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扶】白鹿原上的手艺记忆:木匠(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扶】白鹿原上的手艺记忆:木匠(征文·散文)


作者:白鹿放歌 布衣,32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9发表时间:2018-08-24 10:12:35

【流年·扶】白鹿原上的手艺记忆:木匠(征文·散文) 昔日的白鹿原,庄稼是指望不上的。可以说不少人都会一门或者几门手艺,这正应了“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这句话。白鹿原人精通各种手艺,像木匠、笼匠、铁匠、鞋匠、席匠、修表匠、打胡基等。最值得骄傲的是,白鹿原人把沙发割到了全国各地,那才是值得厚厚地记上一笔的。
   木匠这门手艺,如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再是过去的纯手工、作坊式作业,机械化的设施已派上了用场。流水线生产已不是啥新鲜事。回味昔日的白鹿原木匠,我还有千言万语要说的。
   我对木匠的认识从小时候开始,亲眼所见,亲眼所闻,而且在心里扎了根。木匠这门手艺在白鹿原上是特别传统、特别吃香的手艺,就连许多人家给女儿找女婿都要找个木匠,这样才会一辈子有钱花,一辈子不受穷。
   木匠分为房木匠和小木匠。房木匠往往指的是盖房的木匠,小木匠则指的是做各种木质家具木匠。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对做家具的木匠,印象当然是最深刻的。那时候的白鹿原还很贫瘠,可以说年年靠天吃饭,一个劳动日一天有2毛钱的收入已很不错了,劳动之余,有些人总会偷着做些手艺活来增加些收入。做家具,我见的最多的就是原上人割的大板柜、一头沉、二头沉、木箱等,至于家里坐的桌椅等,对木匠来说,那就小菜一碟,随手做来。
   在我的记忆中,原上人嫁女儿,陪得最多的就是大板柜了。这大板柜也有好几种规格,说到底只是大小和样式之分罢了。大板柜用处可大了,它不光能存放粮食,还能放衣服,还能放家里需要放的东西,甚至连钱财都放在里面。我是位秦腔爱好者,尤其喜欢《柜中缘》这出戏,古时家里都有大板柜,人都能藏在里面,足见大板柜在家庭生活中的用途。原上人家条件好些的人家,有两三个板柜都不算啥稀罕事。至于大立柜、组合家具,那只能是后来的事情,那是新家具的范畴,原上木匠适应得也快,样式也随着潮流更新着,那也是新婚时尚的嫁妆,大板柜往往只能靠边站了。
   割大板柜这事,只要是小木匠,可以说不少人都会的。那时候,往往是夫妻俩协作,拉着大锯,把长长的圆木扯成一片、一片的木板,那可是个力气活,人站得高,还得配合好,辛苦就不必说了;扯好了板,再用胶把一块块木板粘接,还要用麻绳一道隔着一道捆好、撬好,晾晒一段时间,那是需要技术的;粘接好的整块木板才是做大板柜的初级材料,那才需要精工细作,用推拨推,用镯子镯,用锯子锯,用墨斗打线也是必须的,可以说经过了很多道工序,要十天、甚至十多天的功夫,一个大板柜才能做成。我的记忆里,家乡人割的板柜一般是不油漆的,那样用架子车拉到集市上,一看就是本色,一般说来是比较好卖的。那时候,原上前卫逢集,卖家具的货比三家,自然有挑头,谁家的实受,谁家的工艺漂亮、谁家的物美价廉,都是买家具人的选择标准;那时候,原上割大板柜的人比较多,销售也是个问题,不光在前卫集卖,还要到原下的蓝田县城、焦岱、引镇、西安城、韦曲等卖板柜的地方。几十里、成百里的路,还不是拉着架子车去的,路上饿了,吃的不过是从家里带来的干粮,能喝上凉水也是不错的。
   原上最多的就是小木匠,那时候,毕竟盖房的人家还比较少,而家里用的家具肯定是比较多的,坐的、睡的、躺的,可以说一般都是木头做的。家里待客用的小方桌、小椅子;村里红白事用的大方桌、大椅子,有的人家还不少,那时候往往是执事一家、一家去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原上人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城里人结婚讲究的“二十四条腿”、“三十六条腿”也在影响着农村,一头沉、二头沉、大立柜、组合家具等新式家具也成为新婚必备的嫁妆。也就是说,割家具已不再是单纯的家庭作坊来完成,这时候也有了木器加工厂,白鹿原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前卫木器加工厂了,其辉煌的业绩,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说了。可以说,割家具这门手艺在原上有着比较大的市场,小木匠在很多年里都是比较吃香的行业、比较稳定的职业。
   这里还要说的,就是白鹿原上至今还存在的割寿枋的木匠。那时候,可以说好些村子都有会割寿枋的木匠,那可是不简单的手艺,对匠人要求也要高些。原上很多人家都是早早给家里的老人割好寿材,可以说家家在寿枋割好期间都要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款待宾客自然是少不了的。如今,只要你走在前卫镇的街道上,你只要细心些,还会看到割寿枋的店面。
   白鹿原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原上人日子一天天好过了,盖房子的家庭也在增多,原来还比较少的大木匠也多了起来,一般人家常盖的是三间大瓦房,当然是砖木结构了,砌墙当然由瓦工来完成,其实一般房木匠都会瓦工的,农村人就要求的全面手,就像当今物业要的万能工一样。房木匠确实跟小木匠有着不小区别,盖房用的大梁,那都要仔细的选,盖房用的椽和檩,那也需要有眼光的木匠师傅来完成。房木匠那时候是受人尊敬的,难怪人们用“鲁班”来形容谁家盖的房子如何、如何的好。
   白鹿原的木匠,在今天看来,确实是个历史的记忆。如今木匠这门手艺,可以说只能回忆,而不好见到了。人们用的家具一般都是出自家具厂,人们住的房子也是混硬土结构,平房、楼房也早已普遍。说到底,白鹿原的木匠是让人回味和常常忆起的;说到底,那真是一种永远消失不了的珍贵记忆。

共 20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旧时的白鹿原,靠天吃饭,贫瘠是不可避免的。手巧的白鹿原人精通各种手艺,以此来贴补家用,度过贫困岁月。作者在文中回忆了众多手艺之一的木匠。还原了旧时光中的一些生活图景,房木匠和小木匠,选木料做房材做家具,靠着双手打造着别人的日子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文中重点描述了割大板柜的情形,仿佛看到了眼前有夫妻二人协作完成,一步步,一环环,都不懈怠和含糊,有汗水也有智慧。拉到集市上,货比三家,卖出个好价钱,生活有个奔头。时代发展中,手工作坊已成末落,华丽变身木器加工厂,木匠人凭着手艺对着机器发号施令即可。这是时代的必然,旧的被新的取代。我们在感慨的同时,只能靠着回忆去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幸好,我们能回忆中回到现实还能看到割寿枋的店面。文章素朴真实,有一种淡淡的感伤情怀,关于那些值得记忆和怀念的手艺,以文字的方式致敬。感谢作者赐稿。【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083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8-08-24 10:16:06
  朴素真实的文字,渐行渐远的民间手艺,读来让人感动也让人惋惜。希望再看到作者更多类似的作品。祝好。
万人如海一身藏。
2 楼        文友:浩歌        2018-08-26 22:51:41
  好题材,好作品!当代社会发展过快,批量化工业生产使得许多民间艺人消声匿迹,尽管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却未必是件好事。笔者家乡的木匠现已绝迹,留下的只有残存在脑海里小时候见过的木匠做工的画面。因此,能读到这样的散文,重温童年片断,是幸运的。
   文章情感真实,语言朴素,表达对已逝岁月的无限感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