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市民看韩城(散文)
穿越黄河古道的秋风,带着一丝凉意冲向绿荫,惊起了河边的水鸟,吹动了司马故里天空上滞留的云朵。擦亮了天空中高悬的秋阳,阳光晒红了韩原田地间成熟的花椒。陕西一号公路,沿黄公路上的车流,自然汇集韩城。从太史祠到梁代村,从禹门口大桥到党家村民居,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丰厚的旅游资源。
龙门古渡花椒飘香,司马迁祠游客不断,烈士陵园秀塔危楼,黄河沿岸绿树成荫,大禹庙巍居一方,状元街名噪乡里。沿黄公路两侧的绿化带花开正红。那坐落在沿黄公路一侧的下峪口煤矿,几经脱变,用它四十多年的风雨经历,记录了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脚印,在改革的潮流中日新月异,面貌焕然一新。矿区的人员结构不断更新,生活设施不断改善,一个安全高效的新型企业,以它矫健的风姿,依然迈着发展的步伐,健步在改革前沿。昔日红极一时的煤炭企业,带动了国家能源开发的新路子。下峪口煤矿周边,随之兴起了资质雄厚的龙刚集团和黄河矿业集团与之相伴,有着共同开发,不断创新,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这,也是几十年来,韩城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和经营理念。看那龙门特区高起的大楼,宽敞的街道,规范化的经营模式,标志着韩城工业企业走出了初步建设的历程,进化在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路子上。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夜幕降临韩城,从龙门大街到南湖公园,处处彩灯伴星月,习习秋风送爽香,公园一角洋溢着优美的乐曲。随着乐曲翩翩起舞的人们,笑谈着韩城工业发展史上引领企业改革,风流一时的倜傥人物。那位韩城矿业公司副总经理,原下峪口煤矿矿长张孝贤同志,他是曾经把下峪口煤矿经济和职工收入推向高潮的人物。还有原韩城市市委书记李智远同志,在为韩城环境治理中,作出了市民满意的成绩。他们在时代的发展中,把自己烙印在韩城市民的心里。回顾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韩城由县变市,更替了不计其数的领导人物和政府官员,能被市民们经常提起,并且四处赞许的人物,寥寥无几。李智远,张贤孝同志,他们能在韩城发展的历史大潮中被市民广为传颂,留下佳话真是难能可贵,少之又少。
城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特性,社会发展,相应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和认识结构,也考验着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企事业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位职员乃至市民的经济收入和现实生活,人们选择高效企业的意识越来越强。无论人们相遇在公园还是超市,都在相互询问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人们的心里,装着自己的企业,也关注周边企业的效益,更关注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人们是无法忘记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来那些可歌可敬的一流人物,无论他们是企业员工,还是普通的劳动者,是市委书记,还是企业领导人,他们的作为,能在时代变迁中感动韩城市民,成为韩城市民在公共场所议论的焦点,赢得广大市民的认可和信任,成为市民心中为之敬佩的形象,是用任何物质所无法代替的荣耀。他们的名字,带给市民喜悦和兴奋,他们身上,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情操。他们看似普通,却超越了普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把人生书写在广大市民心中,在一张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纸张上,留下了口头传闻,时常在韩城市民的耳边被唤起。事实上,在城市和企业发展强盛期间,每一位心系人民大众的共产党人,人民群众心中就会刻画出他的影子。不信,去问那南湖岸畔的舞者!问问那花椒林中的阿嫂!问问那奔跑在上班途中的歌者。即使采用多么美好的文字,也无法改变老百姓自由的思维和切实的认识。那些悬挂在城市中心优美的画像,不代表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为。辉煌的词汇,不是开发几块煤碳燃烧起来所能波及的光彩。火山爆发的烈焰,也只是片中之点。唯有照进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缕淡光,驱散人民心中的疑惑才有资格称得起辉煌。也许是只言片语的温情,就如同阳光般透亮,让人们心灵不受任何蒙蔽。像雨露般滋润着每一个市民的心灵,感动着大多数群众,犹如夜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旅程,默默地走进人们的灵魂深处。如此真正的作为,无需面向全国人民高呼大叫,不必挖空心思为自己歌功颂德,自有为他们颂功的百姓。
夜风送爽,蝉声清扬,南湖公园的月光与灯光相互辉映,自由的照射在行人身上,人们放下了一天的工作,迈着悠闲的脚步,放松自己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畅谈快吐,评说天下。有被秋风挑起争吵的乐趣,也有天空中月光高洁的淡漠;有灯光辉映的炽热情怀,也有湖水折射中晃动不安的身影。是灯光与阴影交汇的夜晚,也是皎月与黑暗同行的时刻。有乐曲点燃起萌动的激情,更有石凳被烈日照过后滚烫的温度。这些风景中的风景,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才是韩城市民的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