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飞渡黄河战阎军(散文)
对于历史上的东征,我略微知道一些。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对日本东征,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日本东征,清康熙帝对日本东征。但这三次东征都没有成功,因此,有历史学家曾评论说:如果历史上的这三次东征计划有一次能成功,我们会多一个海外省!
由此,我想到了68年前发生在陕北延安的那次东征,那是一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陕甘苏区东渡黄河,对山西省境内国民党军的战略性进攻的战役。也是一次以中国共产党胜利结束的战役。
长期工作在陕北的我,对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东征的很多地方都去过:什么吴堡、佳县、神木、柳林镇,什么延长、延川、永坪等地区,包括黄河以东的山西境内的吕梁等地区。因此,每每走到这些地方,尤其从吴堡过黄河的时候,我就想那次着名的东征战役。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其时陕北虽是陕甘苏区红军的根据地,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面临的敌我态势以及红军经过长征本身的状况,使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军的发展受到限制,因而苏区的发展方向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就成为党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后,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瓦窑堡村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明确了红军的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省。并研究了东征的行动路线和战略方针,部署了兵力,正式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签发了《东征宣言》。举行了东征誓师大会,随即开赴黄河沿岸,准备进行东征抗日。
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正式下达了渡河命令。是日晚8时,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北起绥德沟口,南至清涧河口100里长的黄河岸线同时渡河,突破阎军防线,进入山西,开始了伟大的东征抗日。
3月31日夜,由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的红二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兴县罗峪口渡口登岸进入山西,参加了东征。
红军突破黄河防线后,即胜利进击。一军团连克三交、留誉,进逼中阳,十五军团进占义谍,直趋石楼。两个军团在接连取得关上、蓬门大捷后,于3月上旬会师于孝义县兑九峪以西的大麦郊地区。
3月中旬,红一、十五军团在孝义兑九峪重挫进攻之敌后,根据东征总指挥部的命令,又兵分三路,实行新的战略展开,宣传发动群众,大力筹款扩军。红十五军团为左路军,向北挺进文水、交城,直逼太原近郊的晋祠,尔后又转向晋西北,一直打到岢岚、岚县。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深深感到红军作战的力量强大,急电蒋介石派兵增援,蒋派10个师,号称15万大军,由同蒲路向北,正太路向西,分两路入晋,并在太原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剿共总指挥部”,阎锡山也派其5个师和2个旅由晋中向晋西地区压来。
面对蒋、阎这种“不与外敌仇,反以国人恨”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为了避免大规模内战,保存国防实力,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遂果断将东征红军撒回河西陕北。
5月5日,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国民党政府及全国各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宣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
红军从1936年2月20日渡河东征到5月5日挥师河西,历时75天,胜利地完成了毛泽东给东征红军提出的到外线打击卖国贼蒋介石;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和全国反内战高潮;壮大自己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三项任务,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东征红军虽然只有两个半月,但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意义是巨大的。
纵观历史,东征的战役很多,但我觉得只有68年前的这次东征,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我曾在学生时期学习中国革命史这段时,老师对东征战役评价的那样:红军东征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策略方针的成功实践。既打击了蒋阎反动势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又宣传了抗日、组织了抗日力量。
同时,壮大了自己,增强了对付蒋阎和抗击日军的能力。在整个红军东征期间,红军在山西不但解决了红军的抗日经费,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而且在兵员上得到了补充,疲劳的部队得到了休养生息,与经过长征刚刚到达陕北时的情况相比,实力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不仅可以对付蒋介石,阎锡山的军事“围剿”,而且成了以后华北敌后抗战的主力,真正担负起了抗日的重任。
此外,红军东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吕梁乃至山西播下民族革命的火种。东征红军进入吕梁后,组织了许多地方工作团,深人到山庄乡村,刷写标语、张贴布告、散发传单、演出节目,召开各种会议,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造成了强大的抗日声势。不少觉悟了的青年在扩军中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跟共产党闹革命,这些参加红军的革命者在抗战爆发后又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回到吕梁,成为创建吕梁抗日根据地乃至晋西抗日根据地、点燃抗日烈火的骨干力量。
所有这些,都闪耀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英明决策的思想火花,也都是历史上许多次东征中最成功最彪炳史册的经典。它在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有机会,我会沿着当年东征的路线,再次寻找那一个个留有智慧、汗水和鲜血的脚印,并深深地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向更高的境地迈进。
二0一八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