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谈文化的两面性(随笔)
文化,是一种人格品位,一个民族的文化,铸就了一个民族的人格特征。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中国的儒教文化,导致国人整体人格上的封闭、保守,其表现是太注重祖宗的规矩,什么都是从前的好,正统观念,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等。无疑,这来自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而中国的道教文化,则导致国人群体上的散慢,人性的自私,其表现是,凡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在观望,都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利害来临时,都求自保,该拧成一股绳时,拧不到一起去,该齐心协力时,合不到一起去,三个人在一起做事,不如两个人在一起做事,两个人在一起做事,不如一个人自己做事,这来自道教的那种淡然,冷漠,道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宗教:只要我在,别人与我何干?只要我安,天地于我何妨?我说的国人整体人格,只是一种趋向,所谓趋向,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模糊而朦胧,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对号入座。但一种文化,对人格特征的形成,无论如何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是一种颇具两面性的东西。科学的理论与定义,是正确的,唯一的,结论性的,而文化,却不存在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没有正确与非正确定区别,文化是一种导向,是人的精神和行为某种能动性的力量,它是一种方式,一种属性,人们在强调它的一个方面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的另一个方面,人们在关注它的一种作用与功能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的另一种作用与功能。正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两面性,使我们有时不得不对传统文化抱着矛盾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比如儒、道学说,有时,我们不得不打倒它,推翻它,有时,又要保护它,传承它。今天,我们赞美儒家文化的博大与厚重,曾几何时,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响亮地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那是一次民族的觉醒,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今天,我们说道家思想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曾几何时,我们对它对我们民族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与意义提出质疑。不可否认,儒、道文化对我们民族的自我认知,民族的整合力、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它又在我们的周围,筑起了高高的墙壁。
有人说,要弘扬和光大传统文化,我说:不必,不弄丢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