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白起之死诱发的商业行为思考(杂文)
中央电视台近期热播《大秦帝国之崛起》,该剧在第27、28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个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感人故事。白起之死让观者内心血泪纵横,然而秦昭王杀白起绝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白起的下场实为历史发展必然。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功劳大,难道不应该封侯拜相吗,怎么还会招致杀生之祸呢,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结合白起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待。
一、千古第一战神的由来
白起生于一个人才汹涌的战国时代。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有这样的情节,芈月随从秦王来劝降义渠,而在营地中芈月见到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小狼,就给他起名叫做白起,并且带回了秦国,交给魏冉在军中培养,小狼白起追随芈月踏上军旅之路。秦昭王十四年,秦军攻打韩国新城,韩魏赵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秦国未能攻破韩国的新城,秦国丞相魏冉大胆举荐白起为主将。白起上任后,改变策略,小部队引敌前进,主力部队绕到敌军后方进行包围的战术,白起将韩魏联军包围在伊阙,斩杀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俘虏敌军主将!白起一战成名,韩国再无还手之力。之后,带领大军进攻魏国,一路势如破竹,魏国毫无还手之力,攻克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让处于西部的秦国打开了战略出口,使得秦国得以向东方进军。楚襄王二十一年直破楚国都城,受封“武安君”,威震天下,六国皆闻风丧胆。公元前262年攻打赵国,“长平之战”与赵括对垒,当时各诸侯国总人数不过2000万。双方总兵力就高达到100万人,结果赵括被围困30余天,四十万大军活活饿死,40万人如果人挨人的躺下,可以延绵200公里,赵国从此没落。回顾大大小小的战役,在本来就强大的秦国的基础上,白起奋勇抗敌,大多数战争以少胜多,为自己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为秦王朝的崛起立下了不世之功。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四大名将之首,被称为千古第一战神。
二、《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白起之死
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范睢谗言,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无法擅权,便以巧言断送了白起宏伟的军事图谋。白起因此与范睢有隙。可是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不愿意献城,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却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攻势受阻,将卒多有伤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伤亡惨重且主将郑安平率两万军队降赵。孤注一掷的秦昭王亲临白府对白起说:“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为寡人出战。”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已看出残局无法收拾,坦诚劝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战机。昭王不听,反认为白起有意刁难,加之范雎乘机进谗。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引剑自杀。时为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三、白起死因探析
1、功高盖主是白起获得的第一道必杀令。作为一名将军,白起征战沙场三十余年,立下战功无数,他无疑是出色的、优秀的;作为一名臣子,白起高居武安君之位,为秦王讨伐六国,他也是厉害的。然而,对于秦昭王来说,正是因为白起如此的优秀、厉害,出色到足以撼动自己的地位。对自己在国内国外的威信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国内,白起为武安君,相当于军委主席或国防部长,大权在握,把持着国家命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文武大臣莫不争相交接;于国外,诸侯列国,唯闻武安君之名而两股颤颤,武安君之声望远高于秦昭王。这一点对于唯我独尊的秦昭王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虽然秦昭王心里十分清楚,武安君职位是他所赐,然而这也让他内心惶恐不安,让秦昭王分明的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解除这种威胁的唯一办法就是杀掉武安君白起,秦昭王内心知道杀死白起的后果,但是不杀就会动摇他自己的地位,所以杀掉白起成为秦昭王的不二选择。
2、“惟国不惟王”是白起获得的第二道必杀令。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不肯再接受将军的任命,不肯再去攻打赵国,这就让秦王认为,白起不肯听从自己的命令,这还了得,作为战将,居然不接受国君的命令,把国君的威信置于何地,按理讲,不接受命令,罪不至死,况且白起为秦国的强大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可以骄傲一把,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国因为与诸侯联军交战失利的情况下,国力大伤,内外交困。三番五次相请,仍然不愿出山。这相当于我们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关键时候尥蹶子,居然让我秦昭王出洋相,丢脸,伤国威,我秦昭王怎能不心生痛恨,怎能不动杀心。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四十多万的降俘,所谓坑杀,就是围困而坐视其饿死。关于“杀降”这一点,自古以来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而坑杀赵国40万人并不是白起内心所愿意做的事,这是秦昭王的命令,君命难违。作为亲历战场的将军,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自知罪孽深重,不想再去攻打赵国。其二、白起不愿再次接受将军任命的原因还有,长平之战后,白起决定直捣邯郸,而秦昭王不准,战机已经失去。在秦赵两国都有了喘息机会之后,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把赵国逼向绝境,赵国必然拼死一搏,难以取胜,这对秦国来说是致命的灾难。从国家利益出发也不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唯有国家利益,而不顾及秦昭王的利益,这怎能不加深秦昭王对他的仇恨。
3、小人范睢给了白起第三道必杀令。范睢与白起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范睢没有多少才干,但是他在秦昭王面前很听话,处处迎合秦昭王,秦昭王明明知道范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但是,秦昭王很赏识范睢是个真正的小人而不是伪君子。在秦昭王的心中,真正的小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小人都很听话,小人会搞得自己很舒服,很受用,至于国家利益,也不需要小人有什么太大的作为,自己舒服就可以了。而作为君子的白起,虽然十分有才,但是并不是那么照顾自己的面子,有才可以重用,但是一定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一旦不可控,即使有损于国体,也要在所不惜地杀掉。所以范雎可以官至宰相。白起大破赵国,原本就要打败赵国,范雎起了妒忌,恐其超越自己地位,于是就跟秦昭王进了谗言,最终秦昭王召回白起,错过了攻杀六国最强国赵国的最好时机,之后再叫白起攻打邯郸,白起不去,范雎在秦昭王面前说他有怨言,加剧了秦昭王与白起的矛盾。
4、强权面前白起没有真正的朋友。我们在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看到,朝堂之上,商议是否要杀白起时,也有一点争议,但是在范睢的强权下,敢为白起说话的文武大臣都被打压成了哑巴,绝大多数人被迫倒向了范睢一边,众多大臣纷纷赞同范睢杀白起的提议,只有极个别武将不同意,但也于事无补,秦昭王不愿承担杀害功臣的罪责,只好下令其自杀。
四、白起之死诱发的商业行为思考
白起之死给正在商品竞争大潮中的人们以深刻的思考:人立于商业行为中不可以太贪功,不可以功高盖主,更不可以恃其功而忘乎所以,即使有功劳也需要低调行事,一切功劳都是在上级部门组织之下建立的,没有上级部门的有效协同,个人是不可能建立功勋的,要把一切功劳归于上级。心中不能光有商业团体利益而没有商业主管领导的利益。团队是主管领导下的团队,不忠于商业主管领导,何谈忠于商业团队。要服从商业主管的安排,即使是错误的安排,首先也是服从,因为主管才能对团队负责,作为商业团队成员是不需要对团队负责的,只需要对主管领导负责即可。不要轻视商业团队中的小人,小人得志时也可以置雄才大略之人于死地。
五、《大秦帝国之崛起》还有一个亮点最是珍贵
白起之妻赵曼,她是赵国人,在白起攻打赵国时,她回到祖国,帮助赵国,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战争中受难的士卒,战后回到白起身边,照顾白起,与白起同生共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行为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亲人的情感,只有亲人、配偶才是情感中最可靠的,当一个人在商业竞争的大潮中受到伤害时,只有配偶才是与你同舟共济的伴侣,这一点就连父母子女都不能替代,所以我们每一个参与商业竞争的人,都需要重视配偶的感受,珍惜她,爱护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善始善终,一身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