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那些年我们一起混过的论坛(散文)
一
2003年,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当时我月工资只有760元,和丈夫一合计,咬咬牙花5000多元买了一台联想电脑。心想,吃饭穿衣可以落后,这方面一定不能落后。
电脑买回来,儿子学的最快,他在网上又是踢足球,又是听歌,玩得不亦乐乎。我有什么问题还得请教他。一开始,是拨号上网,下载一首歌都要好长时间。后来电信上推广“一线通”宽带,一年600元。上了宽带后,儿子如鱼得水,上网次数直线上升。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网。这样不但和我争电脑,还严重影响到学习。马上就要进入中考了,这样下去怎么行?于是我俩做了一个极端的决定,把宽带停了,以绝后患。就这样,以后网线关了开,开了关,闹了几次,直到儿子考上大学。
与此同时,单位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是海关总署来县里扶贫,退下来的一批电脑,牌子是“清华同洲”,内存很小,速度很慢。主要功能也只是打字,还有一些简单的游戏,如跳棋、象棋、红心大战之类。有时打字打累了,就玩玩跳棋。但和电脑玩游戏,我从来没赢过。有时候不服气,一盘输了就再来一盘,再来就又输。后来我打字逐渐熟练了,就开始在上面写材料,写文章。
不久一位单位领导调离,我争取到他那台电脑,比我的先进很多。这时单位也有了局域网,上网速度也快了些。只是大权都握在管理员手里,他若不高兴,把你的“水晶头”一拔,你就只能干瞪眼。
一天,单位小郭帮我申请了一个QQ号。第一次到聊天室,看见别人聊的热火朝天,没有人理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开始,如何称呼人家。好不容易有一个人过来和我说话,我就激动的手忙脚乱。聊了一会儿,人家嫌我慢,又跑了。后来好不容易聊的情投意合,对方说,加我。我不知道怎样加,对方急得骂:“你知道狗熊是怎样死的吗?”“不知道,怎样死的?”“笨死的。”骂我呢,我的确笨。刚开始,只要有人找,我都来者不拒。自从聊上了天,我就成了发烧友,下班后猫在办公室不走,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过了一段时间,我也成老手了,就有选择地聊。我游走在各个聊天室,看人们都在聊些什么。不知不觉,好友板上就加了八、九十个。但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他们聊呢?我删去了许多没有关联的网友,只留下几个爱好文学的、出版界的、还有杂志编辑等方面的好友。
正当我聊得十分起劲时,忽一天我的密码被盗了。这让我十分懊丧。密码被盗,所有的朋友都失去了。我只有再申请一个号,再起一个网名。上电脑离不了手机,我又狠心买了第一个手机。这样到网站上申请注册就方便多了。
学会聊天后,我对聊天的兴趣遽减。后来干脆不聊了,以后除非用QQ和远方的侄女、儿子聊天,互通情报,或者和朋友谈正事。
二
以后,我又开始涉足论坛。最早听说的文学论坛是“榕树下”,标志是好大的一棵树,十分向往。但很不好注册,用了几个网名都不行。最后用了个“江湖儿女”,竟注册上了。随后我以这个名字在上面发了不少文章,版主和文友都给予好评,还有两篇被评为月度好文章,作成电子书。一年后榕树下改版,我就不去了。后来改版成功,又去,却登录不上,现在文章都查不到了。与此同时,我还去人民网“强国社区”,里面有一个“情感时空”版块,很热闹。我在上面发了20多篇文章,也受到好评。后来虽然不去了,但论坛还把我的文章结集,名为“罗兰兰文集”。顾名思义,我在这里的网名是“罗兰兰”。
当时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很火,我每天必看。据说一篇150元稿费,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以评论,晚上5点之前截稿。这很让我羡慕,我想,我要是一天能发一篇,一周按5天计,就是750元,好大的一笔收入啊。我就试着写评论,熬油打火,废寑忘食,投了几次,一篇也没有中。又听朋友说,若能在“千龙社区”上发表一篇长文章,稿费是1000元。我又试着投了,结果也不行。罢,罢,罢,咱一个中年妇女,半路出家,老眼昏花,手脚呆笨,还想吃这碗饭?套用一句网络用语“这就不是你的菜”。
在这同时,我还去“西祠胡同”、“红袖添香”、“南方社区”、“起点”、“新浪”、“天涯社区”等大型网站以及“军川艺术网”、“明月沙龙”“忆石中文网”等个人网站,还有我们地方上的论坛“西部评论”、“大河论坛”等,都在上面发过文章。
在网上冲浪多年,我先后用过的网名也有10多个。小芳、一江春水、清清河边草、春江花月夜、慕稻粮、闲梦远、黑梅、关关睢鸠,还有“自挂东南枝”等。
今天在“晨风论坛”上发贴,叫“春江花月夜”,明天在“千龙社区”上登记,又叫“慕稻梁”,后天在“天涯社区”注册,又成了“黑梅”了。去的地方多了,有时候连自己都忘了自己叫什么了,结果是白搭功夫,稍微聚拢来的一点人气,都四散飞扬了,还闹出许多误会。比如在QQ论坛上发贴,人家让我证明这个“春江花月夜”就是那个“春江花月夜”,两个“春江花月夜”是一个“春江花月夜”。我无法证明自己,那个版主就象警察抓住小偷一样,连连追问,让我好不尴尬。
网名多,是因为每每注册时,注册不上。比如我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好名字,去注册时,网站就提醒:有人用过了。只好胡乱起一个,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比如在南方社区吧,我就注册了好几个,都不行,最后我只好用“轻罗小扇”,就注册上了。其实我哪是‘轻罗”和“小扇”啊,和我的年令和块头也不符啊。
记得第一次上网聊天,怯怯的,喜喜的,但不知是技术不过关,还是那时没有发明出QQ,我一连用了多个名字都注册不上,最后一生气,就用了个“一丈青”。这下倒好,不和别人重名了,可也没有人敢和我聊了。
后来在聊天室里又起了一个“小芳”,就惹得一个叫“末代知青”的,第二天把电话打到家里。可能把我想象成歌里那个梳着两条小辫,羞涩、纯朴、可爱的农家少女了。我不耐烦地问:“找谁?”他说:“我找小芳!”我恶声恶气地回答:“小芳不在,我是她妈!”吓得对方“卡嚓”一下放下电话,从此不用这名。后来又起了个“一江春水”,由“一江春水”又演绎到“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用的时间最长,用的地方也最多。但经常就有网友问:“你喜欢古典音乐吗?”我羞赧,无从回答,其实我哪里懂得古典音乐呢?又有人问:“你喜欢张若虚的诗?”我回答:“是,喜欢。”其实我只是喜欢那种境界罢了,并不懂他的诗。
还有在人民网“情感时空”上发帖时,开始我起名叫“罗兰”,因为和自己的真名真姓还沾点边。但网站提醒,有人用过了,我就顺便在“兰”字后面又加了一个“兰”。这个名字还算硕果斐然,最后人家还给建了一个文集。但社区虽好,却不发稿酬。终于做罢,罗兰兰这个俗名也从此打住。
在“榕树下”叫“江湖儿女”,但就有编辑向我约稿:“你是不是喜欢武侠?给咱写一些玄幻武侠之类的小说吧,很吃香的。”我赶紧说,我写不来的,我不懂武侠。
2006年进入全民写博时代。我也跟风开通了新浪博客。后来又开通了天涯博客。再后来也在QQ空间里写过博客。有许多年,我把精力用在写博上。秉承“生活、随想、记录”的宗旨,记下了年年岁岁的大事小情,日常生活,单位沧桑,父母村庄,儿子成长以及生命感悟等等。现在有时候上去看看,感觉还很惊奇:这是我记下的吗?有这么多吗?当时是这样的吗?
写博客和上论坛差不多,有人看有人评,有人等着你更新,这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和动力。在博客上又结识了更多的朋友,熟人的,陌生人的,本地的,远天远地的。又体验了各种生活,了解了各样人生。
博客最热闹的时候,我也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每天去看韩寒和徐静蕾。但我知道自己既坐不了沙发,也抢不来小板登,只是去看看而已,感叹一番网络造势的神奇。
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博客是最好的平台,虽然不时兴了,但还有许多人在认真坚守。不为叫好,只为自己记录,保存生活的原貌。每过一段时间,我还会去朋友的博客串串门,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然后会心一笑或者感叹一番。
后来儿子到外地上大学,QQ就成了我和他联系的利器。每天一上班,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QQ。然后看到那个粉色的小企鹅一晃一晃,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就很开心。并由此及彼,经常闯入他朋友的空间。小朋友们幽默,机智,俏皮,让我忍不住莞尔一乐。这就常常发生这样的事:
--麦K(儿子),怎么回事?有个闲梦远的,老进我空间?
--哦,没事,那是我妈!
--啊,那我赶快设限!
蓦然回首,我的QQ活跃天数已达4038天,等级61。如今微信横扫一切,手机成了须臾不可离身的利器。以后科技发展,还会发明出什么更厉害的“武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