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源】我的爷爷奶奶(散文)
爷爷和奶奶的大半生并不幸福,爷爷嫌弃奶奶的“金莲”小足,干起活来不麻利,走起路来不稳坐,奶奶则嫌弃爷爷眼斜腿瘸。每到阴天下雨,无法下地,两个人往往抬杠斗气,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家常便饭。为此,奶奶和爷爷的“战争硝烟”常常弥漫着他们的生活岁月。
(一)
说起奶奶的“金莲”小脚,可真是说来话长。在奶奶四岁那年的一个万物复苏的春日下午,外曾祖母用破旧的木桶端来一盆热水,叫来几个家庭妇女,连哄带骗将奶奶的小脚洗净,然后几个大人将奶奶抱紧,用尽力将脚趾头向内猛掰,钻心的疼痛让奶奶呼天抢地,最后,嗓子嘶哑了,眼泪流进了,挣扎的力气没有了,方才罢手。两个月过后,奶奶可以下床行走了,但再也没有以前那样自由和稳妥了。
就在奶奶十二岁那年,日本鬼子一路烧杀抢掠,来到她的家乡。他们在南山修炮楼、筑工事,到处抓壮丁,抢粮食,搞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一天深夜,村内的狗没命的狂叫,忽然听到有人大喊“快跑呀,鬼子来了!”听到喊声,人们惊梦中,疯狂奔逃,哭喊声,惊叫声乱作一团,火光照亮了天空。外曾祖母听到喊声,从炕上跳下来,拉起奶奶便夺命而逃。这时,听到大门口的叽里呱啦的叫骂声,震天的踹门声。眼看逃跑无门,外曾祖母冲进灶火,火速向锅底猛抓一把锅灰,重重的朝奶奶脸上一抹,指着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树,奶奶噌噌几下便窜到了树上,外曾祖母则钻进了柴火堆。鬼子进来后,满院子找人,最后,气急败坏的鬼子将鸡笼子的那几只鸡抓走,一把火将房子烧掉。树上的奶奶咬紧牙关,几次差点从树上跌落下来,等鬼子走后,奶奶惊魂未定地从树上快速滑落下来,哭喊着跑进屋里,破旧的房子开始慢慢坍塌,外曾祖母几乎成了个“火人”,奶奶赶紧扑打她身上的火苗,等火扑灭后,外曾祖母才发出轻微的呻吟声。身上流脓淌水,皮肤大面积溃烂,在床上躺了很久,用尽了很多土办法,才勉强下床活动,等外曾祖母梳洗打扮,用半块镜子照看自己时,被自己的面容吓坏了,看到自己脸上的烧疤,狰狞可怖,伤心地哭了大半天。
那次扫荡,鬼子从村里抓走了二十几个人,有一大半是女的。那些男的在山上做苦力,那些女子被他们奸淫折磨、摧残蹂躏。令人深感意外的是第二天村子里那个叫“公公”的被人抬回来了,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原来,他说话是“娘娘腔”,鬼子以为抓到了一个女的,带到山上,扯衣一看,原来是“日本鬼子撵道士,一样一样的!”鬼子感到费了那么大的劲,才把他们抓上来,原来还是个假货,气愤之下,拳打脚踢,棍棒相加,直到打的不省人事,才叫几个壮丁抬下山来。
(二)
第二年,山区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加上据点里的鬼子经常扫荡,百姓的日子更加窘迫。村庄凋弊,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残垣断壁不堪入目。多数人家为逃生路,只好卖儿卖女,背井离乡。
相较于山区,地处汶河流域的平原地区,水位较浅,用古老的取水方式就能简单灌溉,收成相对较好。冬闲季节,为了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天,爷爷用独轮车推着粮食,碾过冰渣,渡过刺骨的河水,拖着那根瘸腿,到山区走街串巷兑换瓜干。一天来到山前杨家庄,见到一个面目奇丑的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婴儿,身后领着几个面如菜色的不大不小的孩子,怀抱里的嗷嗷待哺,领着的小点的饿的哭闹不停。爷爷试探着打听,原来,他们家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米下锅了,心地善良的爷爷二话没说,就抱起半袋子粮食,要白白送给他们家。外曾祖母半推半就,羞愧的说道:这粮食俺先赊欠着,等以后有了再还给你!回家后,曾祖母见到换来的瓜干量少了,问明原因,曾祖母抄起推碾棍要打爷爷。突然,高悬的木棍掉落在地上,曾祖母眼泪夺眶而出,娘俩抱头痛哭了一阵。
连续几年山区都歉收,爷爷到杨家庄,都会赊欠给外曾祖母家粮食。眼看越钱欠越多,无力偿还了,外曾祖母左右为难,实在没办法,就把自己十四岁的出落得如花似玉的大女儿许配给长其十六岁的爷爷,哭闹了几天的奶奶,尽管以死抵抗,终究没有拗过脾气倔强的外曾祖母。
出嫁那天,爷爷特意从村里大户人家借了一头小毛驴,驴头、尾巴栓上了不太脆生的红布,爷爷昂头牵着毛驴,一瘸一拐的走,奶奶在坐在驴上,一颤一颠的哭着,大街上看热闹的都指指点点,嘲笑嘀咕着议论道:“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了,新郎都可以给新娘当爹了!”听到这话,奶奶哭得更加伤心了。来到汶河边,河水汤汤,那头驴子不知是害怕流水,还是其他原因,突然停止下来不走了,这时的奶奶也已停止了哭声。爷爷从驴子上把奶奶抱下来,又顺势背起奶奶,一手托着奶奶的屁股,一手牵着驴缰绳,连呵带斥,淌过深浅不一的河水,来到家里。见这个陌生的家几间草房,还七漏眼八漏气,眼前的爷爷腿歪眼斜,奶奶又伤心的哭了一阵,被邻居看新媳妇的劝了好久才平息下来。
(三)
奶奶进门后,连哭带闹,不吃不喝。尽管曾祖母把饭热了又凉,凉了又热,好话说尽,还是滴水未进。等三天回房那天,曾祖母一大早就将摊好的玉米面煎饼包好,爷爷用那两独轮车,推起奶奶,淌过宽阔的河面,来到山前杨家庄。外曾祖母看到面容憔悴且瘦削的奶奶,心疼的一把搂进怀里,奶奶则伤心地大哭起来,尴尬的爷爷也禁不住抹起了眼泪。吃过简单的午饭,外曾祖母哄骗着奶奶跟爷爷一起回家,可奶奶死活不答应。无奈,爷爷独自只好一人悻悻而归。
来到满目青翠的汶河岸边,看到滚滚西流的河水,想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这些苦难,一向坚强的爷爷,敲打着被日寇战马踏断的那根瘸腿,对着苍天沙滩,绿树碧草,仰天长啸,痛快淋漓地大哭了一场。
回到家后,曾祖母看到爷爷一脸的不高兴,并且没有看到奶奶的踪影,便怯怯的问爷爷道:“你媳妇呢?”爷爷懊恼的答道:“人家嫌我!嫌咱们这个家!”
此时,左邻右舍有的来看热闹,有的撇下一丝同情,“这下子,老李家鸡飞蛋打了!”“用东西换来的媳妇不长久!”“老夫少妻不般配!”等议论纷纷而至,爷爷那几天没有下地,曾祖母也不好意思出门。
本家大爷爷,听说这件事后,决定让爷爷和他去一趟,看看奶奶能否回心转意。他特意让爷爷到附近集市上,买了几斤肉,打了几斤散酒,两条鱼,又从家里逮了养了多半年的两只公鸡,总算凑齐了四牲礼。大爷爷前面走,爷爷用扁担挑着四牲礼后面随,涉水爬山,一路辛苦,到了奶奶家。大爷爷是村里有名的“名嘴”,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这次为了爷爷的事,他使出浑身解数,舌头磨断了半根,嘴上磨起了血泡,好话说尽了千万。从中午缠到日落,连糊弄带吓唬,总算让奶奶勉强答应,三人趁着夜色,步行几十里回到家。
(四)
曾祖母在家里左等右盼,心急火燎,颠着小脚不知道去村开口望了几遍。掌灯时分,终于听到门外的脚步声,看到回来的是三人,又惊又喜,烧茶燎水,炒菜做饭,陪着笑脸热情招待本家大爷爷。席间,大爷爷呷了一口酒,借着酒劲对曾祖母说道:“老李家,这次俺可是把你家的媳妇领回来了,以后你们好生待她,再跑了俺可不管了。”又趁机对着坐在一旁的奶奶说:“俗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李家人就是李家媳妇了,今后别想三想四的,老李家虽然穷,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实人家,知道过日子,不惹是生非就是好人家!话又说回来,要不是老李家在困难时期帮助过你们家,估计你们家姊妹几个不会活到现在!”听到这话里有话,躲在一旁的奶奶默默地点头。从那以后,奶奶边心无旁骛,对爷爷渐渐好起来,爷爷也不再愁眉苦脸了,安心下地干活,重活累活舍不得让奶奶干。奶奶在家里操持家务,缝缝补补,烧火做饭,日子虽然穷苦,但也过得有滋有味。邻居八舍也常在曾祖母面前夸赞娶了个长相俊俏,心灵手巧的好媳妇,曾祖母听到这话,高兴的真是心里乐开了花。
建国初期,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各村搭起了大棚,运用文艺宣传队、上街游行、广播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旧婚姻制度,买卖婚姻,父母包办等给青年男女带来的迫害。看到这热闹的阵势,爷爷顺手拉起奶奶前去看热闹,那时候真的一句话就可以给你办理离婚,外曾祖母听说这件事以后,把爷爷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并对爷爷说:“你真是个傻子,你和她相差那么多岁数,你们到哪里玩不好,偏偏去那里,万一她和你离了婚,你去哪里找个媳妇?”爷爷听了,恍然大悟。从此,爷爷再也没有去那个大棚。
后来,村里办了识字班,天生聪慧的奶奶,在班里识字最多、进步最大。在农业大生产运动中,奶奶不顾脚小力薄,拉车除草,筑塘修坝,秋收秋种,各种农活总能干的异常出色。爷爷虽然不识字,但是一些脏活累活,出夫筑路,打场挖粪,从不嫌脏嫌累,年年被村里、公社里评为劳动模范。
(五)
大炼钢铁那阵子,全村把所有的铁器都收集起来,甚至把墙上的钉头都晃下来,砸锅破盆,在村口支起了炼钢炉,响应号召,土法上马,大练优质钢铁。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土技术员扒书本,求师傅,鼓风机野牛般嗷嗷直叫,烧锅炉的熏得像非洲黑人,到头来还是炼出了一堆废物,敲不动、砸不开,令人哭笑不得。田地里那些长成的庄稼无人收取,地瓜,玉米全烂在地里。来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那些饿的几乎发疯的人们,猿猴般攀爬到树上,把村子周围、汶河里那些能吃的不能吃的叶子蚕食般全部捋光,回家拌拌充饥,一些能啃榆树类的树皮被剥蚀的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度过漫长的饥荒。
家里实在没有吃的,爷爷就开始吃那半袋子糟糠,吃糠咽菜惯了的爷爷,吃了那东西后,大便秘结,难以排出,往往疼得大汗淋漓。实在没办法,就用古老锁具长长的铁钥匙一点一点的往外掏。
夏收之际,由于风调雨顺,小麦丰收,大人小孩喜出望外。外号“矬子”的生产队长找来几个“半死不活”的老头,每人牵着一头盖着脸的毛驴,身背一个粪筐,拉着死沉的碌碡,烈日下机械的在麦场上转圈。半个月下来,麦场上堆起了小山般的金黄色的麦粒。“矬子”队长又招呼来十几个青壮年劳力,和对半的村姑少妇,男劳力手拿簸箕,妇女们握木锨。妇女们熟练地向男劳力簸箕里填小麦,男劳力们则手臂在空中奋力挥扬。那弧线,那场面简直是一组生动的力与美的有机组合。奶奶也在这些手握木锨的人群中,她和“二狗子”一个组,“二狗子”这次干的非常卖力,收工时他们这一组受到了“矬子”队长不太情愿的表扬。
那些扬好的麦粒,上分头的要交“爱国粮”,剩下的则以“人七劳三”的方式分给社员,尽管斤量不多,还能勉强糊口。为怕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了麦子,队长组织人马把那些扬好的麦子,按照质量优劣分装好,装入二百斤左右的大麻袋。然后用苫子苫盖好,让“二狗子”晚上在场院里睡觉,看护那些装好的麦子。
(六)
夏日燥热的空气几乎令人窒息。天黑时分,奶奶拖着金莲小脚和疲惫的身子缓缓回到那个简陋的家。关节的酸疼和饥饿的感觉使她久久不能入睡。这时,邻居家传来猜拳行令的吆喝声。奶奶屏息静听,仔细分辨,是二狗子的声音,他正在邻居家喝酒。此时,有个念头在奶奶的心中忽然闪现,她想起了场院里那些金黄诱人的小麦,对粮食的崇拜和渴望使奶奶决定铤而走险,听到爷爷鼾声大作,她翻身下床,快速的找出家里那条布袋,趁着夜色,趔趄的向场院摸去。脚步声惊醒了村里几条狗,它们狂吠了一阵,奶奶全然不顾,那堆令人神往的粮食几乎让她疯狂。来到场院,奶奶发现二狗子还没回来,偌大的场院空无一人,她火速来到那堆粮食跟前,伴着砰砰的心跳,麻利地解开麻袋口,用嘴含着小布袋口,两只手不停的扒拉着麻袋里的粮食,很快小布袋的粮食被灌满,奶奶使出浑身力气,将粮食扛在肩上,不顾脚小路险,艰难地朝家的方向行走。
行至半路,警惕的奶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红点鬼魅般闪烁,继而听到一阵咳嗽声,顿觉大事不妙,是二狗子喝酒回来了。这时,奶奶已无路可逃,顿时两腿发麻,肩上的粮食着了魔似的滚落下来。听到响声,二狗子大喝一声:“是谁?不说老子就开枪了!”二狗子学着电影上的台词,厉声呵斥着,奶奶浑身哆嗦着诺诺答道:“别胡闹,他大兄弟,是俺!”听到回声,二狗子一个箭步冲上来,借着夜色,看到地上的粮食,立即明白了许多。他见到奶奶后,感到这是立功的最佳时机,抓到了一个偷粮食的“阶级敌人”。尽管奶奶带着哭腔苦苦求饶,他仍不依不饶,只见他厉声呵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人赃俱获,这事必须到队长家说个明白!”带着奶奶要到队长家里评理,只见他拾起粮食,提着土炮,奶奶紧紧跟在他后面,一步一挪地到队长家里走。
(七)
两人磨磨蹭蹭来到队长家门口,队长家的狗疯狂地叫着,二狗子也疯狂地砸队长家的门,边砸边声嘶力竭地喊道:“队长,我是二狗子,我抓到了一个偷粮食的,赶快起来看看是谁吧!”老队长听到喊声,穿着裤衩,光着膀子,两手不停地揉搓着眼睛打开了大门。队长看到二狗子扛着粮食,提着土炮,后面跟着的是奶奶,顺便从嘴角哼了一声道:“原来是老李家的媳妇呀,先回去吧,明天一早和我到大队书记那里去!”听到这话,奶奶一下子跪倒队长跟前,头磕的“砰砰”直响,队长头也不回的把门狠狠一带,“咣当”一声把二狗子和奶奶关在门外,二狗子还牵挂着看场护院,对奶奶丢下一句话:“明天有你的好戏看了!”说完提着他那根破土炮洋洋得意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