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夏河札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夏河札记(散文)


作者:孟梦 秀才,1020.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8发表时间:2018-09-06 21:32:06


   甘加草原还是拉卜楞寺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华秀·俄昂宗哲的诞生地,大师精进修学,学贯显密,成为藏传佛教博学大德,为拉卜楞寺佛教的奠定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拉卜楞民族多元化文化的历史开拓者,甘加随之成为拉卜楞文化的发祥地。2015年在甘加草原的扎西德宗滩,由第十一世班禅大师的经师加洋加措大师主持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时轮金刚大法会,汇集了72万海内外信众,共沐甘露,缔结法缘,传为佳话!
  
   七、打场
  
   八角古城被人们称为“遗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城池”,离甘加乡政府还有七公里。
   新修的草原小路没有立路牌,没有车来往,没有导航信号,像一条黄白色的蛇,蜿蜿蜒蜒着细瘦的腰身爬向绿茵茵的山洼深处。
   天蓝蓝,云白白,山青青,草碧碧。青稞好像刚收过,山野里弥漫着淡淡的草香。黑牦牛在路边草地上安详地吃草。不知名的鸟儿尖叫一声,掠过天空。偶尔,一只肥硕的旱獭从草丛窜出来,飞一般从车前跃过路面,隐没在另一边的草丛里。
   我轻轻抬起油门上的脚,让疲惫不堪的车子在空旷静谧的草原上缓缓游荡。时时紧绷的心也静下来,享受这难得的仙境。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藏族女人拦住了我的去路。她身后立着一块黑色大牌子,上面用藏文、汉文和英文写着“八角城城址”。她走过来让我们买门票,每人二十五元。没有老年优惠。
   买了门票,按藏族女人手指的方向,我开车从古城东南门进入古城,又从西门出来,才到达停车场和观景台。
   停车场只有两辆车,没有看见游人。青稞丰收了,当地藏民把停车场当成了打麦场,十几个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在停车场中央忙碌。壮年汉子和年轻的姑娘打场、岁数大的老汉扬场、背着孩子的媳妇和婆婆装口袋。还有三个穿红色和花色棉衣棉裤的四五岁孩子,围着青稞堆滚爬、嬉闹。青稞分成了两处。他们像是两户人家。老汉扬起簸箕,金黄的青稞刷刷地落下,糠皮在风中凌乱地飞舞,随后打着旋漂到停车场的角落里,聚成厚厚的一层。两辆三轮子农用车停在一边,旁边戳着装满青稞的白色麻筋口袋……
   看着这熟悉的场景,我不由得想起当年在农村插队的日子。不知为什么,眼睛猛地一热,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子。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我才下车,一边念着“扎西德勒”,一边合掌朝他们走去。
   藏族女人们都戴着头巾、口罩。看我过来,一个个都停下手里的活计转过身去。稍后,又偷偷扭过头看我。每一块头巾下,都有两道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地跳跃,都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骨碌骨碌地转动,流淌出青青的羞涩,青青的纯真。
   倒是老汉热情好客,一个劲儿喊着“扎西德勒”冲我招手。
   藏民们大都不怎么懂汉语。好半天,我才靠着手势,问出古城里的村子叫八角村,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里面,吃的是自己种的青稞、自家养的牛羊肉、自家制的奶酪,喝的是自家酿的青稞酒。
   现在,村里还住着七十多户居民,有一所学校。每天傍晚,各家各户喝回在山坡撒欢的牛羊,村子伴着漫天的星星入眠;每天早晨,各家各户都会念经烧香,村子里烟雾缭绕,迎接新的太阳升起。
  
   八、八角古城
  
   观景台在停车场一角。一层层厚重的木板台阶,沿着翠绿的山坡伸向天际。看着耸入云端的木梯,老伴嫌累,留在了车里,我只好独自爬到最顶上。
   我一边爬,一边不断回头张望。到了最高处,感觉就像在飞机上俯瞰大地——八角城的全貌和周围美丽的草原山川尽收眼底。
   这是一座造型独特、古老而又神秘的“卐”形古代城池,藏民叫它“卡尔昂”,藏文写为“卡尔雍仲”,就是汉语里的万字城。以前,我也看过不少古城池,但都是方形格局。像这样空心的十字形城郭,还是第一次看到。
   远远看去,古城东西长有两公里多。看得出,城池虽大,却是一座易守难攻、防御性超强的堡。“卐”各角上的城墩,使城池形成八角。角与角之间,墩台与墩台之间,距离短得可以互射箭弩、互为照应。在箭弩为战争武器的古代,这样的格局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利用外凸的城角和墩台巧妙地消除了防御死角,克服了一般城堡守护时的致命缺憾。
   再看城墙、墙墩,都是用生土夯成,结实厚重。虽然历经沧桑,墙土已有剥落,墙体上也长满青苔,但城池轮廓清晰可见。城外的护城河、护城壕、外廓及南门外的外城历历在目。
   自古,甘加都是古丝绸之路上陇右通向青海东南部的门户。八角城更是东连袍罕(今甘肃临夏),西通鄯州(今青海乐都)的咽喉要津。羌人、突厥、吐蕃、回纥等西域部族不断向中原侵袭,八角城必然担当起屯守防御的重任。看着斑驳陆离、伤痕累累的墙墩台角,我不禁遐想联翩——不是当年一次又一次的激战,怎么会有如此奇特精巧、坚固实用的八角城池?
   我被这座古老而神秘、雄奇又壮观的八角城池深深地震撼了!
   站在观景台之颠,我看见,八角古城四面环山,草场平沃,央曲河、央拉河缓缓流淌,不知多少年遗留下来的梯田、水渠、道路隐约可辨。我还看见,围绕古城长长的一圈木栈道即将竣工,南面的城墙外搭起了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外墙的修复工程已经拉开帷幕……
   我从观景台下来的时候,古城上空飘起了缕缕炊烟。藏族汉子发动了农用三轮车,载着青稞袋子和坐在袋子上的藏族姑娘媳妇、婆婆老汉们突突地开走了。车上的人不断地冲我挥手。
   城市越来越多,城池越来越少。新故事越来越多,老故事越来越少。看着冒着黑烟突突远去的农用车,我想问,再过几年,八角古城会是什么模样?当然,他们不知道。
  
   九、加洋老汉
  
   从八角古城回到甘加时,几天来只露了一次脸的太阳,又躲到达里加山后歇息去了。疲累了一天的我们,也该找个安全的地方泊车歇息。经过乡政府,看到大院的电动铁门开着一半,老伴指挥我开进去说,今晚就住这了!
   锁好车门,正准备出去吃饭,一个个头不高、腿脚略显蹒跚,相貌黝黑的藏族老汉,从东面办公大楼里朝我们走过来。我合掌迎上去,道了声“扎西德勒”。老汉急忙回答了,又说了一句什么。我猜,他大概是问我们要干什么吧,便比划着告诉他,我们要住在这里,现在出去吃饭。老汉开始听错了,以为我问他年龄,他比划着说七十岁了。于是,将错就错,说我和他同岁。他一个劲摇手,说他比我大。我拿出身份证给他看,说我们都是属牛的。他才频频点头。我又比划着说我们先出去吃饭,老汉用磕磕巴巴的汉语告诉我们,出门右拐有好几个餐馆。
   吃了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片回来,老汉和他老伴在院子里站着,像是在等我们。我们一进院子,他们就匆匆迎上来,问我们要不要喝茶,要不要开水。那朴实热情的样子,就像和我们是多年不见的朋友、亲戚,着实让我们心里热呼呼的!
   老汉说他叫加洋,还告诉我,藏族只有名字,没有姓。
   加洋老汉的老伴六十六岁,穿一件黑色藏袍,系红腰带,里面露出蓝花衬衣。她也是黑黝黝的面容,梳两条粗壮的垂腰长辫,额上略有几根白发,看上去比加洋年轻很多。她一声不吭地站在加洋身后冲我们微笑,笑口中露出结实雪白的牙齿。
   我拉着加洋,说要给他们夫妇拍张照片。开始,他们怎么都不肯。再三劝说,才拍了两张。我拿给他们看,加洋一再嘱咐不要发到别处。看来,加洋也与时俱进着。
   老伴的手机没电了,拿到加洋他们屋里去充。他们住在西边一栋平房的把头一间,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屋中间生着煤炉,铁皮炉子擦得铮明瓦亮,炉子上水壶里的水开了,咕嘟嘟冒着热气。
   加洋爱说话,虽然汉语不熟练,连说加比划,说着说着也都听懂了。加洋说他在甘加乡当了二十七年门卫了。因为没文化,他只能当门卫。现在,每月开一千二百元工资。老伴负责打扫卫生,每月开一千元。他们有四个儿子。因为家里穷,两个去别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平时不回来,一个出家去拉卜楞寺当了和尚,也不回来。家里只留下一个儿子,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说到这,加洋夫妻俩都很开心。
   我家老伴说,你们也到享福的年纪了,就回家养老吧!加洋一听,脸色顿时黯淡下来,说他俩要是不干了就一分钱都没有了,就得靠儿子养,儿子过得也不富裕,孙子上学,还等着他们的工资付学费呢!
   我家老伴又问,你都干了二十七年了,不给退休工资吗?加洋老汉激动地说,二十七年也是临时工,干一天开一天的钱,不干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编制,不算职工、不算干部,不干了也不算退休,谁给发退休工资!
   加洋老汉竟知道编制!一时,我无语了,不知道再说什么……
  
   十、白石崖
  
   白石崖在甘加乡北面十二公里外的山里。东西走向的山岭把浩瀚的草原齐刷刷地裁割成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形成了一道又长又高的陡峭石崖,当地人把它叫白石崖。
   又在昨晚吃饭的餐馆吃了一碗牛肉面片,便驱车去白石崖。出了甘加,新修的水泥路就被葳蕤的草丛淹没了。虽说快到深秋,路两旁没膝的绿草依然挺拔,格桑花也还没有开败,一簇簇、一片片,在草原上的微风中摇曳。格桑花又叫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
   驶上山顶,我不由得震惊了!远处碧绿的大山深处,山峰绵延,怪石峥嵘,白石崖像一扇巨大的白玉屏风横在半空。下面山坡上,依山就势修建了一幢幢藏族寺庙和民居,像是神仙随手在绿毯上洒落了一把珍珠。东边半山腰上,不知修的什么方方正正的雪白色物件,像一面镜子孤零零地镶嵌在翡翠中。
   山高崖险,草原壮美。我急忙找了个宽敞处停车拍几张照片。细细鸟瞰、体味,那白石崖和周边的绿草相比,确实沾一点白色的边,若和藏居的白墙、藏寺的白塔比,说是灰石崖都算抬举它了。我思忖,白石崖这名字,该不会还有别的不为人知的说道吧?
   很快下到山洼,转过弯到了一个简易停车场。铁丝网里面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歪歪扭扭地刻下了“白石崖溶洞”几个红色字迹。
   石头旁边是一间简陋的小屋。窗户打开,一个身穿喇嘛红禅衣的年轻喇嘛给我们卖了门票后,探出脑袋指着山崖说,过了前面的小桥,走树丛中的小路去溶洞。临了还再三提醒我们,洞里很黑、坡陡石滑,年纪大了最好不要进去。
   这是一条山沟,叫加拉沟。沟底的鹅卵石滩上经幡招展,除了两座大石堆,还有数不清的小石堆。以前问过藏民兄弟,他们把石堆叫玛尼堆,藏语叫“朵帮”,意思是垒起来的石头。分为“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前者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内藏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还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后者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较小,圆锥形,里面有镇邪的咒文。这里的“朵帮”应该属于后者。
   前边不远,一股清澈的河流从山里奔涌而来,哗哗的水声绕着耳边回响。河上哪有什么小桥,就是两半截水泥电线杆搭在水上,上面铺了一条破破烂烂的毛毡。
   我和老伴牵着手,踩着被水溅湿的破毡小心翼翼地过了桥。我们看见这边的树丛里,有一股清冽甘甜的泉水,从上面山上石缝中汩汩流下,经过绿荫掩映的三个大小不一、像转经筒一样的水车,流到下边的两个出水口。藏民们把这股泉水视为神水,一批一批虔诚、庄严地或步行、或骑马、或骑摩托车来到这里,或取水,或用水洗脸、洗眼睛、洗身体,说可以祛邪消灾,包治百病。
   钻出树丛,我们来到白石崖下。抬头仰望,头顶悬崖上是神秘的白石崖溶洞;对面三百米高的险峰对峙、危石高耸入云;山谷中山水激荡,潺潺下泻,大自然的刚烈雄姿和柔美润泽在这里完美融合,让人感叹不已!
  
   十一、白石崖溶洞
  
   昨晚,加洋老汉告诉我,白石崖溶洞是他们心中的“圣洞”,莲师曾经在洞里闭关。
   莲师,即莲花生大士、又名宝上师,传说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应化身。涅盘后八年,在西印度达喇郭啸海五色莲花中化生,度生无数,后应藏王之请入藏宏法,是藏传佛教修行方式方法——藏密的开山祖师。莲师曾预言,“铁鸟”腾空之时,密法会传遍全世界。他说的“铁鸟”,就是今天的飞机。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藏密。所以,西藏人尊称其为“咕噜仁波切”,意为珍贵宝上师。
   加洋老汉还说,一九八二年,十世班禅大师来夏河时,也朝拜过这个溶洞。相传,六世贡唐大师在洞里练功,一时兴起在洞壁上猛击一掌,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手掌印,临走又留下了石头贝壳等圣物。加洋老汉悄悄地告诉我们,把自己的手贴紧壁上大师的掌印,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滚滚而来……
   攀上一架仅容两人错身的窄窄铁梯,我和老伴进入了海拔三千多米的溶洞。溶洞坐西朝东,四周灌木葱笼。洞口宽敞高大,我觉得开进一辆卡车都绰绰有余,而不是加洋老汉说的只能供三四个人进出。

共 14105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到夏河、桑科草原旅游丰富见闻。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8公里,有公路直通。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这里设有藏式帐篷接待站两处,每年7-9月搭起藏包,为游客准备新鲜奶茶、糌粑、藏包、手抓羊肉等藏区特色风味,还为游客准备了马匹、牦牛、射击篝火晚会等草原旅游节目。游人在这里可以尽情体味神秘淳朴的藏族风情。作者这篇游记散文构思精妙,手法灵活,摄取精华,引人入胜!作者走进夏河,看到路边“全境旅游无垃圾”的褐色宣传牌,就印象极佳;作者和老伴一家川菜馆吃晚餐,小伙计介绍自己故乡桑科草原“香浪节”的盛况;之后缘遇武老师;达久滩;桑科草原;诺日朗卡观景台;打场;八角古城;加洋老汉;白石崖;白石崖溶洞;热情的游客;达宗圣湖等等,美不胜收,心旷神怡!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9-06 21:33:28
  作者这篇游记散文构思精妙,手法灵活,摄取精华,引人入胜!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孟梦        2018-09-12 12:56:08
  谢谢老朋友点评,谢谢!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09-06 23:28:52
  看景尝小吃,探寻地方文化,文中尽显旅游的真谛!
回复2 楼        文友:孟梦        2018-09-12 12:56:40
  谢谢老朋友点评,十分感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