“蟋蟀宰相”的贾似道,与羣妾踞地斗蟋蟀,而误了国。他于政不通,却精于斗蟋蟀,而著《促织经》。
清朝的王公贵族也嗜斗成风。白露一过,正是蟋蟀欲上时,京城就搭棚开局,铺排了浩大的阵势。王孙贵族们提着笼子,怀揣银子,兴致勃勃,纷纷参战。放出蟋蟀,铺开阵势,静观其斗,呐喊助威。不但胜者春风得意,就连获胜的蟋蟀也要“封官进爵”,称王称霸。
和尚济颠僧,为爱物蟋蟀之死而悲,而伤感,又是安葬,又是悼词,以示纪念。
更有甚者,生前嗜蟋蟀如命,死后还把蟋蟀用具陪葬。
诗人陈志岁《蟋蟀谣》说:“杭城斗蟋蟀,一只值万钱。今日娱风起变化,京都不玩民间玩。”可见,那时上至皇上王孙,下至黎民百姓,捉曲曲,斗蟋蟀,蔚然成风。
蟋蟀,或黑或褐,身短而粗,腹丰满,头硕大,触角柔韧修长,翅亮亮,像刷了一层油,闪着光,尾巴短而挺,像一根根战戟。这霸道而雄雄的长相,就是一副好斗样。
就连求偶也那么霸道。雄虫看到中意的雌虫,先是围着它低旋,前爪抓住一根长须,叼于嘴中,然后后腿使劲地刨着地,翅膀不停地抖动,发出急不可耐的声音。一旦得手了,便深情款款地唱出婉转的“吱吱”声。
这蟋蟀的歌声,谈不上好听,还简单重复,毕竟是在靠翅膀的摩擦发声,可这要看是谁在听。“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一生坎坷,历经战乱的杜甫,听出了哀音。“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这是白居易在听,他听出了光阴的流逝、垂暮的薄凉。而在农妇的耳中,它又变成了“促织,促织”声,在这声声促织里,妇女们紧锣密鼓地开始纺纱织布,在备越冬衣了。
而我听来,那蟋蟀的声声鸣叫,是对白露节气的深情表白,也是对大自然的低吟浅唱。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一叶梧桐天下知秋,这秋,何止是从一叶梧桐知呢?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鸣一叫里都可知。比如,菊花的盛开;比如,大雁的南飞;比如蟋蟀的鸣唱。“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蚊子的嘴是闭上了,可蟋蟀的声音正盛着呢。
《诗经》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这里,蟋蟀的迁徙,成了时序的标志。真正到了蟋蟀在堂,那年的脚步也就要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